孔斌
摘要:為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文章深入研究當前校園環境設計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在校園文化設計產品中的滲透性表達,分析環境設計與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聯系及其實踐價值。綜合環境設計在文化傳承分析、產品視覺要素分析上特點,探索和總結出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致力于傳承中華愛國主義精神文化,對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化 環境設計 愛國主義教育 融入性表達 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8-0141-03
引言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強調“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1]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凝聚愛國主義硬核力量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校園生活時間占據了青少年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因此應當重視校園環境設計中愛國主義的融入性表達,使得愛國主義精神滲透在校園文化環境產品的方方面面,營造出愛國教育的良好環境氛圍,通過環境設計的實體構造,創新和豐富校園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發揮場景育人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從內容認知到情感認同,再到主體意識、主動踐行,真正實現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體現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目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中心課題就是協調人與建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讓人與之和諧統一。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歸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個體是環境的主體和服務的目標,最終實現個體的人與環境的和諧。但這又區別于產品設計創造空間中的要素,它是通過設計營造符合主觀要求的舒適氛圍,來滿足個體主觀的需要。簡言之,環境藝術設計是以原有的自然的、社會的環境為出發點,以科學的、藝術的方法協調自然、社會與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以專業的設計語言創造適合的環境空間的目的。
環境藝術設計是遵循實用化、求美法則的藝術創作過程。校園環境的設計就是利用一定的教育設施和選定的環境來教育學生,使之在營造的場景氛圍之中,通過感染熏陶,發揮出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塑造人的作用,使之在長期的影響教育下成長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文藝創作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2]環境藝術設計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是緊密聯系的,與其最終的目的具有契合性,因此這是提出要在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之一。
(二)體現學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青年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3]。當前,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西方不良思潮的沖擊以及互聯網的拓展性帶來的弊病,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亟需重視的問題。因此,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與所處的環境緊密聯系,深切契合,使之更接地氣,可使得其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具體來說,在互聯網信息時代,在不同國家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話語權利沖擊對撞下,處于個人價值塑造期的青少年對互聯網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足,容易在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產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對祖國忠誠度降低的現象,甚至導致危害國家利益的間諜行為出現,對國家的安全產生極大的危害性。
在時代背景下“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4]《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也強調,要“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5]因此,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要加強“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青少年厚植愛國的家國主義情懷,有報國志和愛國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強大精神動力。
(三)體現學校良好德育環境營造的現實需要
“圍繞在一定主體周圍并對主體產生影響作用的各種客觀事物和條件即所謂環境。校園環境作為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1校園環境包括了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實在可以看到的,可稱之為硬環境,一種是由硬環境中衍生出的,在無形中產生著影響,可稱之為軟環境。二者一顯一隱,相輔相成。所謂“硬”即是指校園活動以物質載體為基礎而存在,是指實體的客觀存在,是學校的一切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實體載體,如校園整體布局、校內的人文景觀、校園綠化、各類建筑外立面、各種宣傳展板、文化長廊等,通過圖文展示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口號等,賦予其生命的靈性,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自然和諧的美感,營造出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硬環境。通過富有藝術設計的硬環境,可以在無形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一些寓意深刻的雕像,色彩沖擊的海報宣傳欄,循序漸進的走廊宣傳語,營造出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塑造著人,凡此種種無不凸顯出軟環境的重要作用。
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為青少年的成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同時也具有重要的輻射作用。隨著,社會開放性的增強,提倡開門辦學,面臨著外界繁雜的信息流,如何進行校園環境的藝術設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我們既要關注硬環境的藝術性構造,也要考慮其構造過程中營造出德育氛圍。在校園環境的藝術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既可以滿足愛國主義情感、家國情懷以及國家民族認同感的社會現實需要,同時也可以滿足營造學校良好的德育環境的學校現實需要,因此這也是提出要在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之一。
二、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策略
校園文化環境設計是校園建設的細節,校園環境設計要以滿足師生為主體的校園生活以及滿足行為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校園環境空間和構造是由現時的需求所決定的,校園景觀設施設計與校園內主體對象密切相關,運用構造得當,可以極大地豐富師生的課余生活,也對提高校園的服務功能、教育質量、校園文化內涵和特色起到重要作用。
(一)把握學校育人主題與環境內容設計的整體協調性
思想觀念在行為上具備先導性作用,所以校園文化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應當對傳統的設計思想和理念進行轉變,以全新的設計理念進行創新性的藝術設計構造。每一個校園應該呈現出特色的文化氣質和人文情懷,整體的校園文化環境設計又是校園整體文化的集中表現。
所關注的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環境的設計,因此,設計師的落腳點的不僅只限于方便師生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校園的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氣質傳遞給青少年學生。在提升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思想觀念,提升學生們對校園文化的歸屬感以及愛國主義的人文情懷和素養。從上述分析能夠看出,設計人員應當轉變自身傳統的設計理念和思維。如某校園文化角的設計案例,從室內設計角度分析,該設計轉變了傳統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形式,通過混搭風格、現代元素打造全新的室內空間,一定程度上滿足“90”和“00”后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張揚個性的同時給予教育內涵的寄托,并且有效聯合設計理念,確保形式與功能更好地融合于周邊校園環境[7]。
(二)注重愛國傳統的現代弘揚與體現本土特色的融合
“和合文化”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備受關注的,在校園環境的整體構造中首先是要從宏觀層面把握設計主題與內涵,再進一步考究細節,使得整體與細節相互照應,整體凸顯細節的樣貌,細節體現整體的精神。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環境,這也就要求在整體的校園文化環境的構造中,整體把握,重點凸顯。比如,在表達友愛主題時,設計出兩個小人手牽手的造型;在表達尊師的主題,可以采用古代學生跪拜老師的元素與現代藝術融合等。在選擇運用圖形符號元素時,要充分了解其內涵,在此基礎上將其合理地運用到校園文化環境的設計中。在選擇過程中,還要考慮結合具體的地域特色文化,篩選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素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這樣有利于受眾產生認同感。比如,學校校門處,設計出醒目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藝術作品,可展現出整個學校積極向上的風貌。在設計文化走廊時,突出重點特色,將地方特色的愛國感恩精神融入其中。可以拉近與受眾學生的心理距離,更有助于青少年學生產生家國情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舉例來說,寧波地區的“寧波幫”愛國愛鄉的感恩文化,就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打造出“感恩文化園…‘寧波地方愛國名人事跡展”等地方特色的愛國文化教育的物質載體,比宣傳一些距離受眾遠的典型模范更具實際效用。
(三)關注布局結構藝術理論與實踐的聯動
在整體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應重視環境認知理論的形成和位置感。校園環境設計中對應的主體是青少年,他們的思想跳脫活躍,不因循守舊,喜歡新鮮感與刺激感。因此,校園環境藝術設計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要凸顯出創新性,其中,強烈的認知和感染力非常重要。同時根據空間識別的程度,還需要塑造空間的位置感,因為位置感可以使青少年學生進入空間后感受到空間的品質和象征性的情感含義。[8]換言之,強烈的辨識度和感染力以及具有場所感的環境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青少年強烈的文化滿足感與認同感,并由此產生自豪感、文化自信力。
將環境感知理論與氣氛創造聯系起來。學生通過感知來感知環境中的各種感知刺激,并與他們以前的經驗和認知相結合,形成環境感知的過程。正如上文所論述的,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的時期,他們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自身缺乏辨識能力,在師長的灌輸教育中獲取愛國主義的教育,但可能僅僅限于認知,沒有情感和主體意識,更不要說到具體踐行。也正如此,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更能讓青少年學生產生熟悉的認同感,使他們在順理成章接受大量環境信息的同時,并逐漸加深理解,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增強對家國教育的認同與歸屬感。
(四)強調細節元素的使用與設計構造的考究
校園文化環境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強調細節元素的使用,其重要的一點是實際構造中注意色彩運用。一般來說,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針對色彩的搭配和運用,不僅需要遵循色彩配置結構原理,而且同時要考慮到運用的具體位置,以及受眾的需要等因素,真正使色彩運用這一細節為校園文化環境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涵而服務。
一方面,色彩具有隱喻性,在環境設計中,通過色彩可以準確表達出設計的內涵、價值取向。通過色彩的彰顯給受眾學生一種視覺新鮮感,使其對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校園文化環境產生認同感。另一方面,色彩也具有象征性和情感性。舉例來說,在我國傳統色彩的運用上,多采用水泥灰色,黑瓦等,營造出一種質樸感。故宮的紅色宮墻、漢白玉臺階、黃色琉璃瓦等,營造出莊重、神圣、獨特和崇高的意境。因此,在考慮學校環境塑造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時,首先是關注如何運用色彩體現出“愛國”內涵主題。我國歷史和傳統認同中多用紅色、黃色、金色表達出喜慶、圓滿、和諧的文化特征,因此,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氛圍,也可使用紅色、黃色、金色等,但是也要注意,過度的顏色使用會造成壓抑感。同時考慮到是學校的環境基礎,使用藍色、綠色等一些有青春活力、歡快的色彩。同時,學校是一個學習環境,為營造出學習氛圍,運用白色這一基本色,打造整潔亮堂的校園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環境設計藝術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是指“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手段、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運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飾物的布置、造型等設計語言,以及植物花卉、水體、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一定的風格,來滿足人們的功能使用及視覺審美上的需要。”[9]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環境中,更加突出了其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原則、形式美的原則、整體設計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創新性原則等八種原則。具體來說,關注青少年這一主體,凸顯了其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僅關注其造型設計的外觀,也關注其內涵的教育性,體現著重視形式美和整體性的原則。通過關注其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的研究,從特殊到一般,有利用總結出環境藝術設計針對性、實效性的一般方法,更好地推進藝術建構實踐的發展。
(二)有利于學生主體認同基礎上的知情意行的協同
學校環境具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潛隱性。著名教育家德里本曾說“兒童所學到的東西中,來自他們在學校環境中的經驗的東西,與交給他們的東西一樣多。”[10]青少年學生長期生活在學校環境氛圍中,不自覺地受到環境氛圍的影響,好的環境氛圍使個人情操得到陶冶;個人意志得到鍛煉;個人人格得以塑造。也正是學校環境具有潛隱性這一特征,在校園文化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宣傳文化長廊的設計,校徽的設計,院徽的設計,文化廣場的構建和命名等,包含著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展示,集融入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的藝術設計,如愛國主義英雄人物的事跡展播、歷史性含義的廣場命名,例如“五四廣場”、“有思廣場”;富有美感與寓意的校園雕塑,如中小學校塑立的“雷鋒像”,山東師范大學本部校區的“偉人毛澤東像”;還有富有創意性的綠化,學校在國家紀念日期間的“五星紅旗”鮮花造型、節日宣傳造型;還有校園建筑的外立面設計,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地域性的文化特色。通過種種加深著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增強了其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理解與接受。使青少年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在情感熏陶中知、情、意、行協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三)有利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日常生活化
綱要的總體要求之一就是要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11],是要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思想引領,做到潤物無聲,注重落細落小落實,落到日常生活之中。簡言之,就是要把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富有生活化,在日常教育中,以生活化的視角不斷加強。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環境的設計之中,通過設計藝術的手法,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大膽采用結構化的語言、通過符號元素,裝飾語言,在其中增加情感因素,使之富有感染力,此處無聲勝有聲,參照景觀構造的原則,創造出更適合表達愛國精神的藝術存在物。有利于互聯網思維影響下的青年學生更有興趣地接受,比單純的灌輸說教更能促進學生主體的認同。通過感染感召作用,幫助青少年樹立起正確國家民族觀,使之得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發揮環境的強化作用,在灌輸教育中得到的價值觀念、政治認同,通過環境氛圍的參照,主體意識在環境中得到肯定的回應,更能使其加深印象,有助于更好地將其內化,真正實現全方位育人這一目標任務的落實。這種具有明顯導向性的環境,從另一種層面上說,與學生心理的發展相一致,與社會的要求相一致。校園文化環境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效運用互感性和獨特性,有利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加貼近青少年,更加生活化[12]。
結語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注重造型的美觀、新穎,更重要的是凸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解決文藝是“為誰服務”的問題。校園文化環境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完成環境構造的過程,也可以凸顯其濃重的人文價值。但同時要注意在校園文化環境氛圍營造過程中,圖片、符號、文字等元素在校園環境設計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在創新性的設計理念的運用的基礎上,在布局結構關注藝術理論與實踐的聯動的過程中,將愛國主義與校園文化創意環境設計融合,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提高其物質實體所表現出的思想性,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 (6)
[2]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習近平,2016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淡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 (01)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2)
[5]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 (6)
[6]陳正良.論德育環境的系統建構和優化[J]當代青年研究,2001 (01):17-20
[7]林墨飛,徐子珺.高校既有校園環境微更新研究[J]設計, 2020,33 (04):107-109
[8]黃超試.談注重實踐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J]文學教蓖2017 (06):11
[9]羅伯特.德里本學校教育對學生規范的貢獻[M]載哈佛教育評論,37 (2):211
[10]徐國亮,鄧海龍.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四重維度[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 02- 15
[11]關于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N]福建日報,2020-06-19 (005)
[12]王先峰,牛建平.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式微及新時代回應[J]教學與管理,2020 (15):36-38
[13]廖佚.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綠色科技,2020 (07):219-221.
[14]王妮,張艷紅色文化融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 (03):30-34
[15]沈鑫.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20 (08):104-105
[16]陳華鋼.試析中國傳統文比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 2019 (04):112-113
[17]何繼業.現代裝飾材料及施工工藝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7 (15):156-157
[18]鄔淑麗.日常語境下的設計_對設計基礎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再認識[J]設計,2020,33 (0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