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人的耳朵是非常“嬌嫩”的,耳蝸上感受聲音的毛細胞數量在人出生時就已經定好了,損傷一個就少一個,是不可逆轉的。而在我們的一生中,從幼年到老年,都可能因不同原因導致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受損、凋零,聽力下降,嚴重的甚至導致耳聾。
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要規避掉認知上的誤區,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
誤區一:聽力障礙是老年人的專利。在很多人印象中,聽力下降、耳聾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其實是誤解,聽力殘疾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臨床上,突發性耳聾在青壯年中也越來越高發,在青年人當中,睡眠不好、精神緊張、長期佩戴耳機大聲聽音樂等問題造成的聽力損失也越來越多見,甚至小到兒童期,分泌性中耳炎和腺樣體肥大等常見病也可造成聽力下降。另外,臨床上還發現有些哺乳的嬰兒易患中耳炎,醫生細問發現,母親在給嬰兒哺乳時采取平臥位,當孩子吃得太多、太急發生嗆奶時,奶液可能進入中耳引發炎癥。而孩子鼻咽部的增殖體(又稱腺樣體)可因炎性增大,使開口于附近的耳咽管也易發生感染、腫脹和堵塞,導致中耳炎。
誤區二:中耳炎是耳朵進水造成的。“醫生,我耳朵前幾天進水,今天流膿,得了中耳炎了!”常有青少年自己給自己下“診斷”。但事實并非如此,引起中耳炎的原因包括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全身或耳部本身抵抗力下降、鼻部或者咽部的病變影響、耳朵本身發育的問題等。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常見致病菌多為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較多,甚至為厭氧菌以及真菌感染。兩種以上的細菌同時感染的病例亦不少見,若自行用藥,有可能造成二重感染或產生耐藥性,因此出現流膿增多時應及時找專科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另外,有不少患者經治療后耳朵不流膿、聽力有所好轉后就不再進一步治療了。殊不知,中耳炎類型不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療法,靜止期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有部分在感染控制后鼓膜穿孔是可以愈合的,但也有部分患者需手術才能治愈;而活動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中,中耳乳突內多存在肉芽,需手術才能治愈;如果存在中耳膽脂瘤,雖不是真性腫瘤,但它具有破壞骨質的特性,必須及早手術治療防止致命并發癥的發生。
誤區三:突發性耳聾只是耳鳴。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突發性耳聾的病人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但只有10%~15%的突聾患者在發病期間能夠明確病因。耳鳴通常是突發性耳聾最主要的一個前期征兆,大約80%的突發性耳聾患者都出現過耳鳴,有的還會同時出現耳內悶脹感、眩暈、惡心、嘔吐等不適,但大家通常都難以想到這些癥狀會跟突發性耳聾掛上鉤。
突發性耳聾不單是耳朵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腦血管意外的先兆,或是腦血管意外當中比較輕的一種類型。著名的《柳葉刀》雜志刊載過:出現突發性耳聾,發生腦血管意外的概率比常人高出6倍。內耳的血管是腦血管的一個分支,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頭部的供血增加了,占到全身血供的60%,而內耳這樣的小器官的血供居然占到全身血供的14%,是個“耗能大戶”。一旦身體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身體首先會丟掉內耳的功能,只要在發病2周內及時就醫治療,療效能達到80%以上,但拖過2周以后療效會降到30%。
不同的耳鳴聲其實就是不同的信號,比如內耳出問題,往往發出的聲音是馬達聲;神經系統出現問題,耳鳴通常是尖叫的聲音;而中樞系統出現問題,一般是顱鳴。出現這三種耳鳴,必須馬上去醫院的耳鼻喉科詳細檢查。青少年要注意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精神,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及身體免疫力,避免感冒,預防病毒感染。另外,注意勞逸結合、莫過度勞累,同時保持身心愉悅,配以合理的膳食、均衡的營養,多吃新鮮蔬果,減少高熱量食品帶來的刺激。如果發現有突發聽力下降等癥狀,應該盡快到正規醫院專科就診,大部分可以治愈,而且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恢復越快。
耳蝸或聽神經以及聽覺中樞受損嚴重的話往往可導致永久聽力損傷,某一個地方出現神經功能障礙或者出現占位、神經病變,凡是牽扯到神經的,功能都很難恢復。所以,平時要注重全方位養護。

一、戴耳機時間忌太長、音量太大,預防噪聲性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有意無意地接觸到噪聲,而長期受噪聲刺激,同樣可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聽覺損傷,即噪聲性耳聾。很多年輕人無論走路、坐車、看書都喜歡戴耳機聽歌、學英語等,耳機音量越調越高,直到無法聽清楚家人或者朋友的聲音,才發現聽力出現了問題。這是由于長期受噪聲刺激而發生的緩慢、進行性聽覺損傷,這種損傷程度與噪聲的強度和接觸噪聲的時間有關。短時間暴露于噪聲環境所引起的聽力下降,一般離開噪聲環境數小時至數十小時聽力可自然恢復,稱為聽覺疲勞。但在聽覺疲勞的基礎上繼續接觸噪聲暴露,可發展為器質性退行性病變,導致聽力損失不能完全恢復,出現永久性的損傷。預防噪聲性損傷,以下幾點建議可借鑒。
1.遠離噪聲源。倘若長時間處于人聲喧嘩的噪音環境中,會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經常處于痙攣狀態,內耳供血減少,聽力急劇減退。因此,盡量避免或減少噪聲的干擾,不要常接觸特別吵的環境。
2.注意防護聽力。如果必須處于特別吵的環境中,盡量戴耳塞隔離噪音。
3.堅持三個6原則。在噪聲大的環境下不要待超過60分鐘;使用耳機時環境要安靜,應盡量避免坐地鐵、坐公交車時戴耳機聽東西,以免不由自主調高音量蓋過噪音,建議聽耳機時音量不要超過總體音量的60%,每次不超過半小時,盡量用耳罩式耳機;與人交流時聲音別太大,不要超過60分貝,打手機時條件允許的話盡量用免提接聽。
二、切莫隨便使用滴耳液“自治”。耳朵一旦出現流膿性分泌物時,很多人會選擇到藥店買滴耳液滴耳,但有些滴耳液是有腐蝕性的,滴入耳朵后不但不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要學會正確選擇滴耳液,膿多時,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前,應先使用雙氧水將膿液清除,再選擇0.3%氧氟沙星、0.25%氯霉素或復方利福平等滴耳液,如有過敏因素存在的話,可于抗生素藥水內加入糖皮質激素混合滴耳。膿少時,可用乙醇甘油制劑,如3%硼酸乙醇、3%硼酸甘油、2.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
另外,不正確滴耳也會影響療效。臨床上有些長年耳朵流膿的患者感染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經過細問才發現是跟滴耳方法不當有關。在此建議,滴耳時可坐位或者臥位,病耳朝上,將耳郭向后上方牽拉,滴入藥水3~5滴,然后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水進入中耳內,5~10分鐘變換一下體位。如果天氣寒冷,滴耳應注意藥水溫度,避免頭暈。此外,抗生素滴耳液不宜長期使用。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