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歆慧 胡婷婷
摘要:聚焦特定市井空間下人們依靠生活經驗或者個體需求對公共設施功能的改造現象,建立對公共設施項目的新設計思維。通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居民需求滿足下的行為活動與環境的矛盾,全面識別市井空間行為下公共設施的利益相關者們的需求本質以及現象背后的價值。對市井公共空間下公共設施進行評價,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設計啟示。以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分析有助于設計師對公共設施系統性的思考與改良。
關鍵詞:市井空間 利益相關者 公共設施 地域文化 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9-0158-03
引言
城市的面貌發展是最為直觀的城市化進程的表達,而在一處處高樓崛起的新城市之中,最真實的城市生活文化脈絡卻留在深處的市井中,人們是這個空間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這個文化的表現形式,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捕捉市井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市井公共設施的改造和作用,提出有助于市井空間改造的策略與建議。
一、市井公共設施的概述
(一)市井空間的定義
市井一詞在我國最早提及于春秋戰國的《國語,齊語》原指街市或市場,嚴格劃分區域經營商業活動,具有“面朝后市”的布局特點。隨著經濟的逐步繁榮發展,市井突破圍墻界限,中出現居商一體新局面。朱維吉的對中國傳統街區界定中分為三個部分:市——交易,井—居住,井臺——交往;相對應的市井空間形態就是:市——商鋪的街道,井——點狀或線狀分布的生活空間,井臺—有圍合限定的開放公共空間。結合市井的發展歷程和特征,“市井空間”就是滿足市井居民進行衣食住行、商業貿易、休閑娛樂活動的集合區域,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空間形態。被現代網民追捧為最接地氣的人間煙火處[1-3]
(二)市井公共設施的特點
公共設施是指政府為市民提供各類公共開放的服務性產品,可分為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4]。公共設施的研究實質上是以居民日常生活空間為研究范圍,從街道居民的人口結構特征、日常生活需求、出行距離與時間、生活方式等方面解析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配置與管理的系統性框架[5]。區別于城市公園或者盈利性公共設施,市井公共設施服務人群以所在地居民為主,多為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服務于生活和商業,目的是維護良好市井空間秩序和營造更合理的生活需求,市井空間內的基礎設施是政府公益性提供的最基本便于居民公平使用的設施,其具有基礎性,公益性,公平性;而隨著市井的社會特點被大眾挖掘,被譽為人間煙火的凈土成為當下熱點旅游打卡地,市井公共附屬設施的受眾人群不僅限于當地居民,也拓展包括游客人群。市井空間的附屬設施需求逐漸增加,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變化同樣也促進城市公共設施的創新[6]。其規劃朝著個性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公共設施成為市井空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市井公共設施的現狀
我國當前的市井住宅陳舊,用地面積緊張且空間布局傳統;公共服務尚存規模不足,早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單一并且配套尚有不足,后期增設操作困難;服務品質低配、質量參差不齊、發展不均衡,市井的某些類別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嚴重滯后,一些設施已經過時或被市場運作的類似商業設施取代,在長時間的生活場景中存在功能邊界模糊化等弊端。這些場所留下了一些可調整的空間成為了優化公共服務的機會。
二、廈門百家村公共設施調研案例分析
(一)環境分析
百家村,是位于廈門中心的老城區,毗鄰中山路,由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中山公園,政府將百余家安置于此。百家村是前庭后厝的房屋結構,房子之間距離相近,均勻排列這個珍藏在現代商圈背后的市井街巷與現代都市繁華商業圈形成強烈對比反映出老廈門的文化縮影,在百家村可以看見廈門特色的市井味道。
(二)公共設施的現狀
百家村居住形態和市井空間已經很完善,內有市場外有公園,但是市井空間中建筑密集以及市井公共設施相對老舊,尚未得到城市化進程的改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配套設施依舊基于當初規劃的標準,難以進行彈性的增加。市井生活的環境與設施逐漸與人們的生活需求之間產生矛盾,居民為了快速適應這樣的變化尋找現有環境以匹配某一生活需要,公共空間的基礎設施成為居民解決需求的選擇。在百家村隨處可見的現象是健身器材晾曬衣物被子,依靠樹梢掛拖把在電線上晾曬衣物等。通過用戶訪談得知住在一樓以上的住戶稱自己也知道晾曬在電線上是非常不安全的,但是由于沒有更合適的位置,樓房也沒有陽臺,條件限制下導致晾曬在電線上,在走訪的過程中也有部分居民并沒有將衣物晾曬在電線上,而是選擇一處有鏤空護欄上晾曬。在市井環境下,人們對于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盡相同。同樣還有一些市民在自家門前破舊的公共路錐再利用,用來晾曬拖把,成為普遍現象(如圖1)。
(三)用戶與公共設施之間的行為分析
在百家村的調查走訪中了解到居民選擇以最簡單快捷、低成本的策略匹配可以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市井空間的制約性使得當地居民利用生活經驗自行對于環境的某一區域進行改造,依據自身需求對于基礎公共設施進行利用,從而在公共設施發揮本身功能的前提下產生新的功能。同時,所處環境下用戶需求的相似性使市井智慧可以被容納在市井環境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的需求在滿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后傾向歸屬感、被尊重感與自我實現感等高級需求過渡[6]。當下市井公共空間下居民行為具有自主性、普遍性和易發性。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市民行為對公共設施的影響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概述
近年來國內對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應用多立足于項目管理的領域,目前在設計研究中的應用較少。在國際上,利益相關者理論已成為非常流行的分析工具[8]。利益相關者的定義一直處在探索討論的階段,但是其較為全面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鑒于系統設計的研究中。Freeman將利益相關者分成廣義和狹義的概述,廣義的利益相關者所指“影響一個組織目標實現,或者是在組織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9]狹義的利益相關者則是指“企業為了穩定發展所依靠的個人和組織”。當前被采用的比較多的一種界定方法,即RK Mitchell提出的按照合法性、權利性和緊迫性對利益進行區分的評分法[10]。公共設施具有系統性將會考慮到使用的大眾,管理的組織,維護的人員,探究市井智慧的產生與影響可以基于利用相關者來展開分析。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影響公共設施的積極性存在一定差異。本文通過這個界定方法來識別市井生活下的公共設施利益相關者。
(二)市井公共設施設計的利益相關者識別
文章以市井基礎公共設施為分析對象,利用鑒弗里曼利益相關者概念,本研究中主要利益相關者主體識別如下(見圖2):政府、開發單位、公眾、設計單位。①確定相關利益者,即政府、開發單位。②預期相關利益者,即居民、社區居委會。⑧潛在相關利益者,即設計單位、環保部門和維修管理方。
如圖示確定利益關系的政府相關部門和開發單位與潛在利益相關者之間有強聯系性,其表現在政府作為頂層構架者對潛在利益相關者提出要求和分配任務,二者目標明確;而作為公共設施的使用體驗方預期利益相關者與其余二者之前呈現弱聯系的狀態,在百家村建設規劃之初,政府處在指導城市規劃建設的層面。在相關部門對于百家村建設實施中,由于市民和社區未參與設計規劃之中以至于僅作為被動接受公共服務的—方,預期利益相關者的群眾通常只能在公共設施建設完畢之后提出意見,這使得用戶需求的不到充分挖掘和重視,惡化了公共設施系統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氛圍,不信任和質疑的態度往往是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基調。同時預期利益相關者中的游客關系弱于所在居民與社區,但已經對新納入的群體進行考慮。這些傳統的城市發展規劃方式使得在社區環境建成之后出現各樣的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三)利益相關者下對公共設施改造行為的評價
明確環境_人_公共設施三者在公共系統中所起到的作用為評價標準,圍繞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由以上案例得出,市井智慧評價的方法應考慮:
以確定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訴求考慮市井公共設施中居民的改造行為是否對具有管理身份的政府、維護機構增加管理、維護成本,上文提及的電線晾衣行為長期磨擦導致電線外皮磨損可能造成電線短路失火。雖然滿足自生需求但嚴重影響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以潛在相關利益者的權利訴求判斷公共設施是否被適用合理的范圍和邊界之內,在合理范圍之內為居民提供服務;
預期利益相關者行為在公共設施系統運轉之中起到推動作用或是阻礙作用。
考慮利益相關者對公共設施的觀感、支持水平、環境評價均具有能動性且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之中,因此憑借以上原則對市井居民進行系統全面分析,才能明確公共使用方式限定合理的使用范疇[11]。因此,對于市井智慧行為的評價應基于環境系統的協調運轉和利益相關者網絡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首要因素,辯證、系統地進行分析。同樣作為預期利益相關者,社區居委會應該參與社區治理格局中,對居民的行為進行引導和制約。因此社區居委會需要有科學規范的運作機制和清晰的組織章程。但是目前百家村內地方社區委員會普遍面臨沒有完整的管理機制。未能有效組織公共設施維護策略的實施,所以當地人民沒有融入市井空間優化,公共設施維護的行列中。
四、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以公共座椅為例的優化策略
以百家村為例,市井環境中街道公共設施的現狀和居民自發對公共設施的無序性行為,從服務設計的視角看利益相關者不只是層級,還包括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百家村富有老廈門本真的生活文化,成為廈門的一張名片,空間價值的提升使得設計公共設施時要平衡居民的實用需求和營造區域化形象,這包括環衛、城管、市政等等都會介入,就有了關系的錯綜復雜,和利益調和的策略需求。要求設計師以利益相關者為理論基礎探究:人一環境一公共設施各要素間的聯系。
(一)挖掘根本需求,讓用戶參與設計
傳統自上而下的決策設計與城市用戶的需求之前產生矛盾,由于頂層管理決策的指導,直接影響設計單位的需求收集,缺乏與居民足夠的溝通,真正的使用者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設計者和架構者必須從居民的角度理解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并制訂一個靈活的系統。這一領域的專家在社區模式的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是能長期留在社區,充分分析社區情況,走訪社區居民,開展各種調研活動捕捉需求,經過更新審核,同時在實踐中落實措施,不斷完善事業單位運行機制。使得設計決策之前充分理解和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讓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參與設計,幫助設計者產出更多設計方案提供更多有效的解決途徑。
以深度訪談的形式挖掘預期利益相關者主導行為的方式與根本需求。以公共座椅設計為例,百家村的居民相互之間關系友好,通過觀察法發現幾乎每個下午居民自帶小凳子在某戶人家的外面談天說地,一坐就是—下午,而就在居住區外的公園并不是居民們的選擇。因此,百家村原著居民的真實需求是社會交往訴求,尤其是百家村較為固定的人口結構,這里的父老鄉親彼此熟悉,他們之間的交往黏性更強,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聊天喝茶是常態的一種活動。基于居民的社會交往行為,在公共設施設計中需要考慮公共設施的合理位置、體現的交互形式和功能是否在此地域滿足用戶社會交往需求。在架構層面應該以社區調研的形式收集需求,訪談用戶對于建設的建議和想法,這也是平衡以往公共設施規劃的主觀導向性的一種方式。以掌握用戶真實需求為目的公共設施才能融入在當地居民生活方式中,發揮最合理的作用從而避免市民的改造和破壞行為。而對于關系較弱的游客用戶來說,公共設施的作用是否與當地居民有何差異點與相同點,是指導滿足多樣化需求公共座椅的有效途徑。
(二)考量環境要素,建設兼容性公共設施
當下我國的市井空間為綜合性空間,建立歷史較久,內部環境雜亂,這使得對于公共設施的改造具有一定是局限性,潛在相關利益者的設計單位、環保部門和維修管理方,需更加注重公共設施的位置合理性。設計師只有充分了解所處的周圍環境,如商鋪分布、住宅生活區、文物保護區等,保障公共設施兼容性和公共設施的可維護性。公共座椅在市井空間的位置的選擇除了參考用戶的行為動線以外,考慮當地百家村的空間資源整合。百家村當地土地資源有限,不建議依托擴大用地規模來建設公共設施。基于以上分析建議公共設施的兼容性應該滿足一以下條件:一是地域的合理選擇實現市井空間內公共設施空間分布的公平性,保障不同人群層次的平等,共享使用條件;二是設計師還要充分考慮市井社區的公共設施位置對用戶使用中的影響,例如受天氣氣候影響下的空間位置選擇,以此考量設施形式以及放置的位置,滿足用戶遮陽、避雨等需求;三是預防公共資源充裕時向非公共服務設施的轉化,以維護公共設施的供給平衡,為公共設施配置的調整留有空間和靈活性。
(三)明確公共設施使用方式,降低維護成本
這個部分考量潛在利益相關者權益,設計前期對于“不合理”市井行為進行考量,在進行審慎的調研中不僅了解用戶的需求,也應當了解用戶錯誤的公共設施改造現象,以安全性為基礎考量標準,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以設計手法對產品不正確的使用方式增加障礙,避免影響產品正確用途的發揮,百家村由于居民年齡結構偏大,且生活環境約束性小。基層社區應該發揮引導和制約作用,社區有必要對他們行為進行地干預與監督,避免或降低其由于不恰當的方式操作公共設施所引發的安全隱患問題。以社區為基本網絡,維護市井公共設施使用和管理。實行街道(社區)負責制管理,街道(社區)參與公共設施布局方案優化和項目驗收[12]。而設計師在公共設施設計中需考慮正常使方式和功能保障的前提下,將公共座椅的限制性納入設計范疇,使得其公共設施可以預防用戶對于設施的挪動或者改造。
(四)體現文化特征,展現城市內涵
公共設施是存在一個空間內具有特定功能的民生設施,不能以孤立的單一化存在而是需要能夠融入所在空間,設計與整體環境相融合,將單一的設施設計與市井空間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風格保持一致。城市中的公共設施必須符合其地域文化,匹配該地區建筑風格。公共設施既是功能與美學載體,也是城市文化象征。不同城市的公共設施應盡可能反映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例如在公共座椅上的設計規劃中應及時與政府部門溝通,滿足確定性利益相關者的期望,準確表達城市的文化符號,體現老廈門的城市文化,表達閩南地區的文化符號,打造出具有藝術性的公共設施。良好的傳達當地文化特征的公共設施更加能夠使得居民、游客等預期利益相關者產生價值認同,同樣也是市井環境下最能夠無聲宣傳當地特色的一張名片。
總結
當前公共設施的設計對于利益相關者考量的全面性尚有缺失,仍停留在指定人群使用或主觀計劃用戶使用場景的階段,而忽略了環境背景下預期利益相關者的真實需求,加速了現有公共設施對于文化、環境、社會、用戶領域之間自然關系系統考量的缺失。通過對百家村市井空間公共設施的實地研究,深入對環境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以及環境中復雜的利益相關者關系進行了梳理,從用戶對公共設施的各式利用方式進行溯源和歸納。以此為鑒,為設計師的實踐工作提出建議,以挖掘根本需求、考量環境要素、明確公共設施使用方式、體現文化特征等動作為設計師和公共設施利益相關者之間提出要求。使得從規劃一設計一建設一使用一管理整個系統性被優化重視,為特定環境中的公共設施設計提供更多調研的切入點及更為系統性地觀察方式。.
參考文獻
[1]侯凱.天津南市地區市井空間及市井文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0
[2]朱維吉.市井文化下的中國傳統街區[J]山西建筑,2010,36 (06):37-39.
[3]羅凱丹.外憎B強擾動下傳統市井空間居民地方感研究——以西安市回坊為例[D]陜西:西北大學,2019.
[4]劉笑瀚,孫毅等.城市公共設施設計[M]版本(第—版可省略)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 02-03
[5]姜麗,于洋.生活性街道公共設施優化設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 (12):341-346
[6]馬杰,吳祐昕.基于社會屬性的現代城市公共設施創新設計方法[J]設計,2015 (05):100-102
[7]尹志雯.舊城居住環境的“有機更新”[J]設計,2019,32 (01):151-155
[8]張曉麗,尹貽林.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項目需求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3,16 (05):27-32
[9]林曦.弗里曼利益相關者理論評述[J]商業研究2010,400 (8):66 - 70
[10]尹貽林,胡杰.基于利益相關者核心價值分析的公共項目成功標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 (05):149-155
[11]潘長學,楊祥祥,邵健偉.公共設施設計的服務標準化維度[J]設計,2017 (16):112-114
[12]陳敦鵬,李蓓蓓.蔡志敏轉型發展期公共設施規劃標準研究[J]規劃師,2013,29 (0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