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羽
也許大家還記憶猶新,2008年北京奧運會田徑賽預賽上,劉翔因跟腱舊傷復發不得不退賽,讓人不無惋惜。其實,跟腱斷裂這種運動損傷,不僅終止了眾多體育明星的運動生涯,同時也在老年群體中高發。
人年輕時,跟腱富含膠原纖維和水分,富有彈性和柔韌性,在高強度的運動下也不容易受到損傷。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日積月累的各種物理、化學因素的損害,跟腱日益衰老退化,一旦受到外力沖擊,跟腱很容易發生斷裂。所以,對于老年人來說,要注意加強對跟腱的保護,應穿舒適的、柔軟的鞋子,后幫一定不能過緊太硬。平時運動時要做足熱身活動,平常不運動者更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
跟腱斷裂時,患者會突感跟腱部疼痛,有被打擊感,甚至可能會聽到“砰”的一聲,隨即出現足踝部運動功能障礙,不能提踵或行走,腳后跟上方逐漸腫脹,觸壓痛明顯。那么,跟腱斷裂后該怎樣處理呢?
急性跟腱斷裂可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慢性跟腱斷裂多由于急性損傷時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治導致的。受傷時間太久,肌肉出現牽拉、攣縮,跟腱斷裂的兩端往往會存在較大的缺損,因此,慢性跟腱斷裂需要根據缺損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適時適量的鍛煉可以促進正在生長的結締組織轉變為腱性組織,防止關節粘連僵硬,但過早過度的鍛煉又可能面臨二次斷裂的風險。因此,康復方法要按階段區別對待。
手術完成后? 由于患肢被長腿石膏托固定,最好屈膝45°、踝跖屈30°,以使腓腸肌及跟腱處于松弛狀態。但術后第二天,患者便可以開始活動腳趾和髖關節,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腫脹。
術后3~5天? 盡量抬高患肢,以利于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于消腫。抬高高度應高于心臟20厘米。此后,患者可持拐下床活動,但患肢不可承重。持拐行走時務必防止意外摔倒或扭傷。
術后2~3周? 術后2周左右是跟腱最脆弱的時期,因此長腿石膏托須固定至術后3周。傷口縫線于術后2~3周根據傷口情況予以拆除。之后主張穿著跟腱靴,靴內墊高后跟3~5厘米。此時由于跟腱局部形成纖維連接,具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可持拐部分負重行走,但休息時仍需抬高患肢,且睡覺時同樣需要穿跟腱靴。
術后6~8周? 跟腱靴內后跟高度可逐漸降低,以每1~2周減少1片為宜,直至完全去除(多在術后3月后)。此時,可定量行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休息時可脫掉跟腱靴。術后7~8周可進行踝關節的伸屈活動——將塑料礦泉水瓶灌滿溫水后用腳開始滾筒練習。此間,腳面繃、勾活動度會接近正常。
術后3~6個月? 慢慢脫離跟腱靴,從慢走開始逐漸過渡至正常行走及快走、提踵練習(一開始可練習雙腳提踵,逐漸過渡到單腳接踵),但仍不能做大跳等劇烈運動,至術后6個月可達正常。選擇運動場地要安全,不要嘗試未進行過的運動,以免由于場地或者動作生疏而拉傷跟腱;運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摔倒,否則跟腱會再次出現斷裂。
手術縫合后跟腱再斷裂的概率可低至1%,但早期過度活動,或者未按康復計劃執行如過早脫拐行走,或3個月內做跑跳或游泳等運動,均可導致跟腱再斷裂。所以患者需遵醫囑,努力進行康復運動,但要運動適當適量。
(摘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