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皓

他是中國外交部第30任發言人,2016年9月26日初次亮相外交部藍廳,今年6月5日“抱拳”告別;4年來,他主持了近400場記者會,妙語連珠、鏗鏘有力、幽默而得體,被網友稱之為中國“外交天團”的耿直擔當,他就是新任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特命全權大使——耿爽。無論走到哪里,他都一如既往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誼而不懈努力。
耿爽,1973年4月出生于北京,從小學習優異,英語成績尤其突出,口語流利,詞匯量豐富,老師對他贊賞有加,同學們對他由衷佩服。高中畢業時,耿爽順利考取心儀的大學——外交學院,從他滿懷熱情報考這所大學的那一天起,就奠定了未來幾十年的外交之路。
外交學院是外交部唯一的直屬高等院校,是“中國外交官的搖籃”。這里人才云集,耿爽絲毫不敢懈怠,在專業素養方面打好基礎,課堂上專注聽講,課后更是在外交和外語綜合能力方面下狠功夫,對于不理解的問題,尋找相關書籍文獻反復研讀,不弄懂、弄通決不罷休。
22歲時,耿爽大學畢業,被外交部選中,成為國際司科員、隨員,開始了外交生涯。國際司是外交部最早的業務司局之一,主要負責研究多邊外交領域形勢和發展趨勢,辦理多邊領域政治、人權、社會、難民等外交事務,指導駐外外交機構有關業務,被稱為“在國際上吵架最厲害的一個司”。耿爽以此為工作事業的起點,開啟了學習充電之旅,努力使自己成為“最會吵架的人”。他說:“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發聲,讓世界人民站在客觀角度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耿爽時刻牢記外交學院的十六字校訓,即“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他虛心向前輩請教,領導和同事也對謙慎好學的耿爽愛護有加,精心栽培。他從周圍資深外交官身上獲益匪淺,業務能力不斷精進,連續幾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9年,26歲的耿爽成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隨員、三秘,長期主管中國參與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相關工作。2003年耿爽任職外交部國際司,此后8年,歷任三秘、副處長、處長、參贊兼處長。其后,曾任中國駐美國使館參贊,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參贊、副司長,在中國參與的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事務中留下身影。
無論在哪個崗位上,耿爽一直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32歲時,他到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學習,攻讀國際關系專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繼續學習,從頭開始”。
2016年,耿爽憑借過硬的專業能力脫穎而出,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是外交部自1983年3月設立發言人制度以來的第30任發言人。9月26日,他戴著半框眼鏡、打著湖藍色領帶,跟著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走進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藍廳,主持例行記者會。在20分鐘的時間內,耿爽回答了12個問題:氣候變化、朝鮮核問題、印巴關系、敘利亞局勢……他的回答言簡意賅、邏輯清晰,漂亮地完成了作為外交部發言人的首秀。
耿爽,人如其名,是個耿直爽朗的漢子,說話有理有據,不卑不亢。如果有人想玩文字游戲,給中國設圈套,他可不答應。
2017年7月13日,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用英文發“推特”稱,她對接待巴拉圭總統卡特斯的所謂“國事”訪問感到榮幸,雙方還簽署了新的經濟合作和游客免簽協議。14日,耿爽作出回應,希望“臺灣當局”審時度勢,盡快回到“九二共識”上來,不要再做逆潮流而動、不得人心的事。奉勸島內某些人士,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世界,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井底之蛙,不要再自欺欺人。
在發言過程中,耿爽經常巧妙地運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措辭意味深長,彰顯了中國十足的文化底蘊。在網友列出的“2017年,外交部用得很硬氣的10個成語”中,耿爽說出的“捕風捉影、別有用心、井底之蛙、過河拆橋和混淆視聽”5個成語在榜。
曾經,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國家關系問題時,秉持謹慎克制、理性含蓄的態度,但近幾年悄然發生了變化,發言人的風格變成用犀利睿智的語言理直氣壯地表明中國的態度。

2018年4月4日,針對美方公布對華301調查征稅產品建議清單,有記者問中方將對此如何回應時,耿爽霸氣而又幽默犀利回答道,“美方有清單,中方也有清單,請大家稍安毋躁,該來的都會來,并且很快會來。”
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5月14日,針對美方威脅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問題,耿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奉勸美國:“不要誤判形勢,不要低估中方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對于貿易戰,中方不想打,不愿打,但絕不怕打。如果有人打到家門口,我們會奉陪到底。”字字句句,鏗鏘有聲,傳遞著我們有決心、有能力依法捍衛自身正當權益的“中國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