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和
語文教材是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媒介,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聽說讀寫外,還有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傳承文化等,而傳頌經典更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經典文學作品更多地體現了由古至今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傳頌經典,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延續的保證,一個國家氣度和精神的傳承。語文教材的普及性和強制性決定了這一載體更需要的是奠定根基的經典文學,其任務也更應該是傳頌經典。
語文教材的主要學習人群是中小學生,他們的文化素養還不夠高,但學習與記憶能力較強。據2016年上海人文經典讀書會公布的調查報告,78.1%的大學生接觸人文經典的主要途徑是中學課堂教育。由此可知,學生們需要在這個學習的黃金時期里為自己奠定扎實的文化基礎,以便于以后的發展。經典是經過了歷史的選擇與沉淀,保留下來的精華,它繼承了前人的智慧與思想,富有文化價值且具有權威性、典范性。中小學生學習這些經典、權威與典范,有利于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而與時俱進的事物,更偏向于時代性與時效性,所積累的文化底蘊不如經典深厚。
語文教材是傳承經典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離開傳承談發展,就如同空中樓閣,沒有根基。如今社會,節奏快捷,許多學生都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品質優秀的經典。曾有一份對于中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學生將青春、流行、時尚類文學作為課外閱讀的首選,而那些經由時間沉淀的經典,因為不夠輕松好讀等原因被束之高閣。但對于當代流行文學作品來說,其中被廣為接受、傳承的作品數量相當少,而且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往往作品還沒能得到時間的洗練和檢驗,就已經被其他更加與時俱進的新作品所取代,因此難以判斷它是不是真正適合學生學習,也不利于教材的科學修訂。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適應社會,并更好地服務社會。傳頌經典指傳播頌揚經過歷史的選擇而留下的典范性文學作品;而讓語文教材與時俱進是指在符合當代正確價值導向的前提下,對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語言運用能力的作品進行有選擇性地繼承與發展。這兩者在語文教材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我方今天的觀點是:語文教材更應該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貼近教育的目的。
首先,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更應該注重它的實用性。對使用教材的學生和教師而言,與時俱進的內容更符合當今社會人們的聽說習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閱讀,接受和吸收,更符合使語文融入生活這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誠然,某些經久不衰的經典適用于當下,或是關聯到實際,但面對教材去選擇與時代相切合的經典也算是與時俱進的做法。況且,語文教材的受用者是中小學生,與時俱進的文本選材能更好地將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挖掘出時代深層次的哲理,這是傳頌經典所缺失的功能。
其次,語文教材應該保留傳統文化精髓,但更應該抓住時代脈搏,開拓創新,通過與時俱進的選材標準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以達到傳遞時代信息的目的。譬如,與時俱進的語文教材作為一個窗口,就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時代的發展趨勢,懂得時代的真實需求,為今后學生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語文教材應該緊緊跟隨時代價值觀的更新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讓社會上的人群普遍適用并達成共識的。語文教材本身具備普遍適用性,它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它必須在繼承具有現實意義的經典文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看到符合當代生活的思潮,形成符合時代的正確價值導向。
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無論是歷久彌堅的經典文本,還是與時俱進的當代文學,都有入選教材的資格。經典文學的確和現代生活存在一定距離,例如文言文,但語文教育絕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現代漢語,而是肩負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責任。當然,在對經典文化傳承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與時俱進的力量,不要將經典固化。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