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雋

踏上朝鮮的土地時,吳信泉、梁興初38歲,秦基偉37歲,他們要面對的是二戰后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戰場上的每分每秒都是膽魄、謀略、智慧和意志的激烈交鋒,而這幾位年輕的中國將領,以幾場精彩的戰斗,打出了名將的聲威。
率軍與美軍打響第一槍的指揮官是第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
中國人民志愿軍抵達朝鮮6天后,1950年10月25日拂曉,第三十九軍急行軍至朝鮮北部龜城、泰川地區集結。當天,第四十軍已在溫井附近與韓國軍隊第六師交戰,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正式打響。
敵人仍在持續冒進。“聯合國軍”搶先占領了志愿軍預定的防御地區——朝鮮半島蜂腰部以北。此前,麥克阿瑟宣稱要在感恩節前全殲朝鮮人民軍,他不相信中國會出兵朝鮮。
鑒于戰局變化,彭德懷決定集中第三十八軍和第四十軍兩個師、第四十二軍一個師重點攻擊熙川之敵,第三十九軍向云山西北方向前進,阻擊韓國軍隊第一師北上。接到命令后,吳信泉立即率軍朝云山奔襲。
云山是朝鮮云山郡政府所在地,也是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相當重要。

10月28日,美軍入朝作戰的地面部隊總指揮沃克決定將美軍騎兵第一師投入云山戰場。騎兵第一師是華盛頓時代建立的“開國元勛師”,已經發展為美國王牌軍,全機械化裝備,號稱“160年沒打過敗仗”,被稱作“麥克阿瑟的寵兒”。
10月29日,吳信泉率軍趕到云山城外,對該城實施了三面包圍。第三十九軍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是一把“攻堅尖刀”。更早之前的長征時期,作為紅二十五軍,它是北上先鋒。抗日戰爭中,它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可以說,第三十九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經淬煉的一支王牌軍。
云山之戰,就是一場中美王牌軍對王牌軍的戰斗。但在戰斗開始前,雙方都不知道對手的確切身份。
11月1日上午10時許,吳信泉接到彭德懷電話,命令他于當晚在第四十軍的協同下圍殲云山守軍。
下午3時30分左右,前沿觀察員發現,云山外圍敵人的坦克、汽車、步兵開始調動,推測敵軍可能要逃跑(實為換防)。吳信泉當機立斷,命令部隊提前發起進攻。下午5時許,總攻開始,大炮發出怒吼,緊接著機關槍聲和手榴彈聲此起彼伏。僅僅兩個小時,第三十九軍就占領了云山外圍陣地。這時,戰士們才發現主要對手不是韓國軍隊,而是美國士兵。
東方的夜色讓擁有世界上最精良裝備的美軍變得遲鈍和恐懼,志愿軍像靈敏的貓一樣撲向他們,迅速準確地插入防線薄弱地段。志愿軍的喊殺聲震耳欲聾,更使美軍膽寒。
云山之戰持續了兩天,這場中美軍隊現代史上的首次交鋒以美軍失敗告終。第三十九軍在云山共斃傷俘敵20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擊毀、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余輛、各種火炮119門,繳獲飛機4架,擊落3架。

梁興初:
打出一支“萬歲軍”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后,盡管第三十八軍出色完成了飛虎山守備任務,但由于沒有成功穿插熙川,軍長梁興初在會上受到彭德懷的嚴厲批評。
會后,梁興初找到彭德懷秘書說:“你告訴彭老總,請他不要生我的氣了。我梁興初是有骨氣的,第三十八軍不會是孬種,我回去就召開軍黨委會總結教訓,拼出老命,也要打好下一仗!”
沒多久,志愿軍決定發動第二次戰役。這次戰役前期進攻的重點是德川。志愿軍如果控制德川,就能打開戰役缺口。
接到進攻德川的任務后,梁興初思考了一夜,反復考慮怎么包圍才能讓敵人一個都不漏,最后拿出了作戰方案。
1950年11月25日,第一一四師首先從正面對德川實施強攻,兩翼的第一一二師和第一一三師也隨后包抄上來,德川地區的韓國軍隊第七師被“包了餃子”。戰至26日晚7時左右,第三十八軍將被圍之敵大部殲滅。然而,戰斗還沒結束,為阻止沃克的第八集團軍撤至清川江南岸建立防線,志愿軍決定采取穿插迂回戰術,將敵人攔截在價川以北,爭取大量殲滅。
1950年11月27日,梁興初接到志愿軍司令部緊急命令,第三十八軍迅速向軍隅里進攻,插向三所里,堵住價川、軍隅里方向的南逃之敵,扎上“大口袋”的口子。
1950年11月28日早上7時許,第一一三師抵達三所里。第一一三師只比敵人早到了5分鐘,正是因為這5分鐘,讓第三十八軍關死了三所里的閘門,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隨后,美軍發起了多輪沖擊,但第一一三師像一顆釘子一樣釘在了三所里。他們和美軍展開了白刃戰,雙方從山坡打到山腳,志愿軍視死如歸的精神令對手驚駭,美軍再次退去。
三所里、龍源里、松骨峰……敵人南逃的閘口被接連封堵后,梁興初腦中冒出一個念頭:敵人數量是我方的兩三倍,且個個裝備精良,僵持久了會怎樣呢?敵人很可能變逃跑為攻擊,最后突圍出去。于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部署,命令各部集中兵力,對潰敗之敵先予以重創,然后割裂圍殲之。
11月30日夜,價川以南,龍源里以北,縱深30公里的地域,圍殲戰打得異常激烈。12月1日晚7時許,戰斗結束。在第二次戰役中,第三十八軍共斃傷敵7400余名,俘敵3600余名,其中美軍1042名;繳獲各種火炮389門,汽車1500余輛,坦克16輛,電臺51部。此役第三十八軍殲敵總數約占志愿軍殲敵總數的33%。
1950年12月1日,彭德懷親自起草了對第三十八軍的嘉獎通令,在電報稿拍發前,彭德懷又在電文末尾揮筆加了一句:“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從此,第三十八軍有了響當當的“萬歲軍”稱號。
1951年6月11日起,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邊打邊談”的第二階段,志愿軍以陣地戰為主,進行持久的積極防御戰斗。1952年4月,軍長秦基偉率第十五軍接防五圣山陣地。這里是朝鮮東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化、平康、鐵原三角地帶,是中部戰線的戰略要地。因此,彭德懷叮囑秦基偉:“五圣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它我們將后退200公里無險可守。誰丟了五圣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上甘嶺位于五圣山的南面,其兩側有兩個小山頭互為犄角,是五圣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1952年10月14日,這里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交戰雙方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陸續投入11萬兵力進行反復爭奪,火力之猛,戰斗之殘酷,在世界戰爭史上罕見。
當天,“聯合國軍”動用美軍第七師、韓軍第二師7個營的兵力,在300余門火炮、27輛坦克、40余架飛機的支援下,分6路向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兩個連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發動進攻。
秦基偉將這一天形容為“一生中又一個焦慮如焚的日子”。光這一天,美軍就發射了約30萬發炮彈,規模之大,手法之狠,都是空前的。“10月14日到20日,是上甘嶺戰役的最高峰,最緊張、最殘酷。我們準備得很充分,敵人準備得也很充分。戰爭發起后,敵人想一鼓作氣拿下,我們想一下子把敵人打下去。”秦基偉在1988年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


連續7個晝夜,秦基偉在指揮所沒合過眼。這期間,美軍投入7個團、17個營的兵力,而第十五軍則投入3個團、21個連的兵力,以傷亡 3200余人的代價,殲敵7000余人。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一級戰斗英雄孫占元,就犧牲在這7天的反復爭奪戰里。
第十五軍四十五師參戰連隊傷亡過半,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四十五師作戰科長匯報傷亡情況時在電話里失聲痛哭。秦基偉內心非常悲痛,但他知道,越是困難,決心越是要硬,仗打到一定火候,往往就是拼意志、拼決心、拼指戰員的堅韌精神。他對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說:“第十五軍的人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咱們國家像第十五軍這樣的部隊多得很,只要打贏了,把我們第十五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而他自己,也立下了“抬著棺材上上甘嶺”的誓言。
10月30日晚10時許,秦基偉一聲令下,第十五軍百余門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型迫擊炮一起發射,向597.9高地實施猛烈的炮火攻擊,拉開了決定性反擊的序幕。10月31日凌晨,597.9高地陣地全部被我軍收復。11月5日,敵軍放棄對此陣地的爭奪。
自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鏖戰43天,第十五軍頂住了“世界戰爭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擊”,“聯合國軍”從上甘嶺起,至上甘嶺止,一步未進,寸土未得。此后,朝鮮戰局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得以加速到來。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