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山東青州為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之一。當年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為九州,即有青州,禹貢圖上有記。但現在人們到青州旅游,更多的是去城里憑吊范仲淹。
青州城西范公祠,是人們為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來憑吊的人絡繹不絕。這祠約兩個籃球場大,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傳為范公所修,成了后人懷念范公的依托。這井水也不一般,清洌有加,傳范仲淹用此水調成一種“青州白丸藥”,治民痼疾,頗有奇效。宋人有詩云:“甘清汲取無窮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現在這井還水清如鏡。正東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畫。祠堂左右供歐陽修和富弼,他們都是當年推行慶歷新政時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靈之氣。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陽樓記》。院心有古木三株,為唐楸宋槐,可知這祠的久遠。樹之北有馮玉祥將軍的隸書碑聯:“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后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范仲淹是一個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實踐。他按自己認定的處世治國之道,鞠躬盡瘁地去做,將全部才華都投身到處理具體政務、軍務中去,并不著意為文。不是沒有文才,是沒有時間。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他即病逝。《岳陽樓記》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從前線調內地任職時所作,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結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歷,終于長嘆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大徹大悟的慨嘆如名剎大廟里的鐘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匡正了無數仕人官宦。《岳陽樓記》并不是在岳陽樓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范公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一生經歷的政治波濤,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后又頓然一收,總結成這句名言,光照千秋。
佇立在范公祠,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一個人只有辛苦的實踐還不夠,這些終將隨壽而終,只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創造一種精神,能提煉出一種符合民心、符合歷史規律的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和進步的憂樂觀,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