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陳立新
摘要: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始終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不僅開創了意識形態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維度,而且在豐富和深化意識形態合理內涵的同時,在新的墓礎上開辟了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維度。推動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先進性建設,必然要求全面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深刻內涵,突破僅僅聚焦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批判維度的做法,同時憑借批判維度和建構維度加深對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先進性的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意識形態;唯物史觀;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2020)03-0027-09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然而人們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常常專注于其批判的維度,而忽略馬克思所深化的意識形態的中立的和肯定性的合理內涵,以及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維度。所以,推進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必然要求全面和系統考察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通過對馬克思早期語境中所使用的意識形態進行考察,能夠發現在馬克思的理論發展進程中,“意識形態”一詞經歷了一個從虛假意識向中立的、肯定的意識轉變的過程,并且最終包含虛假性、中立性和肯定性在自身之內。不僅如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更加深刻地揭示出非勞動階級的出現是顛倒意識產生的根源,并且強調意識形態既可以特指從意識出發的歷史考察方法,也可以同時指一切歷史考察的結果。而且,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之所以具有先進性,原因正在于無產階級根據自身的基本立場,堅持按照唯物史觀的要求,從社會現實出發來考察社會發展過程。
一 意識形態批判中的雙重維度
根據中文第2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意識形態”一詞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最早出現在1842年的《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在這里,馬克思不僅使用了“意識形態”一詞,而且將意識形態擺在了與物質利益相勾結的虛假意識的位置。為了解決自己“苦惱的疑問”,探索處理物質利益問題的合理途徑,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法哲學,進而對政治經濟學開始做深入的研究,以至于提出異化和異化的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正式表明自身的理論立場,并與意識形態家們劃清界限;而且在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初步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因此,馬克思在其論述語境中,并不只是將意識形態視作虛假的或顛倒的意識擺在批判的位置,而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揭示了意識形態中立性的乃至肯定性的含義,亦即揭示了意識形態所具有的正面的、積極的建構維度。
(一)意識形態的批判維度
馬克思第一次在受物質利益決定的虛假意識層面使用“意識形態”一詞,是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在馬克思所撰寫的關于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幾篇文章中,這篇文章關注的不再是新聞出版自由和宗教糾紛的問題,而是涉及具有重大意義的現實生活問題。馬克思這時雖然還沒有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現實生活層面的物質利益問題,卻推動著他在新的基礎上思考意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是在談及特定的“私人的自由意志”,是否應當同樣嚴格地受法律限制的問題時,使用了“意識形態”一詞。一方面是自由意志沒有等級,亦即沒有哪些自由意志具有特權,另一方面是有一些自由意志試圖凌駕于一般的法律限制之上。這種矛盾反映出自由意志在與特定的私人利益相沖突時具有的虛假性。具體來說,對于物質利益的占有者而言,只有當自由意志有利于維護物質利益時,自由意志才是真實的。因此,這種立場反映的是自由意志受物質利益支配。以此為基礎,那種試圖用自由意志限制物質利益的行為,就被視為意識形態的“造反表現”。“意識形態”是法國人特拉西創立的對觀念和感知系統進行系統分析的學說,拿破侖起初對它持支持態度。然而當這種學說與拿破侖的實際利益相沖突時,拿破侖就用輕蔑的口吻將特拉西等人嘲諷為“意識形態家”。由此可見,對于拿破侖及其追隨者而言,包括自由意志在內的意識形態,其存在的意義僅僅在于服務他們的實際利益,不管是政治利益還是物質利益。
然而,意識形態的反抗并沒有成功,物質利益所得的票數超過了法律所得票數,新的林木盜竊法案最終得以通過。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被物質利益制造了一個例外狀態。不僅如此,法律的普遍性必然要不斷地為物質利益讓步。馬克思在這篇文章的最后說道:“我們有責任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一旦維護特殊利益的等級代表議會真的被賦予了立法的使命,究竟能從它那里期待什么。”[1](P289)這里的例子就是林木盜竊法案最終獲得通過,最終依據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而不是一般的自由意志。由此得出的結論只能是:如果立法的責任由此類議會承擔,那么私人利益則成為法律是否被提起、通過的唯一標準。顯然,馬克思首次使用“意識形態”一詞時,就將其作為虛假的意識進行批判。這種意識形態的批判維度,同時代表著馬克思對于一般意識形態的基本立場。但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雖然也是在意識形態受制于物質利益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但在馬克思的語境中,這種意識形態還不包括法律在內。因此,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存在著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二)被遮蔽的意識形態建構維度
物質利益的難題促使馬克思深入研究黑格爾的法哲學,繼而展開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P591)馬克思和恩格斯據此劃清了他們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見解之間的界限。這種劃界是通過批判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方式來完成的。不僅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意識形態的過程中,也初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然而,這里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也產生出一個消極的后果,即降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論述的意識形態的中立的和積極的內涵的重要性。而且,這種對意識形態的嚴厲批判態度,與列寧對“科學的意識形態”的強調形成了強烈對比,以至于當前學界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常常只聚焦于其批判的維度,意識形態的建構維度就被遮蔽了。這顯然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一種誤解。
按照湯普森的觀點,將作為虛假意識的意識形態概念歸咎于特拉西是有失公允的。在特拉西那里,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觀念學,只是在它向政治作出妥協之后,才開始指稱觀念本身。如果說觀念學始終堅持的是啟蒙運動的實證精神,那么特指觀念本身的意識形態就淪落為“一批據稱是錯誤的、脫離政治生活實際現實的觀念的主體”[3](P35)。拿破侖在意識形態的這種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起初也是按照拿破侖的用法來使用“意識形態”一詞的,并且將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著作看作這種錯誤的、虛假的意識形態。既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包括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內的一般意識形態,只是在同“現實的影子”作斗爭,只是沉迷于“幼稚的空想”之中,那么,要明確地闡述“生活決定意識”的存在論立場,就必須對這些意識形態進行徹底的批判。然而,這種批判進行得越強烈,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中的批判維度就越彰顯,從而其建構維度就越容易被忽略。
而且,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嚴厲批判,與列寧對“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推崇形成強烈的對比,進一步弱化了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維度。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序言的開頭,就明確指出他所批判的對象是一種“虛假觀念”;并且指出,這種觀念是人們“造出”的,而不是對事實的客觀反映。這是馬克思批判意識形態的總基調。馬克思指出,這種意識形態的虛假性竟然到了這種愚蠢的地步,以至于會認為只要在頭腦中消除重力的觀念,就能夠避免被溺死的危險。與之類似的是,這些意識形態家竟然會認為只要在頭腦中消除各種被壓迫、被剝削的觀念,就能夠實現人的解放。馬克思認為,這些意識形態家的理論只是在不同的詞句中間打轉,不可能對社會現實起任何實際作用。與馬克思相反的是,列寧不僅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認為這種意識形態是與客觀真理保持一致,而且強調其在階級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列寧認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在醉心于最狹隘的實際活動的偏向同時髦的機會主義說教結合在一起的情況下,必須始終堅持這種思想。”[4](P311)由此可知:一方面,這兩句話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得到合理的把握,因為后者規定了前者適用的場景,從而避免了使其淪為形式主義的公式;另一方面,革命的理論雖然產生于革命的運動,但革命理論在特定的條件下也能夠決定革命運動的具體進程。列寧在這里將“革命的理論”提高到了決定性的高度,從而也就是將“科學的意識形態”擺在了積極的、決定性的位置。
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建構維度的忽略,并不意味著其建構維度的缺失。相反,那些認為該理論只具有批判維度或者批判維度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觀點,實際上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一種誤解。即使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語境中的意識形態也不僅僅只具有虛假的、顛倒的含義,馬克思還論證了意識形態的中立的和肯定的內涵。馬克思對意識形態中立的和肯定的內涵的強調,在其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具體事件的過程中彰顯得更加明確。
(三)建構維度的彰顯
在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中,意識形態不僅具有否定性的層面,而且具有中立性的和肯定性的含義,亦即同時具有批判維度和建構維度。其中,中立性的和肯定性的意識形態,盡管沒有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等人論述得那么詳盡,但至少包含了展開這兩種理解的基礎。更準確地說,馬克思之所以沒有對中立的和肯定的意識形態進行詳細的論述,正是因為馬克思的時代任務是批判,而列寧等人的時代任務是建設。但是,這并不能否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維度。
除了作為顛倒的或虛假的意識形態之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還包括作為中立的意識或意識形態。特拉西起初使用“意識形態”,指的就是主體在感知事物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觀念。就此而言,馬克思的觀點與特拉西有共同之處。馬克思的觀點是,意識、觀念最初產生自人們的物質活動[5](P524)。這種意識只可能是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而不可能是顛倒的。因此,馬克思反對的不是意識、觀念等精神性的東西,而是被故意顛倒的精神性的東西。意識、觀念等精神性的東西,在馬克思那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社會發展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馬克思在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確實閱讀并摘錄過特拉西的一些著作。這說明,馬克思不僅延續了拿破侖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態度,而且批判地吸收了特拉西意識形態學說中的積極成果。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還包括具有肯定性的意識或意識形態,亦即意識形態理論的建構維度。意識形態的肯定性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是對無產階級而言的;也就是說,作為社會現實客觀反映的意識形態,對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具有重要作用。從意識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來說,意識首先無非是人們物質行動的反映。馬克思按照唯物史觀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考察的結果,同樣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意識。這種正確的意識盡管不能使人們越過或者取消社會發展的規律,但至少能夠減輕或縮短人們在這種規律下所遭受的痛苦。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中,馬克思將意識形式描述為由經濟基礎產生的花朵,并且指出:“在現實中,意識的這種限制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因而是同財富的一定發展程度相適應的。”[6](P170)馬克思在這里的描述很容易使之與其曾經批判的意識形態聯系起來。但是馬克思在這里肯定的是,與一定物質生產方式相關聯的一定意識形式所具有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盡管必然與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相聯系,但仍舊在一定范圍內對社會發展有限制作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同樣強調了精神革命的重要性。馬克思十分重視法國人破除拿破侖神話的重要性,他認為,“在法國境外,這種與傳統的民眾信仰的斷然決裂,這個非同尋常的精神革命,很少有人注意,更不為人所理解”[2](P466)。通過馬克思的表述,我們能夠感受到馬克思對精神革命的高度重視。
馬克思的時代任務是對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因此在很多論及意識形態的場合,通常報之以批判的態度。但是在論述具體歷史事件的時候,這種偏向就消失了,正如馬克思對法蘭西內戰的論述,恩格斯對國家起源的論述一樣。在這些論述中,呈現出來的就是經濟關系與政治的和法律的以及意識形態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意識形態理論作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被視作僅僅具有批判的維度,其建構維度對于深刻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推動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先進性建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二 意識形態建構維度的深化
馬克思將自身的理論根基建立在現實的人及其社會的基礎上,認為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不僅從根本上批判了意識形態的諸種學說,而且將其把握為一種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歷史考察方法。馬克思雖然在批判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初步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然而這種闡述同時也反映出該理論此時還沒有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過程進行過深入的科學的考察。經過這種考察,馬克思不僅表明非勞動階級的出現是產生顛倒意識的歷史根源,而且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意識形態批判的對象是指意識形態這種歷史考察方法及其結果。
(一)產生顛倒意識的歷史根源
人類歷史發展的首要前提是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而不是任何種類的意識、語言。這些要素之所以能夠被擺放在決定性的位置,只能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個一定階段,按照馬克思對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指的就是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亦即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的時期。社會隨之開始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精神勞動也開始同物質勞動相分離。為維護剝削者階級的私人利益,意識開始轉變成虛假的、顛倒的意識形態。
意識起初產生于直接的物質活動。意識從其產生時起就是非純粹的,認為存在某種純粹意識的觀點,無非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謊言。馬克思認為,意識從一開始就與作為物質的語言交織在一起,并且語言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5](P533)。而人們之所以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就在于人們起初就從屬于一個共同活動的集體,因而每個個人都是以集體成員的身份進行活動。“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6](P6)這就能夠說明,人們在生產力極端不發展的階段,以一定程度的生產力水平來維持共同體的生存是首要的任務,意識和語言的產生僅僅是出于提高生產力的現實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和意識的發展與直接的物質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由于是根據生產的需要發展出來的,語言和意識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進行物質生產,因而即使會出現錯誤的意識,也僅僅是由于生產力方面的客觀限制。有目的地制作虛假意識,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情況下,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因此,這時的意識還處在相較于“顛倒的意識”“虛假的意識”來說的真實性階段,并且就其與物質生產活動直接相連,能夠起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而言,也可以稱作肯定性的意識。
顛倒意識產生于維護階級統治的需要。顛倒的意識就是從意識出發,而不是從產生意識的人的物質生產過程出發,考察歷史所得的結果。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所有的意識形態理論中,人與意識的關系是倒立著的,而這種“倒立成像”同樣是人們現實生活過程的結果[5](P525)。這就是說,作為顛倒意識的意識形態之所以能夠產生,與意識之所以能夠產生一樣,都是由人類生活的一定歷史階段決定的。在馬克思的表述語境中,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必然不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歷史過程,而只能是指一定的歷史過程。這是由于歷史唯物主義表述所具有的“一定性”[7],這就是說,人們只能夠生活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中,而不可能生活在任何普遍的、一般的社會中。現在的問題是,致使社會產生營造“顛倒意識”需要的一定社會階段具有何種特征?
第一,財產由共同體所有轉化為私人所有。馬克思按照唯物史觀的方式考察資產階級以前的所有制形式時,發現財產歸個人所有只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可能。在這個階段以前,個人只是憑著共同體成員的身份擁有使用共同體生產資料的權力。在這個階段,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所有制的第二種形式,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雖然仍然以共同體成員的身份為前提,“但作為公社成員,單個的人又是私有者”[6](P124)。這種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發展到中世紀時期,已經成為個人所屬的共同體及其財產存在的中介。
第二,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出現分離。按照維柯的觀點,人們最初是極度缺乏理智的,因為他們“只憑一種完全肉體方面的想象力”[8](P188)。所以,設想最初的人們能夠全憑自己的想象創造現實中毫無根據的事情,這對于最初的人們來說是一種侮辱。馬克思認為,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條件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分工,特別是當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相分離的時候,人們實際上已經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擺脫世界”來構造一些“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等等[5](P534)。這就是說,意識脫離物質活動的獨立生產,僅僅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這里所說的“擺脫世界”,當然不能理解為意識能夠徹底地擺脫世界,而只能理解為意識能夠看似獨立地營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即各種“純粹的”理論世界。因此,這兩種勞動的分離就是從意識出發來考察世界的前提條件。
第三,統治階級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離,必然同時意味著階級的分化,即社會分裂為單純從事體力勞動的階級,和依靠這個階級的勞動為生、能夠單純從事精神勞動的階級。一個階級如果能夠不依賴自己的勞動獲取生活資料,那么它必定依賴于其他階級的勞動。為了維持這種依賴或統治狀況,除了直接的經濟手段和軍事手段外,還有我們稱為上層建筑的各種設施。恩格斯以法律為例,非常清楚地指明上層建筑為維護自身統治所具有的虛假特性;簡單地說,就是從單純的法律觀念出發,營造和諧的法律體系,以掩蓋在經濟事實上出現的沖突,直至這種表面上的和諧被現實的物質力量摧毀。
由上述意識從真實到虛假的發展過程可知,顛倒的意識在階級社會中是絕不可能被消滅的,因為它有著維護階級統治的現實需要。但是我們從產生顛倒意識的方法能夠看出,這種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從意識出發來考察歷史。由此,正如在沒有階級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就會產生營造虛假意識的需要一樣,在階級社會是否也有一個歷史階段會重新產生獲取真實意識并與虛假意識做堅決斗爭的需要呢?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已經證明,資產階級社會就是這樣的階段,而唯物史觀就是獲取真實意識的歷史考察方法。馬克思并不反對意識、意識形態,但反對被故意歪曲的、別有用心的意識和意識形態。人們的現實生活不可能缺少意識,更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試圖避免發生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的歪曲,就是探尋現實”[9](P99)。
(二)作為批判對象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早期論述意識形態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同時也是其首次比較系統地闡述唯物史觀的著作。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正是在意識形態批判的前提下形成起來的”[10](P151)。根據這種理解,以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論述,我們完全可以將馬克思所批判的意識形態看作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唯心史觀。按照這種理解的意識形態,同時就具備兩種含義,即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由這種歷史考察方法得出的各種結果。進而言之,意識形態不僅可以指稱唯心史觀,而且可以指稱一般性的歷史考察結果。然而作為考察結果的意識形態既可以是虛假性的,也可以是中立性的。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唯心史觀的考察結果;就后者而言,它指的是唯物史觀的考察結果。因此,作為批判對象的意識形態就是指唯心史觀及其考察結果,而作為建構對象的意識形態則是唯物史觀的考察結果。
意識形態之所以能夠被理解為一種歷史考察方法,歸根結底是因為意識形態家們不滿足于停留在各種觀念層面,還要求從意識出發來探索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并以之裁量現實社會。簡言之,意識形態家們試圖讓世界符合意識。具體地來看,首先,馬克思正是在批判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唯物史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將意識形態稱作一種考察歷史的方法,并指出這種考察方法的特征,是“從意識出發[5](P525)。其次,恩格斯也正是在將意識形態看作一種歷史考察方法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論述和批判的。恩格斯認為,世界是怎么樣的,這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對歷史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意識形態所表明的恰恰是從頭腦中構造出的世界[11](P345)。這同樣明確將意識形態當作一種從頭腦中重新構造世界的認識方法。最后,即使是在自然領域中堅持唯物主義的費爾巴哈,在對歷史進行考察時也是采用意識形態的歷史考察方式。這是因為,費爾巴哈在考察歷史的時候,是以抽象的人為前提,或者說費爾巴哈是以一種抽象的關于人的意識為基礎去考察歷史。因此,意識形態不僅是一種歷史考察方法,而且意識形態同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認為意識決定生活,而后者始終堅持從現實生活出發,認為生活決定意識。
意識形態之所以被理解為歷史考察的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或顛倒性只能夠來自產生意識形態的過程。作為歷史考察方法的意識形態,堅持從意識而不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去把握歷史,因此這種考察方法從最初就是顛倒的或虛假的,從而作為結果的意識形態就只能是同樣顛倒的或虛假的。如果意識形態僅僅被視作某種現成的理論成果,那么這無疑是非常表面的。正如馬克思所曾批判地指出的那樣,如果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不發生在勞動過程中,還會發生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勞動者與勞動過程以及與其他勞動者之間的異化,沒有發生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的情況下,還能發生在什么情況下呢?按照唯物史觀對歷史的考察,勞動者身上發生的所有異化都根源于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分離。就此觀之,如果看不到意識形態產生的更深一層的原因,那么即使是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運用,也會陷入馬克思所曾批判的誤區。作為顛倒或虛假意識的較深一層的根據在于,從意識出發對歷史進行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將意識看作是人的依據,把人看作意識所具有的絕對力量的證明。因此,即使人能夠具有某種獨立性,這也是意識為確證自身的緣故;這種獨立性必然是臨時的、虛假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意識形態,僅僅是指從意識出發考察歷史的方法及其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大家首先是把重點放在從基本經濟事實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識形態的觀念以及以這些觀念為中介的行動,而且必須這樣做。”[12](P657)這里明確指出,從基本的經濟事實中引出的以觀念形式存在的結果,仍然可以稱作意識形態。從這里還能夠得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的工作主要是論證意識形態產生的現實的物質生活根源,較少闡述諸意識形態對物質生活的反作用,但是這并不能成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否認這種反作用的理由。如果說在馬克思的語境中,意識形態最初是指唯心史觀的研究方法以及按照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從而只具有否定的意義;那么,就意識形態作為唯物史觀的考察結果而言,亦即就其作為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而言,就具有中立的意義。而且,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之所以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正是在于無產階級堅持以唯物史觀來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三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先進性
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結果雖然也是以觀念的形式呈現的,但這種觀念卻是對現實社會的客觀反映。馬克思一方面認為人是現實的個體,同時也是“觀念的總體”;另一方面認為思維和存在盡管有區別,但又相互統一[5](P188-189)。由此表明,觀念同樣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作為總體的存在方式,而觀念、思維與人的現實存在雖然不同,但彼此又相互統一。然而,這種統一是以堅持生活決定意識為基本立場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特殊性和先進性正在于此,即堅持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把握現實的社會。這種切中社會現實的先進性之所以可能,原因正在于無產階級獲得自我解放,同時也是人類解放的歷史必然性。
(一)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決定無產階級的基本立場
現代社會全部社會關系的核心就是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這種對立直接表現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要從這種對立的不利地位中脫離出來,必須對社會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而要實現這種變革,就不能離開社會現實的基本立場,亦即始終以現實社會發展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作為自身理論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
從現實社會的真實面目出發,無產階級必然要從資產階級虛假的意識形態之中脫離出來,認識到社會發展的真正趨勢。盡管社會物質生產力在不斷提高,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但無產階級不掌握生產資料的狀況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并沒有與人類文明同步發展。我們不需要重述馬克思當時所描繪的無產階級所處的狀況,僅僅從資產階級為自己訂立的目標同其實際做法的沖突來看,資產階級遠沒有實現它曾經作出的改善人民生存狀況的承諾。這就是說,資產階級起初提出的各種口號僅僅是一種口號、一種虛假的意識。資產階級承諾的自由實際上只是資本的自由;資產階級承諾的平等實際上只是法律層面的平等;資產階級承諾的博愛實際上只是對所有能夠增殖資本的東西的博愛。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最突出地表現在婚姻和所有制兩個方面。在婚姻方面,專偶制的婚姻僅僅對女子有限制,而男子雖然身處專偶制的名義下,但實際上是不受限制的。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在無產階級所追求的社會中,專偶制會滅亡呢?恩格斯認為,“專偶制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最后對于男子也將成為現實”[13](P89)。這就是說,只有同時對女子和男子有約束力的時候,專偶制才能真正地實現。在所有制方面,生產資料僅限于資產階級所有,廣大的無產階級是沒有生產資料的。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未來所能達到的社會中,私有制會消失呢?“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2](P45)資產階級的所有制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特殊形態,共產主義就是要廢除私有制,特別是要廢除資產階級建立的人剝削人的私有制。這就是說,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承認并保護真正的所有制,即每個人都對生產資料具有所有權,從而使得人們能夠在共同占有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
真正的私有制和真正的專偶制一樣,是社會發展具有必然性的傾向,但資產階級卻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營造出資本主義社會就是歷史的終結的虛假意識,企圖掩蓋社會發展的事實。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猶如亞里士多德所描寫的古代政體的特征一樣,貴族們總是發誓要和平民們永遠為死敵[14](P189)。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態度也是如此。無產階級要實現自然的解放,乃至整個人類的解放,就必須從資產階級所營造的虛假意識中脫離出來,這就要求無產階級對社會發展過程的考察以現實社會的真實面目為依據。
(二)堅持唯物史觀是保持意識形態先進性的關鍵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先進性正是按照社會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考察歷史,因而其結果就是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然而,人們對歷史的考察并不能夠真正擺脫各種類型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發展過程中,亦即在無產階級從現實社會出發考察歷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是保持自身意識形態先進性、并同各種意識形態幻象保持距離的關鍵。
自虛假的意識形態產生以來,人們一直生活在由各種不同類型的意識形態彼此交織形成的文化網絡之中。人們在考察歷史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意識形態對歷史研究的影響。實證主義的歷史編纂學認為,人們應該堅決摒棄意識形態的影響,嚴格按照客觀的事實進行歷史研究。它主要做了兩件事情:首先是通過感官知覺確定事實,其次是通過邏輯歸納法將這些事實總結為規律。此種做法確實對歷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至少它使歷史材料豐富到史無前例的地步。但是,這種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歷史問題的做法,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即這樣的歷史研究雖然能夠“空前的掌握小型問題”,但卻也“空前的無力處理大型問題”[15](P131)。雖然實證主義的歷史編纂學試圖脫離意識形態影響的嘗試的失敗,并不足以證明人們無法脫離意識形態的影響,但現有的證據也不足以證明人們能夠脫離意識形態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作出的最好選擇就是利用對意識形態的分析來“抗擊我們思想生活中的把思想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的傾向、掩藏現實的傾向或超越現實之限的傾向”[9](P93)。
通過分析意識形態來探尋社會現實,與從社會現實出發考察歷史并不沖突。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正是二者的有效結合,即無產階級能夠按照唯物史觀的要求從現實出發來考察歷史,同時也能夠按照這種考察的結果來分析社會現實。這是因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不僅與其他不純粹階級的意識有本質區別,而且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有本質區別。這種區別表現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1)必須揭示社會的本質;(2)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統一。意識形態對于無產階級而言,是其實現人類解放繼而實現自身解放的目標和武器本身[16](P134)。因此,對無產階級來說,堅持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的辯證統一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它必須這樣做,而且只有通過唯物史觀它才可以這樣做。
雖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一樣,都力圖實現一項組織整個社會的計劃;但資產階級由于受限于少部分人的利益,其意識形態只能是虛假性的和保守性的。這種意識形態只能夠通過欺騙其他階級來達到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目的,進而不斷地為現存社會狀態的最終性質作辯護。無產階級則不同,無產階級的特殊地位決定它只有解放整個人類才能解放自身,從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從根本上變革整個社會,亦即從根本上超越社會的現存狀態。因此,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內部就必然存在著眼前利益和最終目標之間的辯證分裂。這種內在分裂只有獲得內在的克服,無產階級才能取得斗爭的外部勝利[16](P138)。但是,要促使這種內在分裂的克服,就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歷史考察方法,針對現實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況來揭示自身的階段性任務以及相應的具體行動。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2](P592)因此,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切中社會現實的先進性,其關鍵就在于始終按照唯物史觀的要求,即始終堅持按照社會現實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探尋社會現實。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人們就不可能生活在意識形態的真空之中,而是需要在各種意識形態的交鋒與博弈中作出取舍。意識形態的現實存在及其實際影響,形式上提醒人們不可能離開現實世界而神游在虛幻的迷思之中,實質上則引導人們如何進行思想建構并實際參與人們的思想建構。無產階級作為人類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加強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毋庸置疑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括,等铦.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張一兵.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定在概念[J].哲學研究,2019(6).
[8]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9]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黎鳴,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0]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顏一,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5]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責任編輯 徐福來)
收稿日期:2020-04-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路向研究”(16AZX003)。
作者簡介;孫輝(1990-),男,安徽毫州人,2016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從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陳立新(1963-),男,安徽廬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從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