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小月

學前教育階段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為基礎的學習階段,對于培養其基本的學習能力有著關鍵作用。良好的學前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孩子逐漸養成熱愛學習和探究的習慣,還能有效啟發孩子的智力與肢體能力,為其未來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近年來,科學啟蒙教育在學前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文件中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要激發孩子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保護并發展每個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使其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感性知識,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獲得初步的科學體驗和知識,并有使用傾向。化學實驗在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化學實驗常常伴有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生成氣體和沉淀等現象,能夠給幼兒帶來較為直觀的感受,因此其具有更強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幼兒。同時,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開展化學實驗能夠讓他們觀察到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從而幫助幼兒建立更加豐富的認知基礎,不斷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特點,組織幼兒開展一些易操作、趣味性強、啟發性強的化學小實驗,使幼兒在學習的初期充分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合適的情境對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使其長時間保持探究的積極性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例如,做“藏貓貓”實驗,即在一張白紙上繪制幼兒所熟悉的小房子、綠草地以及沒有蘋果的蘋果樹,接著用毛筆蘸取酚酞溶液在房子上繪制窗戶、在草地上繪制花朵、在蘋果樹上畫蘋果。隨后將蘇打水噴灑在畫紙上,畫紙上便會呈現出紅色的窗戶、花朵與蘋果,原理便是酚酞溶液遇堿變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紙上的酚酞溶液晾干后又重新變為無色。將隱藏的圖案呈現在幼兒面前,能夠使幼兒的探索熱情得到充分的激發。該實驗使幼兒能夠對周邊顏色變化進行細致觀察,使幼兒觀察生活的樂趣增加,使他們能夠較快進入目的明確且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之中,促使幼兒大膽探索與發現,從而達到學前科學啟蒙教育的目的。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形式豐富、趣味十足的游戲不僅能夠帶給幼兒愉快的體驗,也能夠啟迪幼兒的思維和想象,不斷促進其智力的發育。因此,在學前教育開展化學小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游戲,增加科學探究的樂趣。
例如,在“雞蛋碰碰”游戲中,教師選擇兩個基本相同的雞蛋,在其中一個雞蛋上涂抹牙膏,三分鐘后擦洗掉,并在外殼上做好記號。然后,取出一個大杯子倒入一定量的可樂,將兩個雞蛋同時放入杯中,淹沒在可樂中,讓幼兒觀察雞蛋表面發生的變化。持續十分鐘左右后,讓幼兒猜猜哪個雞蛋更容易碎。在此過程中,營造活躍、熱鬧的探究氛圍,使化學實驗的開展更加趣味化。這一實驗使幼兒了解到可樂作為碳酸飲料,能夠溶解掉蛋殼,使其變薄易碎,而牙膏能夠保護蛋殼不受到傷害。同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牙齒和蛋殼都主要由有機鈣構成,經常喝碳酸飲料會使牙齒變軟,而牙膏能夠保護我們的牙齒,從而使牙齒更加健康。通過該實驗使幼兒知道每天刷牙的重要性,明白要少喝碳酸飲料。
區域活動是發展幼兒能力的重要條件,豐富的區域創設能夠讓幼兒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滿足幼兒的需求,同時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探究習慣。因此,幼兒教師需要認識到,科學教育僅僅局限于集體教學活動是不夠的,還要積極為幼兒的學習與探索提供更加完善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探索的需要。例如,教師可以在活動室內開設不同的化學實驗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主題,如以“水的世界”為主題的區域內放置與水有關的器具,以“神奇的小蘇打”為主題的區域內放置小蘇打相關知識的圖冊和實驗器材。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科學探究將變得多姿多彩,幼兒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開展探索學習,從而不斷強化其探究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幼兒的年齡與認知能力,教師需要以興趣正確引導幼兒,不斷鍛煉其創新和探究能力,使其掌握和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開啟學前科學啟蒙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