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梁靄琳
2016 年,光明日報在《以“四有”教師為目標做好學生“引路人”》一文中反復強調,一名高素質專業化的老師必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其中,因為教師的職業特性,合格的教師首先要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近年來,“師德淪喪”的相關新聞偶有報道。但以上新聞,本質上不是道德層次的問題,它是違法行為。法律的事情不應用道德方式去看待它,無論誰觸犯了法律,都會得到制裁。
白巖松說:“中國只有兩個職業是帶德的,一個教師,一個醫生。其他所有的職業用一個‘職業道德’就給概括了,只有這兩個職業是單獨的。原因就在于教師要負責人們的精神健康,醫生要負責人們的肉體健康。”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苯處煹穆氊熓墙虝?。貢部羅維奇說:“人的重量是和這個世界成正比的,每個人的重量取決于人口的數量?!比绻钦娴模亲鳛閭€體的教師要有多強大的力量,才能去負責人類的精神健康,才能去撼動另一個靈魂?
多年來,我們在情感上不斷謳歌,把教師定義為“春蠶”,教師與“神圣”掛鉤。當職業被社會神圣化,不僅造成了人們對這個職業的“推崇”,還使人們提高了對它的期望值。但矛盾的是,一些人強調經濟條件,強調個人利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伴隨著部分人精神世界的萎縮。在這樣的矛盾下,個別教師一下子就變得無所適從。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獲得個人的幸福而又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呢?個別教師覺得“燃燒”了自己沒有得到應得的工資,一旦心理不平衡,就容易把手伸到學生那里去。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教師的福利、地位不斷提高,個別為利來、為利往的利己主義者也走進校園,導致個別學校教師質量良莠不齊。
師德怎么抓?在《以“四有”教師為目標做好學生“引路人”》的文件中有了清晰的指引,教師對自我的形象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晰。
在康德心中,道德是先天的而非經驗??档抡J為,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并不在于客觀上是否符合道德法則,而在于它是不是出于道德法則,因而判斷的標準不在“效果”而在“動機”。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去看待這種機制,我們會發現,政策監督“師德”的功效,可能一定程度上只是輔助功能。再者,道德是很軟化的東西,不能量化。為此,教師應發揮本能的中心作用,應擺正手段的位置,用有力的手段輔助本能。

在新華字典中,師者,既指擅長某種技術的人,也有榜樣的含義,德代表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真正的師德是身心統一,明辨是非,身體力行,師德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身體力行,以身載道,并把善意變成善行,教導別人,使學生得益處,建立德行。對于愛犯錯的學生,要讓他在約束中、近朱者赤中改正錯誤,而不是縱容他留在錯誤里。
真正的教師不可能安于蠅營狗茍的沉淪生活,不會只低下頭看腳下的蠅頭小利和碌碌人生。他向學生展示的不只是專業知識,也不只是教學成效,還有靈魂、尊嚴與人性的崇高。他應是人類家園最忠實的守護者,從而探尋人的本真存在。
絢麗彩虹,總是要在暴風驟雨之后才能迎來;烏云盡散,天上依然掛著皎潔的月亮。當教師懷著知識與良心去思考和探索師德問題的時候,總有一天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風總有一天會觸及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