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 陳蕾 江珍珍



[摘 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從交易成本和資源能力的綜合作用分析資產專用性對制造企業服務化的影響,并利用2018年1808家中國上市制造企業的樣本數據進行驗證。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資產專用性目前顯著負向影響中國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而服務文化、員工素質、企業規模和上市年限等顯著正向影響服務化水平。為此,政府應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加強制造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減輕企業負擔,積極促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制造企業自身要重視服務文化培育和員工素質提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降低服務化轉型的成本,減少服務化轉型的障礙。
[關鍵詞]資產專用性;制造企業服務化;交易成本理論;資源能力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0)03-0032-09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resource capability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sset specificity on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transaction cost and resource capability, and uses the data of 1808 list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in 2018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tests shows that asset specificity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ervitization level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hile service culture, employee quality, enterprise scale and listing year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ervitization level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policy system, strength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reduce the burden of enterprise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servit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mselv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ervice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aff quality,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duce the cost of servit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obstacles of servitiza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asset specificity;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resource capability theory
一、引言
為實現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的攀升,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將服務化作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強調要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中國制造2025》《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中均強調,服務型制造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選擇。中國制造企業近年來也涌現了服務化轉型的成功案例,例如海爾從傳統的家電制造企業逐步轉型為“互聯網+”下創造用戶價值的服務型制造企業;陜鼓從一家能源轉換核心設備制造商轉型為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紅領從一家傳統的服務制造商轉型為個性化服裝定制解決方案供應商。2020年7月15日,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再次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完善政策和營商環境,加強示范引領,健全服務型制造發展生態,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務,加快培育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被提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高度。
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化戰略的過程并非簡單的過程,可能會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Gebauer等發現,很多制造企業在服務化轉型過程中投入巨資拓展服務業務,增加服務種類,但這并沒有帶來相應的更高的預期回報,即存在“制造企業的服務悖論”[1]。Neely研究制造企業服務化的趨勢時發現,因一些實施服務化戰略的制造企業破產導致數據缺失,從而驗證了“服務悖論”的存在[2]。高傳勝和李善同則提出了服務化的“中國悖論”問題,即中國服務業發展落后和經濟服務化的總體趨勢相背離,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3]。近期有學者提出了“逆服務化”(deservitization),即在價格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果出現不經濟,制造企業可能會決定縮減服務供應,有退出服務的主動性[4]。很多學者對造成“服務悖論”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大部分認為,“服務悖論”主要是由包括組織流程、組織結構、員工素質、組織領導力以及組織文化等組織方面的障礙造成的[5-7]。
威廉姆森將資產專用性作為解釋交易成本存在,并影響企業一體化戰略或非一體化戰略選擇的重要原因[8-10]。那么,資產專用性是否會影響服務化戰略的選擇與實施?是資產專用性高的制造企業,還是資產專用性低的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更高?目前雖有較多關于資產專用性對制造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11-12],但尚缺少資產專用性對制造企業服務化和服務創新影響的研究。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基于中國2018年1808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實證檢驗制造企業資產專用性對其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并增加服務文化、上市年限、企業規模(資產規模、人員規模)和員工素質為控制變量,找出影響中國制造企業服務化的相關因素,為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的選擇和政府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二、資產專用性與服務化:基于二元企業理論的解釋
(一)交易成本理論:高資產專用性促進制造企業服務化
資產專用性的概念最早由威廉姆森于1971年在分析縱向一體化問題時提出,用來解釋交易成本的起源。資產專用性是“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 資產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是導致市場交易成本提高以致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8]。按照交易成本理論,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存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專用性資產的價值就越大,對交易伙伴的依賴性就越大,此時如果仍依賴于市場,交易成本將大大提高,制造企業出于節約交易成本的考慮,便有實施縱向一體化的動機,以鞏固其市場競爭地位,增強議價能力[10]。
服務化是指制造企業在向客戶企業提供產品的基礎上,深入客戶企業為其提供基于產品的相關服務,可看成是產品和服務的一體化,是前向一體化的一種形式。Porter和Livesay指出,客戶的特殊需要和要求使得標準化生產極難進行,有些領域實行了前向一體化[13]。威廉姆森也曾指出,“在各種前向一體化的發展中,最雄心勃勃的是對最終銷售和服務也實行一體化”[14]。由于服務的價格是在服務發生之前確定的,而服務的價值和效用要在服務發生之后評估,這種“事前定價”和“事后檢驗”的背離使得服務效用充滿不確定性,還可能會引發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比如人員偷懶或者降低服務質量[15]。這一問題可轉化為內部提供服務和市場提供服務的交易成本,而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便是縱向一體化。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交易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越強,因此,高資產專用性的制造企業會更傾向于選擇產品服務一體化戰略進行服務化轉型。
(二)資源能力理論:高資產專用性阻礙制造企業服務化
交易成本理論作為解釋企業一體化戰略和企業邊界決策的主流分析范式,始終將企業看作是同質的,并未深入企業內部考慮其異質性。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企業資源能力理論開始關注企業的異質性特征,強調企業所擁有的異質性資源能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之后,企業一體化戰略和邊界決策的研究范式沿著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兩個方向呈現二元化趨勢[16]。
資源能力理論源于1959年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她指出異質性資源對企業績效有著重要影響。1984年,Wernerfelt發表《企業資源基礎論》,認為企業擁有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可以轉變為獨特的能力,那些難以被模仿和復制的獨特資源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之后Prahalad和Hamel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論認為,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的核心能力,而不僅僅是企業的資源,只有那些長期積累形成的、能為客戶創造特殊價值的、獨特和難以被模仿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能力[17]。Teece等則對核心能力的觀點提出了批評,認為核心能力在環境發生改變時很容易表現出某種抗拒變化的“核心剛性”,企業很可能因其喪失競爭優勢,企業只有擁有應對環境變化的動態能力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18]。
按照資源能力理論的觀點,專用性資產作為企業長期積累形成的獨特性、難以替代性和穩定性資源,屬于企業的異質性資源,有助于企業形成核心能力,建立競爭優勢[19]。而按照Teece等人的動態能力理論,制造企業擁有的專用性資產雖然有助于企業形成核心能力,但專用性資產加大了資源調整的困難,增加了企業被鎖定的風險,易造成企業的“核心剛性”。尤其在當今技術變革和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動態環境下,制造企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顯現的“核心剛性”越強,進行服務創新,實施服務化戰略轉型的阻力會越大。
(三)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的綜合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見,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解釋資產專用性促進或阻礙制造企業服務化的結論并不一致。事實上,很多學者提到,單獨從強調企業交易性質的交易成本理論或強調企業生產性質的資源能力理論進行企業研究都是有所欠缺的[20]。Carter和Hodgson發現,交易成本理論假設的驗證同樣也可以用資源能力理論加以解釋[21]。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之間存在聯系,那些提高市場交易費用、支持一體化的交換條件,恰恰成為促進企業能力發展的動力,企業必要的專用性投資促使企業具備特殊的能力,而一體化能夠開發和維持企業獨特的資源和能力[22]。董華指出,在交易成本理論的框架下,交易成本的降低會導致非一體化的出現,然而綜合考慮資源能力因素的影響,一體化的過程就會有所差異[16]。因此,資產專用性究竟促進還是阻礙服務化,應考慮交易成本和資源能力的綜合作用(見圖1)。
在資產專用性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制造企業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會傾向于選擇產品服務一體化戰略。而從資源能力的角度,企業實施服務化戰略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特殊的專門能力,以建立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獨特競爭優勢,然而專用性資產的存在加大了資源調整的困難,制造企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顯現的“核心剛性”越強,進行服務創新,實施服務化戰略的阻力會越大。同時,服務化企業獲得這種能力還可能面臨很高的成本,例如企業服務化轉型需要單獨設立服務部門、對組織流程進行重組、人員服務技能的重新培訓和服務文化的轉型等[23-24]。因此,制造企業對服務化戰略的選擇不僅要考慮交易成本的節約,還要綜合考慮通過服務化獲得獨特競爭優勢所付出的成本。企業在專用性投資很高,并有很高動機實施服務化戰略的情況下,如果獲取服務化能力的成本遠高于所節約的交易成本,制造企業仍然會放棄服務化戰略或者只選擇低水平的服務化(只為客戶提供簡單的服務)。
三、研究設計
近年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中國制造企業的整體服務化水平究竟怎樣?資產專用性促進還是阻礙了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服務化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文利用1808家中國上市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本文對“制造業”的界定以中國證監會2012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為依據,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銳思數據庫(RESSET)以及各上市制造企業的 2018年年報,同時,參考騰訊財經、新浪財經以及各公司網站對企業經營范圍的描述,并剔除了ST、*ST企業和已經退市的企業。
(一)服務化水平的測度
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的測度方法主要有四種:投入產出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收入比重法和經營范圍分析法。投入產出法一般從宏觀角度分析制造企業整體的服務化水平,無法了解單個企業的服務化程度,投入產出表每五年更新一次,時間跨度較大;問卷調查法受主觀因素影響,調查量表的科學性十分重要,研究結果也取決于調查的范圍和數量;收入比重法能反映服務單元的整體收入貢獻,但無法分割產品-服務包中各種服務類型的收入貢獻,有些企業的服務收入數據披露不完善,服務收入的真實性也有一定的局限。鑒于上市公司年報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年報中亦可以較清晰地獲得制造企業經營范圍信息,本文采用經營范圍分析法測度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
經營范圍分析法的基礎是對制造企業提供的服務范圍進行分類。Hockert和Weaver將服務類型分為產品導向服務(在產品系統中加入服務,主要體現在對產品的維修和回收利用)、使用導向服務(服務所占比重比產品導向服務系統高,通過共享產品來增加物質產品使用率)和結果導向服務(服務所占比重最高,通過賣“結果”代替賣產品來減少物質需求)[25]。Neely等提出了整合導向服務[26]。馬麗亞根據制造業企業服務發展演進階段,將服務模式分為產品延伸服務(面向產品)、整體性解決方案(面向方案)以及功能性服務(面向應用)三類[27]。王雪原等將服務種類分為基于產品的服務化、基于功能實現的服務化、基于業務流程的服務化以及基于概念的系統服務化(綜合解決方案)四大類[28]。
上述分類主要基于服務化過程中服務與產品誰處于主導地位。為了更好地衡量與測度服務化水平,本文根據上市制造企業年報中出現的服務業務類型,將服務類型分為產品導向服務、過程導向服務以及整合導向服務三大類(見表1),并認為從產品導向服務到過程導向服務,再到整合導向服務,服務化水平依次升高。產品導向服務是以實體產品為基礎的附加服務,脫離實體產品服務則不再存在;過程導向服務是以相關功能為基礎,連接或脫離實體產品,主要向客戶提供相關服務,此時實體產品只是服務的載體,更加強調服務的過程;整合導向服務是指基于客戶需求,向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這種服務更注重整合企業資源向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
考慮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既體現在其提供服務種類的廣度上,又體現在其提供服務內容的深度上。本文以企業提供的服務種類的數量來衡量服務廣度;服務深度的衡量考慮企業提供服務的層次,按服務層次的高低賦予不同權重,以“0.2∑產品導向服務數量+0.3∑過程導向服務數量+0.5∑整合導向服務數量”求和計算得到服務深度。服務化整體水平則以“0.5*服務深度+0.5*服務廣度”來衡量。
(二)研究模型
以sb代表制造企業的服務廣度,sd代表制造企業的服務深度,sds代表制造企業的整體服務化水平,spe表示資產專用性,cul表示服務文化,age表示上市年限,pro表示資產規模,sta表示人員規模,hum表示員工素質,β0-β6為模型待估參數,ε為誤差項,建立如下模型:
(三)變量說明
1.資產專用性變量
威廉姆森認為資產的專用性包括物質資產專用性(如專用設備)、資產選址專用性(如設備建在原料產地)和人力資本專用性(如積累了特定企業經驗和技術的員工)等[14]。由于選址專用性和人力資本專用性測度困難,本文主要考察物質資產專用性。雷新途采用固定資產凈值、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和與總資產的比值來表示資產專用性,考察我國制造企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29]。金勰和裘益政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作為專用性投資的代理變量,得出家族企業資產專用性與企業績效呈倒“U”型關系[30]。丁正良和于冠一以制造企業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來衡量資產專用性,驗證資產專用性對制藥業的技術創新的負向影響[12]??紤]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作為資產專用性的衡量指標。
2.控制變量
考慮制造企業服務化是受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進一步增加服務文化、上市年限、企業規模(資產規模、人員規模)和員工素質為控制變量,檢驗這些因素對中國制造企業服務化的影響。
(1)服務文化。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中要打造不同于傳統制造文化的新服務文化。制造企業從管理層到員工都要轉變觀念,把服務視為“增值活動”而不是“附屬品”[1],這種觀念上的顯著改變往往需要長期的引導和實踐。Baines等指出創建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環境并選用和激勵合適的人才來推動實現服務化是關鍵[23]。在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服務文化的影響作用是不容忽視的[31],文化障礙會在服務化戰略和組織績效之間起負向調節作用[32]。本文根據企業年報或企業網站的描述中是否體現服務文化進行衡量,體現服務文化為1,否則為0。
(2)上市年限。制造企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更強的吸納外部資源的能力,有利于服務業務的開發。上市年限越久,企業積累的人力與客戶資源越多,通過整合資源進行服務創新的能力越強,實施服務化戰略的動機越明顯[33]。陳麗嫻通過實證分析表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化戰略的意愿有所不同,與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制造企業相比,衰退期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化戰略的意愿更強烈[34]。本文以“樣本數據年份-企業上市年份+1”計算結果來衡量企業上市年限。
(3)企業規模。制造企業的規模越大,在服務化轉型中能夠提供的資源就越多,也越有能力應對服務化產生的風險。Neely在研究全球上市公司的服務化狀況時指出,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的實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大企業比小企業更加有能力來進行服務化[26]。王小波和李婧雯以企業資產總額來衡量企業規模,分析發現隨著企業資產總額的上升,企業的產出服務化水平也會上升[33]。本文分別以企業資產總額來衡量企業的資產規模,以企業員工總數來衡量企業的人員規模。
(4)員工素質。服務化戰略的實施對員工的素質要求更高。Homburg等認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以服務為導向的員工更容易與客戶進行良好的互動,從而在服務過程中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35]。制造企業服務業務的推廣要以高素質的人才為基礎,員工素質越高,越傾向于采取服務化戰略[36]。王絨等指出由于服務本身對人的依賴性強,重視提升員工的服務技能、溝通技能和綜合素質對于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尤為重要[7]。本文選用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人數在企業總人數中的占比作為員工素質的衡量指標。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特征的描述
采用SPSS 24.0軟件對上述研究設計進行實證分析。表2給出了9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從表2可以看出,因變量服務廣度的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14,服務深度的最小值為0.2,最大值為4.2,說明上市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差異較大,自變量資產專用性的統計量表明不同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入程度存在很大差別。除此之外,人員規模和上市年限的標準差最大,說明無論制造企業的規模和上市年限如何,都或多或少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有些制造企業沒有體現服務文化,缺乏高素質的人才,說明制造企業進行服務化轉型的基礎存在一定差異。
(二)資產專用性對制造業服務化水平的影響
1.相關性檢驗
變量中存在虛擬變量,所以采用 Spearman 相關性檢驗(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變量都與服務化水平變量顯著相關,證明了理論假設的合理性,可進行下一步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回歸結果及分析
針對上述數據,使用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回歸分析,三個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模型中容差最小的是0.561(大于0.1),VIF 最大為1.783(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線。模型的F值分別為196.007、230.688、208.465,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模型設定合理。模型調整后的R2分別為0.393、0.433、0.408,說明列入模型的因素對服務化水平有一定的解釋力。
從模型1可以看出,資產專用性與服務廣度負向顯著相關,資產專用性越高,服務廣度越低,資產專用性提高1%,服務廣度約降低0.641%;從模型2可以看出,資產專用性與服務深度負向顯著相關,資產專用性越高,服務深度越低,資產專用性提高1%,服務深度約降低0.300%;從綜合考慮服務深度和服務廣度來體現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的模型3同樣可以看出,資產專用性負向影響服務化水平,資產專用性越高,服務化水平越低,資產專用性提高1%,服務化水平約降低0.471%。說明目前中國制造企業中,高資產專用性的制造企業提供的服務種類的數量較少,提供服務的層次較低,整體的服務化水平也相對較低。按照前文提出的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能力理論的資產專用性對服務化影響的綜合作用機理分析其原因,盡管高資產專用性的制造企業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規避機會主義風險有強烈的服務化動機,但是由于高資產專用性所帶來的“核心剛性”,使得目前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化戰略轉型的障礙較多,轉型成本遠高于服務化帶來的交易成本的節約,制造企業就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服務或選擇放棄服務化戰略。因此減少服務化轉型的障礙,降低服務化轉型的成本,對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的提升尤為重要。
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表明,服務文化對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有正向影響,即在企業文化中強調服務重要性的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更高。服務文化有助于員工提升服務意識,促進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所以制造企業在進行服務化轉型過程中,要重視服務文化的建設。從回歸結果還可以看出,企業規模(資產規模與人員規模)越大,服務化水平也相對較高。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因此需要積累一定的資源基礎來支撐,上市年限對服務化水平的正向促進也證明了這一點。回歸結果還表明,員工素質越高,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越高,說明具備良好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有利于推進制造企業的服務化。
(三)穩健性檢驗
1. 制造業服務化水平衡量變量的調整
本研究采用經營范圍分析法驗證了資產專用性對制造業服務化水平的負向影響,但該種方法工作量大,統計起來較為復雜,為了避免結果可能存在的偏差,本文參考肖挺的做法,用服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表示服務化水平[37],但因收集的上市制造企業樣本并未全部體現出服務收入,所以選擇其中的732個樣本重新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對比表5與表4可以發現,資產專用性負向影響制造業服務化,且在5%水平上顯著,控制變量的符號一致,且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2. 資產專用性衡量變量的調整
從已有文獻來看,資產專用性還沒有非常權威的衡量指標,上文參考學者已有的研究,用固定資產的占比來衡量資產專用性,并得到了顯著性的結論。金勰和裘益政認為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一樣,不管是外購還是自產的,都很難在不經過任何改進的情況下投資于其他經濟活動,所以具有較強的專用性特征[30]。因此本文在固定資產占比基礎上增加無形資產的占比作為資產專用性的衡量指標,對上述三個模型重新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對比表6與表4可以發現,盡管變量的系數估計值發生了變化,但是顯著性水平并未改變,并且與上文結論保持一致,即資產專用性會對制造業服務化水平產生負向影響,同時控制變量的顯著性水平也未改變。這說明本文的研究結論并沒有因變量指標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進一步證明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需要指出的是,當模型中引入無形資產占比這一變量時,其對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其他變量的顯著性并未因此改變,而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作為一個整體來衡量資產專用性時,得出的實證結果與用固定資產表示的資產專用性保持一致,說明資產專用性負向影響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主要是由固定資產引起的。
五、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2018年1808家上市制造企業的樣本數據,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驗證了資產專用性對制造業服務化的影響,同時選擇服務文化、上市年限、企業規模和員工素質作為控制變量,分析其對服務化水平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目前資產專用性顯著負向影響中國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而服務文化、上市年限、企業規模和員工素質等控制變量顯著正向影響制造企業的服務化水平。
(二)政策建議
1. 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加強對制造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
鑒于高資產專用性影響了當前中國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的提升,政府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產業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范圍,減少制造企業的稅收負擔,降低轉型壓力。同時要加大對制造企業固定資產調整、組織流程重組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的支持力度,制定相應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固定資產融資租賃的方式減少投資風險,降低資產的專用性,增強制造企業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動態能力,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不斷豐富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
2. 重視服務文化培育和員工素質提升,減少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障礙
資產專用性程度很高的情況下,制造企業雖有實施產品服務一體化的動機,但可能會因服務化的障礙太多、阻力太大而放棄服務化。實證結果表明,服務文化和員工素質等在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制造企業要加快從制造文化向服務文化轉變,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服務氛圍,轉變員工已有的“服務只是產品載體”的理念,將服務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關鍵部分。同時企業需要加大對員工的培訓,提升員工的服務意識和綜合素質,提高員工的服務技能,不斷增強企業服務創新能力。
3.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降低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成本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帶來了新的契機。大數據對制造企業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深度挖掘消費者偏好以及制造企業加快進行“產品+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物聯網通過物物互聯,可以幫助制造企業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對產品設備的遠程監控和維護保養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鏈接和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通過企業間資源共享,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服務制造企業間的組織協同,大大降低合作成本。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促進制造企業服務化創新,減少交易成本、信息搜集成本、生產成本和服務成本等方面將發揮日益顯著的作用。
Gebauer H, Fleisch E, Friedli T. 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3(1): 14-26.
Neely A.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 analysis of global trends[C]//14th European Operation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onference. Turkey Ankara, 2007.
高傳勝,李善同.經濟服務化的中國悖論與中國推進經濟服務化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7(4):15-19.
Kowalkowski C, et al. Servitization and deservitization: overview,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8, 60(1): 4-10.
Baines T, et al.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e: exploring the deployment and skills of people critical to the delivery of advanced service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 24(4): 637-646.
Srivastava A K, Sushil. Modeling organization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effective strategy execution[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5, 28(4): 556-578.
王絨,陳菊紅,吳欣.保障性視角下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組織影響因素探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2):107-112.
Williamson O E.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 61(2): 112-123.
Williamson O E. The modern corporation: origins, evolution, attribut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1, 19(4): 1537-1568.
Riordan M H, Williamson O E. Asset specificity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5, 3(4): 365-378.
Christensen J F. Asset profi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5): 727-745.
丁正良,于冠一.買方勢力與資產專用性對中國制藥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J].產經評論,2019(2):20-37.
Porter G, Livesay H C. Merchants and Manufacturers: Studies in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Nineteenth-century Marketing[M].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Press, 1971:10-12.
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5:74-75.
陶紀明.服務業的內涵及其經濟學特征分析[J].社會科學,2007(1):21-28.
董華.企業多重邊界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0-22.
Prahalad C,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fir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 79-91.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Collis D J, Montgomery C A. Corporate strategy: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J]. 1997,5(6):10-17.
Madhok A. Reassessing the fundamentals and beyond: Ronald Coase,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the firm 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6): 535-550.
Carter R, Hodgson G M. The impact of empirical test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on 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5): 461-476.
Argyres N, Zenger T. Are capability-based theories of firm boundaries really distinct from transaction cost theory?[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Briarcliff Manor, 2007.
Baines T S, Lightfoot H W, Benedettini O, et al. The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reflection on future challenge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9, 20(5): 547-567.
Martinez V, Bastl M, Kingston J, et al. Challenges in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into product-service provider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21(4): 449-469.
Hockerts K, Weaver N. Towards a Theory of Sustainable Product Service Systems-What are the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S-PSS[C]//Proceedings of the INSEAD-CMER research Workshop. Sustainable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Key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2002.
Neely A.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J].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 1(2): 103-118.
馬麗亞.我國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機理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5.
王雪原,劉成龍,張玉峰.制造企業服務化類型與靈活性匹配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1):73-80.
雷新途.我國企業資產專用性研究—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1):101-106.
金勰,裘益政.家族企業資產專用性對企業績效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8(10):221-237.
孫文清.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服務化戰略轉型研究—基于企業文化的解釋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16(11):47-53.
楊志波.制造型企業服務化績效—商業模式和文化障礙的中介調節作用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2):103-109.
王小波,李婧雯.中國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53-60.
陳麗嫻.制造業企業服務化戰略選擇與績效分析[J].統計研究,2018(9):16-27.
Homburg C, Fassnacht M, Guenther C. The role of soft factors in implementing a service-oriented strategy in industrial market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to Business Marketing, 2003, 10(2): 23-51.
劉繼國.制造業企業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理論框架與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8(2):237-242.
肖挺.組織生態視角下制造企業服務化影響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19(6):153-163.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