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梓 龍專 殷宏亮 李嘯天
摘? 要:啦啦操是一項集難度技術、身體爆發力與身體體能等全面協調發展的運動。目前,關于啦啦操訓練理論運動生物學基礎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總結啦啦操運動發展現狀,分析其訓練理論的不足,探索加強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對技術、體質影響的重要性。結論:啦啦操項目傳入我國時間較短,其訓練理論的發展狀況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啦啦操訓練結合運動生物學理論基礎方面較為薄弱,缺乏與運動科學之間緊密結合。建議:緊密結合多學科知識構建啦啦操科學化、系統化訓練模式;加大對啦啦操訓練中訓練理論的研究力度;注重專家多渠道生成和培養以改進啦啦操訓練理論生物學基礎薄弱的問題。
關鍵詞:啦啦操? 訓練理論? 運動生物學? 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83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8(c)-0213-04
Abstract: Cheerleading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sport with difficulty skills, explosive power and physical strength. At present, the basic research on exercise biology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is very limite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eerleading exercises with literature methods,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its training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sports biology foundation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to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fitness.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heerleading exercise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theori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ports. The cheerleading exercises combined with sports biology theory are relatively weak, lacking in connection with sports science. Tightly combined. Suggestions: Closely combine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mode for cheerleading; increase research on training theory in cheerleading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multi-channel generation and training of experts to improve the weak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Key Words: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Sports biology; Physical fitness
在我國,啦啦操項目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研究仍集中于項目推廣、賽事規則、課程建設等方面,有關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研究較薄弱。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是科學構建啦啦操訓練體系,提高難度技術完成質量,探究啦啦操運動對身體體質相關指標影響的前提,因此,加強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探究,幫助啦啦操教練員、運動員全方面掌握該項運動技術,為啦啦操項目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1? 啦啦操運動生物學基礎發展現狀
根據查閱文獻發現,國內近幾年相關研究人員目前主要從項目發展、校園課程推廣以及賽事規則等角度進行研究,從運動生物學角度對啦啦操進校園、社會后帶給學生體質、運動生理指標改變而進行的研究非常缺乏。而國外有眾多研究人員從運動生物學角度出發,從體質健康、運動損傷預防和流行病學等角度對啦啦操進行研究,尤其是在一些該運動項目發展強國。國外許多學者提出精英級別啦啦操與體操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有眾多相似之處,曾指在體操核心穩定性訓練中,對最大力量、爆發力、肌肉力量等相關研究對最終表現非常重要;而相似的是在啦啦操中,耐力和力量等相關運動生物學基礎研究對于運動中的托舉、翻騰等技巧技術動作同樣重要。
2? 啦啦操生物學基礎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啦啦操起源于美國,在我國經過20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主要體育競賽項目之一。啦啦操分為競技性啦啦操與表演性啦啦操,其中競技性啦啦操對難度技術要求較高,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能力要求較強[1]。競技性啦啦操又分為技巧啦啦操與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中包含花球、街舞、爵士3個項目[2]。由于難度、技術、組別等不同,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要求也不盡相同。
運動生物學知識是不同體育運動訓練理論的重要基礎,它從自然科學的方面對訓練理論形成支撐,是制定訓練目標和任務、選擇訓練方法和手段以及控制訓練過程和檢驗訓練效果的依據。訓練理論是對運動訓練過程(包括競技運動訓練和大眾健身訓練)進行指導和研究的理論,而運動生物學理論基礎是訓練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
2012年,中國啦啦操代表隊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世界啦啦操錦標賽,從近幾年比賽的成績分析看出,我國啦啦操項目不論是在技術、文化還是發展都仍與發展強國有一定差距。啦啦操作為競技體育項目,在訓練中最終“練什么、練多少、怎么練”是運動訓練實踐中的3個重要基本問題,解決這些關鍵性問題須借助運動生物學基礎理論,從而達到訓練最終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運動員的運動潛能,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該技術。必須加強對啦啦操訓練體系探討,逐步完善合理化訓練方法,而運動生物學基礎理論則是建立科學化訓練體系的根基。因此,重視該項目運動生物學基礎對我國啦啦操隊員在國際賽事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3? 加強啦啦操運動生物學基礎的建設
當代訓練理論發展特點表現在由形成初期的“經驗論”模式逐步走向“科學化”的水平,越來越多的訓練理論來自于系統和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加大對啦啦操運動訓練理論必然化、規律化探究尤為重要。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頒布《啦啦操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其中根據運動員難度技術完成質量與數量授予相應分值,從而授予相應技術等級標準[4],其中技巧、舞蹈啦啦操項目中難度技術都有相關完成規格標準,其中技巧項目需要完成軀體分腿跳、屈體并腿跳、側手翻等15個難度動作;舞蹈啦啦操花球項目需要完成單足轉體360°、屈體分腿跳、阿拉C杠等15個難度動作;舞蹈啦啦操街舞項目則需完成直體縱跳轉體、風車、后空翻等15個難度動作,除此之外還有柔韌與組合等相關能力測試。科學化提升難度動作技術,必須在深入和扎實的科學研究成果之上建立出相應的訓練理論,探究與訓練理論相關的生物學基礎。
運動生物學已經成為競技運動水平快速提高的主要推動力,因此,加強啦啦操訓練理論中運動生物學基礎的建設,有助于提升啦啦操技術動作完成質量等[5]。
3.1 啦啦操訓練核心是科學
2014年,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全國啦啦操委員會正式成立,啦啦操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加快完善啦啦操訓練系統成為啦啦操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關其他發展成熟體育項目的訓練實踐已經證明,訓練理論的科學化程度與運動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水平密切相關,運用運動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深入認識和探索項目特征的訓練規律已經成為挖掘人體潛能和沖擊競技極限的必由之路,加強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建設是快速提高訓練理論科學化水平的惟一正確途徑,同時,也是提高訓練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科學化的啦啦操訓練理論是持續發展啦啦操后備人才的核心,加強啦啦操訓練理論中生物學基礎有利于該項目更好、更快地發展。
3.2 加強啦啦操訓練實踐與多學科知識的密切結合
我國啦啦操委員會作為世界啦啦操委員會的組織成員之一,積極響應啦啦操項目的培養與建設并參加世界各大啦啦操賽事。通過比賽不難發現,我國啦啦操水平較該項目的發展強國如美國、日本等仍有一定差距,運動員的能力以及教練員訓練方法仍有待提高。先進的科學理論能使運動員的培養過程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和經濟化,使運動員的各方面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最佳匹配, 使運動成績得到突破性提高。訓練理論除了自身的知識體系之外, 還需要訓練基礎理論(運動解剖、生理、生化、生物力學、心理、營養等)和多個基礎學科(解剖、生理學、力學、醫學等)的支持,如在完成技巧啦啦操中拋接、翻騰等騰空轉體的難度動作時,系統學習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以及解剖學等均能幫助尖子和底座找到動作的發力與支撐點[6]。此外,關于對啦啦操項目的運動生物學基礎、訓練理論等方面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使用一般研究方法,可以借助其他研究方法,如醫學中廣泛使用的Meta分析法,綜合分析啦啦操運動對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身體損傷等相關指標的影響。
綜上,在啦啦操的訓練中鼓勵除了技術教練之外的科學、科研人員參與專業訓練,倡導基礎研究與訓練實踐的結合,形成由基礎到實踐的逐級銜接,快速提高啦啦操項目訓練理論水平;其次,應廣泛運用各相關領域研究方法如醫學界的Meta分析法,加大投入研究力度,擴大樣本量、規范實驗設計和方案,降低各項偏倚風險,準確獲得其相關結論,綜合分析并總結運動生物學基礎對啦啦操的重要程度。
3.3 加大對啦啦操訓練過程中重大問題的研究力度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競技運動水平仍然保持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縱觀眾多我國目前具有優勢的體育項目,僅有極少項目制定系統、科學化的專項訓練理論體系。根據查閱文獻發現,目前沒有完整的一套關于我國啦啦操運動的訓練理論體系構建,推廣運用和聯賽體系也仍然處于待完善之中[7]。因此,啦啦操在訓練中究竟應遵循什么樣的訓練體系,如何運用科學訓練體系指導啦啦操中不同項目的運用和可持續發展仍值得思考。
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科學、系統化訓練體系,首要問題是尋找正確的切入點提升訓練質量,如在訓練中是否可以運用“間歇訓練”“法特萊克訓練”和“等動訓練”“超等長訓練”等訓練方法對耐力和力量進行訓練,“周期訓練”和“板塊訓練”是否是啦啦操訓練中應遵循的重要規律,或融入當前出現的“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和“懸吊訓練”新型的訓練方法等,大膽創新對訓練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與討論。
4? 結論與建議
啦啦操運動目前在我國仍處于推廣普及階段,在全國各中小學、大學廣泛推廣,無論是在制度、文化還是技術發展方面仍有較大發展完善空間。啦啦操發展如需向發展強國靠攏,應更多重視技術能力提升,而技術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掌握該項運動對運動群體身體體質實質的影響,更需掌握相關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
加強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需在未來的教學訓練研究各過程中將科學擺在首位,利用多種其他學科交叉研究手段,如醫學界廣泛使用的Meta分析法等,并將其他運動生物學相關理論課程如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運動訓練等的融入,分析其難度技術動作完成重點和要求,幫助啦啦操運動員、教練員全方面掌握該項運動技術,多渠道、多元化提升啦啦操訓練理論的運動生物學基礎,為啦啦操項目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葉梓.表演性啦啦操在不同表演環境中的表現特征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9.
[2]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審定.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競賽規則[Z].2017:57.
[3] 向軍.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進展的Citespace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2(8):66-73.
[4]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規定(體操字[2015]113號)[Z].2015.
[5] 陳小平.運動訓練生物學基礎模型的演變——從超量恢復學說到運動適應理論[J].體育科學,2017,37(1):3-13.
[6] 洪巧新.振動訓練對技巧啦啦操運動員核心穩定性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7,24(4):140-144.
[7] 武博.啦啦操運動在我國的推廣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8(10):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