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菡晗 王立端 石丹沁

摘要: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大規模爆發,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以倡導并推進更健康美好且綠色生活方式為宗旨的綠色設計,更應該從專業的角度擔負起“設計改變生活”的社會責任。本文闡述了設計在疫情形勢下,應通過綠色設計思維與方法提供更多更優的解決方案,使之能夠在防“疫”、抗“疫”及“疫”后恢復的行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并從綠色設計的思想價值觀、根本任務、宗旨、技術、原生基礎等五個維度提出了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綠色設計;新冠疫情;防疫措施;可持續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9-0113-03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2020,COVID-19suddenly broke out on a large scale.As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China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we should still advocate and promote green design aiming at a healthier,better and sustainable lifestyle,and should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design changes life”from
a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We will adhere to?nd out the problems,and provide more and better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rough green design,so that it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actions of preventing,controlling and recovering from the epidemic.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pidemic situation,design should provide more and better solutions through green design thinking and methods,so that it can playan active role in the actions of preventing,controllingand recovering
from the epidemic.And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from four dimensions,such as the basic idea of green design,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words:Green Design,COVID-19,Anti-epidemic Measur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novation
引言
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大規模爆發,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誰都不是旁觀者。美國設計理論家帕帕納克·維克多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中說到,“我們總是忽略這一事實,即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重要缺陷都是由人類造成的。[1]”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以倡導并推進更健康美好且綠色生活方式為宗旨的綠色設計,更應該從專業的角度擔負起“設計為更好生活”的社會責任:努力發現問題,通過綠色設計針對性地提供更多更優的解決方案并使之能夠在防“疫”、抗“疫”及“疫”后恢復的行動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如此,綠色設計還應該從構建綠色生活方式的角度對過去到現在、現在到將來,人與自然關系結構的平衡、維持、修復、重建進行系統的審視反思及提案;對生產和設計賦予我們健康安全生活與工作的方式以及支撐維持這些方式的合理性可靠性進行審視反思及提案。
一、反躬自省:“后疫情”時期防疫漏洞及改善措施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對自然具有了空前的改造能力,卻在自然界發出的一次次預警中又顯得脆弱無助。人類歷史上經歷的數次災難,包括此次疫情都讓我們認識到,必須從目前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進行反思和檢討,方能“知明而行無過”。
此次疫情全國組織馳援湖北的行動之快速、效率之高效,令國際上嘆為觀止。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共調派340多支醫療隊、42000多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
但另一方面,在某些環節上也暴露出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在醫療應急能力等方面顯示出的不足。目前,國內疫情總體上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業陸續復工,但個別地區還存在復燃的風險,防控仍然不能松懈。為鞏固防疫成果、防止疫情反撲及跨國傳播,針對人們逐步恢復正常生產與生活的防疫措施及相關器具進行改良設計尤為必要。前車之鑒,能幫助我們及時調整策略,在以后的突發狀況來臨時能從容應對。
(一)針對個人出行工具的防疫措施
1.?? 防疫漏洞:私家車一類封閉式個人出行工具的優點在于與外界無接觸或較少接觸,不易交叉感染,但如有同乘者攜帶病毒,則密閉空間內的感染風險陡增;而像自行車、摩托車一類開放式的交通工具與外界無隔離防護,存在一定的感染隱患。
2.?? 設計改善:(1)出行過程中:一方面,設計私家車通用的車載消毒設備,用戶可加裝使用。另一方面,為自行車、摩托車等開放式交通工具設計配備防護頭罩和車罩;(2)停車環境:在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出入口設置汽車自動消殺設施以保證停車空間的安全衛生。
(二)公共交通工具防疫措施
1.?? 防疫漏洞:公交車、地鐵、飛機、船舶、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都屬于人群高密度聚集的封閉空間,如無法及時消毒與采取隔斷措施,這些場所便成為病毒的溫床,導致高等級感染風險。此次疫情期間在多艘郵輪上發生的感染擴散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共享單車、共享汽車這一類接觸式非聚集性的公共出行設備因其使用率高、使用人群廣、無法及時消毒等特點,也會間接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
2.?? 設計改善:(1)地鐵等交通設施安檢口設置體溫自動檢測及消毒通道,提高效率、減少人群聚集;(2)車廂內設置消殺設施,特別是針對扶手、拉環、座椅等直接接觸部位;(3)通過設計引導降低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率,疫情時調整座椅分布、減少座椅數量,加大人與人的間隔距離;(4)利用大數據收集乘客出行信息,在確診病例后第一時間定位行蹤與鎖定潛在接觸者。此次疫情期間,公共出行設備的大數據追蹤在流行病學史(流行病學接觸史)的調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個人防疫抗菌防護用品用具設計
1.?? 防疫漏洞:使用一次性防護用品廢棄率大,且無專門回收設備,容易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疫情爆發初期,防護物資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極易造成民眾心理焦慮。
2.?? 設計改善:(1)通過改變材質、結構等方式優化個人防護用品使用體驗、提升使用性能、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從而降低廢棄率。例如設計模塊化、可組合的分級別防護罩,根據防疫等級選擇使用方式及組合部件;(2)設計便攜式個人消毒用具,解決外出需要及時消毒的問題;(3)針對口罩等防疫用品回收問題改造醫療垃圾回收設施,防止回收流程中空氣的再次污染。
(四)公眾共用設施的防疫措施設計
1.?? 防疫漏洞:公共衛生間、電梯等公共空間極易發生交叉感染,成為重點防疫區域;而超市、購物商場等提供必備物資的場所也存在高風險感染可能。
2.?? 設計改善:(1)公共場所分區域、依等級實施消殺防疫,個別重點區域利用AI技術替代人工;(2)設計無接觸式公共設施,減少間接接觸,降低公用設施在操作使用中的感染幾率。
(五)疫情下的服務設計延伸補齊方式及相關設備工具設計
1.?? 防疫漏洞:疫情期間,由于社區采用封閉式管理,生活物資采購成為必須卻繁瑣的工作;另一方面,過度關注疫情導致的負面情緒擴散,人們的心理健康受到沖擊,迫切需要回歸正常生活軌道。盡管我國線上購物和非現金交易的消費方式已逐步普及,但接觸式消費仍然是目前主要的購物方式。疫情期間,接觸式消費方式存在病毒傳播風險,商戶與消費者如何迅速轉變購物習慣,這些不僅需要從管理制度方面著手,也需要從消費系統設計、消費行為同理心構建等方面尋找切入點。
2.?? 設計改善:大量運用網絡技術實現基于系統構建的服務設計,為用戶提供人性化的全局服務體系和流程。如(1)設計搭建社區聯動服務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增強社區排查與安全管理力度;(2)構建完善的,以社區為單位的家庭生活物資采購互助線上線下平臺,包括線上互助系統與線下物流設備設計;(3)采取基于同理心構建的情感化設計策略,特別需要針對疫區人員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快速回歸正常生活狀態。
二、深計遠慮:針對民用防控、監測管理方法和設施的創新及再設計
疫情是考驗,倒逼我們針對疫情進行反思與回檢,促進相關體制的建立與健全,催生相關綠色設計的產生及新產品開發。
設計是生產活動與生活行為的前端,更是引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疫毒防控、監測管理方法和設施的創新及再設計,是一項長遠工作,它能提升我們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疫情的應對能力,減少疫情對民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
(一)疫情監防手段的體系化升級規劃與相關設施設計
目前普遍使用的個人信息登記載體是紙質,其優點是操作簡便,使用范圍廣,特別在一些偏遠地區的采集效率高。但其不足在于數據不易長久保存,也無法及時將數據聯網上傳,增加了錄入網絡系統的工作量。
因此,疫情監防手段亟需進行體系化升級。在這個系統中,個人移動登記設備將采用無紙化設計。為簡化操作流程以降低偏遠地區人群使用的試錯率,可利用語音識別與人臉識別技術,進行面對面的信息采集,及時將信息轉換為電子數據入庫,便于高效實時掌握數據。同時啟用管理系統與配套監測設備,全方位夠提高疫情監防效率、促進信息的透明與傳播,引導群眾正確對待疫情、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為疫情監防起到積極作用。
(二)個人抗疫防護用品升級設計
個人抗疫防護用品在疫情防護中至關重要,是防止病源傳播的重要產品之一。未來個人抗疫防護用品的升級設計可以從一下幾點入手,一是從人機工程學角度提高使用舒適性與用戶體驗感,;二是從安全性上入手,設計更換提示,提醒用戶及時更換被污染或已失效的用品;三是從防護用品廢棄處理方式上進行設計,在取、扔、換過程中避免接觸污染面及污染物品自消毒,防止潛在污染外泄;四是提升材料性能與采用模塊化結構實現防護用品的反復使用。
個人醫療防疫用品還可采取防疫級別分級設計,針對身處疫區及疫區以外的人們加以區分,這樣能保證防疫物資用得其所,達到資源最優配置,有助于防疫工作順利開展。
(三)公眾聚集環境的防疫措施設計
根據疫情的發展趨勢顯示,確診人數中多為聚集性感染,特別是在復工復產之后出現的病例,公眾聚集性感染比例增加。公眾聚集空間包括:工作/學習環境、公共出行環境、購物/娛樂場所等。
場地消毒的高效性,人流限制的便捷性、廢棄防護物品處理的安全性是公共聚集環境防疫的三個關鍵。疫情期間,無接觸式配送、自助式購物以及廢棄口罩專用丟棄桶等模式和設施得到應用推廣。
在未來的公共環境消毒設施設計上,可采用小型便捷消毒設備,以提高消毒效率。而公共場所易被接觸物品或部位以帶自動消毒功能的產品為主;
事實證明,公共場所限制人流的措施有效減少了病毒的傳播,從綠色設計的角度考慮,用模塊化方式設計出便于快速搭建的限流設施,在疫情期間引導公眾自覺排隊,并融入情感化設計,減少因長時間排隊引起的焦躁情緒;
在公共空間防護物品廢棄處理方面,設計建立專門的衛生用品廢棄回收系統,實行無觸碰式丟棄,并配套設計相應的消毒滅菌設備,再集中回收處理,做到零污染廢棄。
(五)疫情防控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措施
疫情防控期間,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不能松懈。據報道,疫情期間,某市報告了多起因消毒藥液濫用導致野生動物異常死亡的案例,專家判定其中部分野生動物死亡原因為噴施消毒藥等引起的中毒。如此顧頭不顧尾的粗放措施顯然有違防控的初衷,環境的破壞也將導致一系列新的安全問題。
通過持續開展綠色設計行動保障環境安全質量,提升污染治理的針對性,特別是針對廣大鄉村實行采取分級分區域污染治理制度,防止病毒傳播。例如針對牲畜散養農戶,有針對性設計消殺設備與防護措施,并建立環境安全質量管理檔案,實時監控環境質量。
此外,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為減少廢棄防護用品對環境的污染,還需要針對性設計專業回收設施,分別針對小區、街道、城市各個級別建立回收系統。該系統可通過激勵機制引導人們形成正確丟棄廢棄防護物的習慣,不僅在疫情期間,在平時也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
三、寬備窄用:現有醫療防疫用品設施和處置手段進行延伸再設計
(一)流動人群健康狀況快速檢測設備設計
流動人群健康狀況的檢測是防疫中的重要一環,快速、準確、安全是進行流動人群健康狀況檢測的關鍵。可以通過多級設備的配套使用,提高流動人群的健康狀況檢測效率。人流限制方式可以運用服務設計思維,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優勢,推出更加便捷的全國通行碼,及時顯示人流行動軌跡、健康狀況等。
檢測設備的分級設計可從以下著手:
一是通過電子技術(如AI圖像識別、紅外監測等)支持的大型健康篩查儀的運用,可以實時非接觸式快速檢查大量流動人群健康信息;二是通過小型手持設備對疑似人員進行再次精確篩查;三是將檢測設備與個人智能設備進行結合設計,可實時觀測用戶健康狀態,并將狀態上傳至管理云平臺,一方面提醒用戶關注健康狀況,同時實現大數據追蹤,及時掌握和管理個人行動軌跡。
(二)傳染病患轉移設備專項設計
安全轉運確診患者,是其能否得到及時救治的關鍵環節。傳染病患轉移需要及為嚴苛的條件,一是需要阻斷轉移過程中病源蔓延傳播,二是需要保證病患的舒適與安全。
目前的病患轉運車,多是由不同救護車改造而成,缺少必要的隔離裝置與負壓系統,其運輸效率低、病毒傳播風險高。
負壓救護車是病患轉移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其產量少、需求大。疫情期間從全國抽調近200輛負壓救護車參與病患轉運;而從車體到病房需二次轉移并保證負壓狀態。未來傳染病患轉移設備可從便捷輕量化、模塊組合入手。設計轉移隔離艙,在保留負壓設備、醫療設備的前提下,減小艙體體量,外殼材料運用輕質高強度新型材料,艙體可與擔架車、救護車進行組合設計,保證轉運全程處于負壓狀態。
基于上述原因,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工作室團隊在疫情期間設計了一款傳染病患轉運車。該設計針對疫情爆發期間,特別是在城市疫情核心區,如何安全有效地轉移病人的同時又能避免在轉運過程中醫患之間、病患之間發生交叉感染的問題進行原創設計。本疫情病患轉運車具有人工/自動雙駕駛模式切換、獨立單間負壓隔離艙室、坐/臥雙選等設計特點。
(三)戰時醫院、移動治療倉室及設施設計
疫情爆發時,對病房、醫療設備的需求量激增,綠色設計方法之一的“模塊化設計”為在極短時間內填補醫療場地缺口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020年2月2日,歷時10天,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含419個普通病房、30個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1000張病床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幾天后,同樣設計理念的雷神山醫院建成。“戰時醫院”通過“模塊劃分—模塊設計—模塊組合”三個設計階段,先將每個房間作為獨立模塊,在工廠進行預制件生產,后運輸至現場通過連接件組裝成為整體建筑,按衛生安全等級劃分功能區,極大縮短了修建時間。
與此同時,收治輕癥患者的方艙醫院也迅速投入使用,其中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僅用10小時完成改造。據統計,疫情期間武漢共改建方艙醫院16家,累計治愈1.2萬余人[2],大大緩解了醫院收治壓力。這種由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空間改造的臨時醫院,在突發疫情中為提高治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移動診療艙、醫療器械也可采用模塊化設計思路,簡化生產裝配流程,提高使用效率。同時將設備與設備、設備與病房視為統一系統中的獨立模塊進行整體設計,形成配套診療系統。
(四)防疫用品及設施設備儲存設計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未雨綢繆是我們樹立戰勝疫情信心的保障。因此,在應急設計中,防疫用品及設施設備的儲存也應納入設計范圍。
通過設計建立起防疫用品儲備系統,采取“戶——單元——小區——社區”的分級聯網儲備模式。突發緊急事件爆發時,可以快速啟用儲備物資,通過分級別的管控與網絡調度,實現物資的按需分配,有針對性地投入使用。此系統的建立可以增強公民個人與社區整體的應急防御能力,減少因疫情帶來的恐慌、焦慮情緒,形成有序、高效的防御體系。
四、撥云見日:綠色設計自身如何可持續進步
面對現實及未來出現的新課題,綠色設計應如何“瞻榆束來,望杏開田”?這是從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人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從綠色設計五個維度提出了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一)綠色設計原生基礎及思想價值觀
時代發展,新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綠色設計的原生基礎即是人類社會的進化,這決定其能夠在造物實踐中補充新知識、積累新經驗、探索新方法不斷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綠色設計思想價值觀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具備不斷進步的基礎,社會問題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將成為激發綠色設計發展的原動力。
(二)綠色設計根本任務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牢記綠色設計的根本任務,即通過設計倡導并推進更健康美好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在社會的不同發展時期,其根本任務皆可一以貫之。
(三)綠色設計宗旨
綠色設計的宗旨是為人類提供長久福祉,人的身心健康永遠處于首位。這決定了綠色設計是更加務實的“以人為本”、“以人類健康為本”的設計,這包括長期不懈地改善人類的自身生活條件以及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四)綠色設計技術
綠色設計在吸納科學技術方面一貫秉持開放態度,這有利于探索與創新統籌系統以解決新問題。科技的發展為綠色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多元化”與“技術整合”的設計思想觀將為解決現實問題提出更多的優質方案。
結語
綠色設計本身就是一計發展策略、是一項造物準則、是一種行動預案,它能在社會有序運轉時提供綠色生活行動指南,在國家面臨考驗時發揮應急轉換作用,在災難過去時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重構。這種純粹而務實的創造性活動,為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而不斷擴充其研究內容、強大其創新能力、完善其技術指標。
正如習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所講:“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相信在這次疫情考驗之后,中國的綠色設計一定能夠在黨中央政策宏觀指引下從問題解決的方方面面著手,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地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四川美術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白皮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R](.2020-06-07).
[3]李杰.公共衛生·醫療·數字時代[J].設計.2020(1):7.
[4]陳亞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9):7-10.
[5]劉效仁.后疫情時代的“習慣”[J].中學生百科.2020(27):4.[6]王立端吳菡晗.再論綠色設計[J].生態經濟.2013(10):192-199.
[7]? 王立端.締造綠色生活[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16.
[8]? [美]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白皮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R](.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