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運用效果,為后續臨床研究提供數據參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在冊亨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90例脊柱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取普通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微創技術治療,對比兩組手術效果以及術后并發癥。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換藥次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3.3%,觀察組為2.2%,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創傷骨科手術中采取微創技術具有良好治療效果,患者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微創技術;骨科;創傷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1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微創技術是一種以特殊設備和手術處理模式進行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精準度高等優點[1]。創傷骨科患者疾病復雜,治療難度高,因此需要借助微創技術提升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負擔。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來源
本次研究對象為骨創傷科接受的90例脊柱創傷患者患者,研究時間段為2017年1月-2019年12月。納入標準:具有手術指征、患者同意本次治療措施;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據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患者為20及25例,年齡范圍(40.2±1.7)歲;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2及23例,年齡范圍(41.0±2.1)歲,對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臨床研究方案經我院院辦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創傷骨科治療,觀察組采取微創技術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如下:術前適用支架或者石膏固定脊柱部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4-11d后手術,手術期間全身麻醉,于椎間盤處做一切口,置入內窺鏡,根據觀察結果進行相應處理并做骨折復位,手術過程中需要保持無菌狀態。手術完成后進行無菌包扎,每兩天換一次藥,直到傷口愈合。兩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換藥次數。記錄兩組術后并發癥,比如感染等。
1.4 數據分析
相關數據均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0.0中分析,X2及檢驗以及t檢驗分別計算計數及計量資料,組間數據對比后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換藥次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如表1。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術后壓瘡2例,感染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3.3%(6/45);觀察組術后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1/4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顯著(X2=5.81,P=0.015)。
3 討論
微創技術臨床優勢為手術精準、切口小以及損傷小等,是一種使用特殊器械結合相應手術操作進行的手術方法,該種手術對于患者生活影響小,因此術后康復快。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創傷骨科領域中廣泛使用微創技術,且受到患者及醫師一致好評。
創傷骨科手術中,使用傳統治療方式雖然獲得一定效果,但手術切口明顯,治療手段不合乎人體骨組織特點,實施手術后患者經歷漫長恢復過程,并合并其他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微創技術以微創理念為基礎,通過先進微創設備與技術開展手術操作,根據人體結構特點針對性實施,患者術后康復快,對于日常生活影響小。高爽[2]在研究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采取微創技術作用價值中報道,40例采用微創技術患者術后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傳統手術患者,說明采取微創技術后患者愈合快。本次臨床研究中采取微創技術治療的45例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等均優于傳統手術的對照組,這與微創技術的創傷小等特點息息相關;此外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說明微創技術后并發癥少,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創傷骨科手術時采用微創技術可減少深部組織過度切割從而造成出血量增加以及降低肌肉損傷,使得患者術后恢復快,降低術后疼痛感。通過本次臨床研究結果結合前人報道筆者認為:創傷骨科手術中采取微創技術具有良好治療效果,患者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郝強,滕家松,喬添柱.淺談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6):23-24.
高爽.微創技術在床上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心理月刊,2020,01(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