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江
摘 要:近年來,冷鏈物流倉庫在我國呈爆發式發展,冷鏈物流倉庫資源供不應求。作為物流行業管理者,更好地進行冷鏈物流倉庫危險源辨識和風險控制,是確保冷鏈物流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因素。本文詳細介紹了冷鏈物流倉庫危險源辨識和評價方法,介紹了辨識危險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風險評價中常用的方法,有利于識別危險的存在,減少損失、降低傷害,預防事故的發生,使冷鏈物流發揮最大的功效,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危險源辨識;危險源評價;冷鏈;物流倉庫
隨著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衛生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食材、日用品的保鮮和制冷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上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自2015年起,蔬菜、水果、調制品、水產品、液態奶和速凍米面六大類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的年增長率均在18%以上,2019年增長率甚至達到27.9%。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國家積極鼓勵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冷鏈物流倉庫在我國呈爆發式發展。自2014年起,我國冷鏈物流倉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3%,冷鏈物流倉庫資源需求依舊高漲。
隨著科技的進步,冷鏈物流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各項基礎設施水平取得長足進步、硬件環境得到極大提升。物流設施的升級換代、全自動和半自動化倉庫的投資建設使冷鏈倉庫工作環境得到改善,一批制冷效率低、環境破壞性強或者對人體危害性高的制冷劑已被淘汰。但是,冷鏈物流倉庫作為現代物流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將長期存在且獲得了跨越式發展。而冷鏈物流在火災特性、消防設施運用和管理上的客觀屬性,決定了冷鏈倉庫比普通倉庫安全風險更多:除包含普通倉庫安全風險外,還增加了制冷、電氣系統帶來的一系列安全風險。作為物流行業管理者,如何更好地進行冷鏈物流倉庫危險源辨識和風險控制,是確保冷鏈物流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
1 冷鏈物流倉庫的危險源辨識
所謂危險源辨識是指生產各級人員識別危險的存在,并確定危險特性的過程。企業中,將各種危險源第一時間辨識出來,是降低安全風險、創建安全環境的第一步。危險源辨識的過程是全員參與的過程。生產管理者帶領基層管理人員、現場操作人員共同參與,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作業活動信息,對照危害分類和事故類型,確定各項活動具體的危險源,由局部到整體,收集辨識的危險源,匯總出區域危險源。危險源辨識可采用現場觀察、詢問與交流、查閱有關記錄和安全巡查的方式進行。危險源辨識要涉及全過程,不但包括常規作業、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的活動,還包括非常規作業,源于工作場所外、但對該場所內的人員的健康安全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危險源,企業人員及其活動,工具及材料的變更,類似企業發生的事故和事件等各方面信息。
通常來講,危險源的類型分為3大類: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制度缺失。
1.1 物的不安全狀態
關于冷鏈物流倉庫的建設,國家出臺了規范的《冷庫設計規范》,其中建筑、制冷、電氣等結構都有明確的設計標準。例如,冷庫設計時如廠房耐火等級不符合要求、電氣線路設計不合理,后期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企業對安全設施或材料投入不足,如保溫材料不阻燃、缺少消火栓、滅火器材失效等情況都會給冷庫帶來巨大的消防危險[1]。
1.2 人的不安全行為
因操作人員不遵守各類標準化作業流程或安全操作規程導致的風險,如違章作業可能引燃保溫材料造成火災事故。
人員不遵守防火規定,如防火措施執行不當,冷庫會發生嚴重的火災。
1.3 管理制度缺失
缺少系統科學的安全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
安全檢查制度不到位。沒有定期的安全檢查、危險源辨識不到位,對于安全隱患存在僥幸心理[2]。
2 冷鏈物流倉庫的危險源風險評價
針對發現的各類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源,進行危險源的風險評價。風險評價是指對辨識的危險源可能導致的風險進行評價、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進行評估,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風險等級可分為4類: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風險評價可采用的評價方式有直接判定法和LEC法。對倉儲企業來講,一般可先進行直接定性判定,然后進行半定量LEC法評價。
當出現下列任意一項時,可采用直接判定法,判定為不可接受的重大風險:違反法律法規要求或國家標準強制性條款的;依照《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等法規標準判定為重大危險源且無有效控制措施的;曾發生過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直接觀察到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等。
經典LEC法的計算公式是:危險源分值D=時間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潛在危害環境的頻繁程度E×發生時間產生的后果C,其中L、E、C分別按照等級,有不同取值。LEC法改善了定性判斷法的不科學性,也能避免完全定量計算的繁瑣步驟,對危險程度的級別劃分清楚醒目、簡單易懂[3]。
表1是四類風險的劃分依據。以辨識的“電線短路引起隔熱層內保溫材料燃燒”為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很不可能,完全意外”,L取值為1;事件發生的頻率為“非常罕見地發生”,E取值為0.5;而事件一旦發生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C取值為100。綜上,危險源分值D=50,該風險評估為“一般風險”。需要說明的是,該表中風險等級的界限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風險規模發生較大變化時,企業風險評價指導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分級標準,以體現持續改進的態度。
對于風險評價的結果,不同的風險級別應由不同管理層級人員采取不同的控制管控措施。具體可采取如下降低風險的措施,采用新的替代品(新工藝、新材料等)消除風險或降低風險;采取工程技術措施(防護裝置、互鎖等)降低風險;警告員工注意殘留的風險;培訓教育;提供個人防護用品等。具體的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需要以文件的形式及時向員工傳達,確保辯識出來的重要危險源能得到有效和及時控制,降低危害發生的概率。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賴以生活的冷鏈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大。重視冷鏈物流倉庫危險源辨識和評價,將冷鏈物流倉庫的危害降到最低,可以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減少損失、降低傷害,使冷鏈物流發揮最大的功效,更好地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范薇,楊一凡.冷庫火災事故起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制冷技術,2016(4):57-61.
[2]崔瑞.液氨制冷企業火災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研究[J].安全,2017(2):9-11.
[3]倪紅兵.正確理解和運用LEC風險評價法[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8(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