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食品檢測技術也得到了快速改進和創新。從傳統的單一檢測方法逐漸發展為定量定性分析物質的檢測方法,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進一步確保食品的安全可靠。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測;分析技術;應用
1 食品安全檢測的重要意義
最近幾年,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相關部門要從食品檢測、質量檢驗、安全問題分析等方面加強對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的監管。食品不合格、不安全會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引發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擔憂,食品檢測部門必需要增加執法力度,改進檢測方法,從源頭上把控食品安全,將有質量問題的食品從市場上徹底清除出去。另外,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一定要查看生產日期、檢測標識等信息,堅決抵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障個人權益,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證消費者的健康。
2 分析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
2.1 色譜檢測技術的應用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色譜檢測技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主要原理在于不同物質分離時具有一定的差異。色譜檢測技術的應用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采集樣品。由于樣品中的一些成分含量比較低,在采集樣品時就要進行相應的處理,防止基體干擾被測成分的檢測。同時,食品樣品涵蓋液體、固體、氣體等種類,在采集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定要按照樣品的種類特征規范操作。比如液體樣品要均勻采集;固體樣品要利用不均勻采樣法,在不同位置采集定量樣品;氣體樣品可以用泵吸到取樣容器中[1]。
第二,樣品制備。采集完樣品之后,還需要將被測成分制作成能被色譜儀識別的狀態,這一過程稱為樣品制備。液體樣品制備通常選擇膜萃取、液萃取等技術。固體樣品制備通常涉及破碎、篩選、混合、縮分4個環節,最終取得合適的分析試樣。固體樣品制備通常選擇加壓溶劑萃取、索式提取等技術進行提取分離。
第三,利用色譜分析檢測樣品。在檢測前要針對樣品的種類選擇合適的方法。比如,液體、固體樣品可選擇GC、CE、HPLC、SFC與TLC,氣體樣品只能選擇GC,色譜分析主要是利用氣路與進樣系統、分離系統分離、檢測系統進行分析檢測。
第四,處理并分析色譜檢測數據。利用計算機系統來詳細記錄色譜儀數據,通過和標準數值的對比,最終得出檢測結果[2]。
2.2 光譜檢測技術的應用
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光譜檢測技術也很常見,主要有熒光分析法、紅外光譜分析法以及等離子發射光譜分析法。應用原理是根據各類物質中元素對光譜的吸收和發射來判斷是否存在某些物質。
2.2.1 熒光分析法
熒光分析法屬于痕量分析法的一種,轉移性與靈敏度比較高,主要用于檢測食品中的微量元素。應用原理是通過檢測熒光檢測被測食品,通過檢測熒光物質的含量來建立強度分析式,最終得出詳細的熒光線譜。這種方法得出的譜線比較簡單,分析起來較為容易,而且外界干擾因素比較少,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較高。
2.2.2 紅外光譜分析法
紅外光譜分析法沒有污染性,安全可靠性很高,主要用于檢測農業食品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或者分析特定性質的液體、固體成分。紅外光譜分析法興起時間較晚,但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3]。
2.2.3 等離子發射光譜分析法
等離子發射光譜分析法能夠將食品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成分一次性檢測出來。因此,這種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檢測效率,而且準確度很高。
2.3 生物檢測技術
在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檢測中,生物檢測技術的潛力非常大,這項技術不會被食品種類限制,而且能夠應用于食品的生產環節、質量監管、品質評價等方方面面。同時,這項技術有非常強的選擇性,有特殊的生物識別功能,將其和物理化學方式有效聯系起來,可以使食品安全檢測操作更為簡便,還能有效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生物檢測技術主要有酶檢測法和基因芯片技術。
酶檢測法是利用酶來對某些特定酶的含量和活性進行檢測。這項方法的優勢在于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而且酶有催化作用,所以檢測流程比較簡單,速度較快。常見的酶檢測法有動力學測定法、放射性同位素鑒定法、酶標免疫檢測法等。
基因芯片技術屬于一種新興的檢測技術,能夠檢測轉基因食品,涉及半導體、激光、生物學、化學染料等多種技術,是各國研究的熱點。這項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一次性檢測多個序列,從而有效解決了傳統核酸印跡雜交技術操作中涉及的復雜環節,使檢測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3 結語
隨著各類新型食品的產生,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日益重要。相關部門要合理利用化學技術來分析食品成分,確保食品質量的安全性,從而降低安全食品事件的發生率,進一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1]劉楠.淺析食品安全檢測中分析化學技術的應用[J].食品安全導刊,2018(30):136.
[2]程壽峰,王婕.淺談食品安全檢測中分析化學技術的應用[J].食品安全導刊,2018(18):105.
[3]張智怡,賈相如.分析化學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質量探索,2011,8(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