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摘 要:食品安全一直被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民以食為天,食品生產作為商品化食品的源頭是重要的監管陣地。事前監管的重要方式是食品生產許可,該項工作的開展也是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道管理屏障,因此研究此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食品生產許可;工作難點;對策
《食品安全法》為食品生產許可工作提供了法律根源,《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為許可工作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整個食品生產許可流程須配合法律、管理辦法、審查通則與審查細則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進行。不可避免的是,許可工作中也存在各種限制因素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 影響食品生產許可工作成效的因素
1.1 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主體意識不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食品工業技術的進步,食品生產企業的整體業態也了有較大進步。但是企業的管理水平是有區別的,在實際情況中,部分企業因為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只強調生產銷售工作,而對產品質量把控缺失或不到位。比如在食品生產企業安全自檢制度落實、檢驗員的檢驗能力建設、產品留樣制度的落實、檢驗操作的完整性和科學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這些問題都是由于企業的主體意識不強。
1.2 許可審查細則制定相對落后
最新版的《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已經于2020年3月1日生效實行,但是許可審查細則仍然比較落后。目前已更新的只有《飲料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7版)》和嬰幼兒食品、保健食品等的審查細則,其余產品如速凍食品、方便食品等的審查細則基本上還是2006年前后的審查細則。這導致有些技術指標和規范的要求與目前的食品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脫節,不利于食品生產許可現場核查工作的科學化運行。
1.3 人才隊伍建設速度較緩
隨著行政機構事權劃分改革的逐步深入,加上近年來各地開展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工程,審批事項逐級下放。這些舉措一方面方便了企業辦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使企業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方便。但是實際工作中一線審查人員的專業能力沒有得到相應提高,部分地區現場審查人員及日常監管人員的繼續教育也沒有得到有效保障。
2 食品生產許可工作常見問題的改進建議
2.1 樹立質量意識,加強企業主體責任
食品生產企業作為生產行為的主體,應當樹立嚴格的質量意識,轉變發展思維,眼光長遠,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企業一方面應根據生產情況建立質量管理制度;并且落實考核辦法,確保各項質量控制制度得到切實貫徹。另一方面,要重視企業內部人才培養和儲備工作,從而更好地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近年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擬文要求開展生產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監督抽查考核工作,各地依據轄區內情況采取措施落實,并對考核的內容、方式、程序、目標等作出了明確要求,旨在進一步提高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的專業水準。
2.2 加快更新食品生產審查細則
食品生產許可的現場審查工作是以《食品安全法》《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為指導,根據不同食品類別的審查細則為藍本進行的。所以食品生產審查細則對于現場審查工作十分重要,科學的、及時可適用的審查細則對進一步提高我國相關食品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意義重大。比如2017版《飲料生產許可審查細則》中對包裝飲用水生產許可審查的要求,較之前的審查細則有較大的提升。
以《飲料生產許可審查細則》中對環境控制的要求為例,生產車間依其清潔度要求一般分為:一般作業區(水處理區、倉儲區、外包裝區、周轉容器的檢查區等)、準清潔作業區(配料區、預包裝清洗消毒區等)、清潔作業區(灌裝防護區等)。清潔作業區要設置二次更衣、風淋、洗手消毒換鞋等設施,同時對清潔作業區的空氣潔凈度(懸浮粒子、沉降菌)有了具體要求。
由此可見,食品審查細則的更新及細化,極大地推動了現場審查工作的標準化、程序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審批工作的科學性,又有利于企業參考,以提升自身質量管理能力。
2.3 創新思路擴充檢查員隊伍
機構改革前后,實際從事食品生產許可現場核查的檢查人員隊伍沒有實際變化或者變化甚微。各地從事現場核查的檢查員依然需要依托當地質量檢驗人員或執法人員,而這些檢查員本來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職責,而市縣兩級設置專門的檢查機構的難度較大。除了加大對檢查員的繼續教育之外,還應探索其他擴充檢查員隊伍以及提高檢查員專業素質的方式。
目前,已有地方開始探索公開招考食品生產職業檢查員、外聘技術機構的專業人員作為檢查員等擴充檢查員隊伍的方面。這一做法一方面緩解了檢查員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確保了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過程的專業性和嚴謹性。這對提高檢查員隊伍的專業水平、質量追溯檢查和體系檢查能力也有重要意義。
3 結語
食品安全不僅關乎人民身體健康安全,還涉及社會安全,所以需要堅決貫徹“四個最嚴”的原則。食品的生產流通渠道包括從原材料到餐桌的整個流通過程,涉及諸多利益主體,而食品生產企業作為源頭應當肩負起自身社會責任,由企業、社會、政府多方發力,以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