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組織間聯結、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

2020-10-29 07:09:56夏天添付躍強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0年10期
關鍵詞:戰略信息研究

夏天添,付躍強

(江西科技學院協同創新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引言

在我國,稀土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核心,歷經40 余年的開發與利用,雖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礦儲備國和生產國,我國稀土產業卻仍停留于世界產業鏈前端。如此,不僅罔顧了資源開發與環境污染所換來的發展優勢,而且也阻礙了“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步伐。因此,提升礦業(稀土) 企業研發能力,特別是加大稀土應用技術的創新力度,將是推動我國稀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如何突破礦業(稀土) 企業的創新瓶頸?”是近年來相關政府、企業和學界熱議的話題。目前,就創新瓶頸的突破,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獨立創新模式,即企業增加創新或研發的投入,以穩定或提升其創新能力的獨立創新模式;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前,若要加大創新投入,則勢必要頻繁面對內部資源與創新投入之間的結構矛盾,且考慮到創新風險,該模式是否適用于礦業(稀土) 企業尚猶未可知(王宛秋和馬紅君,2019)[1]。其二,協同創新模式,即企業主動與外部組織所建立的協同創新模式,其優點在于能夠以低成本投入,優化組織間社會關系,實現跨組織協同創新,并以此提升企業研發效率和創新力度(張華,2016)[2]。故相較而言,協同創新模式更利于我國礦業(稀土) 企業擺脫創新的瓶頸約束。

回顧相關研究文獻后發現,多數研究熱衷于探討協同創新模式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而忽視了情境因素的作用機制,尤其是涉及稀土等重大戰略資源領域或樣本背景的實證類研究更為稀缺。故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立足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視角。以往研究中,多以協同創新機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為主,而鮮有探討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對此的影響(張寧俊等,2019)[3]。為此,本研究立足社會網絡理論,試圖揭示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對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黑箱”。

第二,引入戰略信息識別的情境因素。在現有的研究中,雖有部分學者證實了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將提升企業的協同創新轉化效率;但其研究設計亦僅從轉化效率、技術識別等技術層面入手,未能有效識別創新資源或情報(信息) 的戰略價值(吳言波等,2019)[4]。為此,本研究將戰略信息識別這一情境因素引入研究范疇,以探討企業在利用協同創新機制獲得創新資源后,其戰略信息識別水平是否將強化技術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

第三,以經驗取樣法完善研究設計。在有關組織間聯結或協同創新的研究設計上,以往研究多采用截面取樣或多時點截面取樣方式進行。但組織間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故截面取樣極易受“人”的心理狀態影響。為此,研究采用經驗取樣法的動態研究設計,以揭示協同創新過程中,組織間聯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深層影響機制。

圖1 研究模型

綜上所述,研究將以國內礦業(稀土) 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為對象,采用經驗取樣法的研究設計,探討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是如何通過協同創新合作影響其企業創新績效;檢視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在此關系中的二階調節效應。

二、文獻回顧

1. 組織間聯結與企業創新績效

自Granovetter(1973)提出“弱聯系”概念以來,在有關“聯結強弱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問題上,至今仍未獲得較一致的共識,故而產生了“聯結強度悖論”(劉學元等,2016)[5]。其中,以Lages 等(2009)為代表的強聯結關系學派認為,強聯結將促進企業與外部組織構建和諧互助的合作或協同關系,以提升關鍵技術(知識) 的發現、研究與掌握,從而在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的同時,建立良性的循環創新機制(曾德明等,2019)[6]。相對而言,Kraatz(1998)等則認為弱聯結能夠使企業攫取更多的異質性資源(如技術、知識、情報信息、創意等),以使企業創新多元化,并為創新績效增長夯實基礎。

基于上述分歧,回顧以往文獻后發現,原因有兩種:一是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和創新模式的不兼容。張寧俊等(2019)等的研究表明,強組織間聯結往往更適合于利用式創新,而弱組織間聯結則適用于探索式創新(王巍等,2019;王建平和吳曉云,2019;李燁和涂躍俊,2018)。二是企業戰略的差異化。由于不同學者間的研究樣本規模、發展戰略和所屬領域等均有較大的差異,其對外部組織的社會網絡關系依賴,以及該聯結關系對創新的影響性質與程度,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孫春曉和李春艷,2019;高厚賓和王薔瑞,2019)[7,8]。研究按照 Granovetter(1973)對組織間聯結的關系分類方式,將分別從強組織間聯結與弱組織間聯結的差異化視角展開研究。

首先,強組織間聯結是指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的交流、聯結關系較為頻繁、親密,或是已形成了較為牢固的社會網絡關系。其具體表現形式為企業在與外部組織的交互過程中,資源貢獻、信任、團結、互助、砥礪前行等;如從信任角度而言,強(穩定) 社會網絡關系將進一步縮短組織間“心理距離”,并有助于實現跨組織知識共享、資源互助等目標,以提升企業創新效率或質量(孫世強和陶秋燕,2019;劉學元等,2016)。

其次,弱組織間聯結是指組織間的弱社會聯結關系,它將使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保持一定的關系距離,以獲得相應社交彈性,從而在降低自身技術(知識) 流失的同時,進一步攫取對方組織資源以獲益。該觀點雖然獲得了Verhoef 等(2000)、孫世強和陶秋燕(2019)等的支持與驗證;然而,基于功利性原則,弱組織間聯結所形成的關系距離,是否會進一步演化為關系隔閡,從而悖離組織間聯結的初衷,至今仍未得到較統一的共識。如王巍等(2019)在一項持續性研究中發現,弱組織間聯結會因對關系距離的把控失靈,造成組織間資源閑置、組織間關系疏離等負面現象,進而降低企業創新績效。而夏天添等(2020)則發現,在弱組織間聯結的情況下,關系隔閡將造成組織間博弈,并抑制企業創新績效的增幅,甚至出現負增長[9]。

綜上所述,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強組織間聯結會因組織間“心理距離”縮短,而實現跨組織協同創新的初衷,以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同時,弱組織間聯結則會因組織間“心理隔閡”,而造成聯結關系疏離,并進一步抑制,甚至降低企業創新績效。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a:強組織間聯結顯著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H1b:弱組織間聯結顯著抑制或削弱企業創新績效。

2. 協同創新的中介作用

協同創新是指組織通過各種渠道,與各種外部組織所開展的跨組織創新合作。目前,多數研究的觀點認為,協同創新會以其低成本投入與資源互補效應,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但亦有部分學者發現其結果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如文巧甜等(2019)在一項跨層級的研究中發現,基于層級差異化(個體、團隊與組織) 背景,協同創新不必然提升企業創新績效[10]。而在樣本差異化的情境中,企業樣本和高校(院所) 樣本也同樣存在顯著的結果差異;其中,企業通過協同創新更能顯著提升創新績效。由此可知,協同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亦存在一定的爭議。為此,在分析了以往研究后發現,其結論的差異性源于研究背景、樣本與情境因素的差異。具體而言:

第一,協同創新的初衷差異。企業與高校(院所) 的組織性質差異,其協同創新初衷便存在極大的差異。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的本質在于減少研發投入,并通過與協同單位的資源互補效應,拓展創新渠道,提升創新績效,具有較強的功利性。而高效(院所) 等第三方非競爭組織的協同創新意圖,則相對傾向于通過“產學研”融合,培養高水平人才與創造高質量科研成果,功利性較弱。

第二,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回顧文獻,組織間的聯結關系強弱將影響其協同創新效率是學界的普遍共識。首先,企業與協同組織之間的緊密聯結關系,將使組織間形成高社會認同度,形成高資源互補機制,從而激發協同創新效率,并提升創新質量(張寧俊等,2019)。其次,弱組織間聯結雖能以一定的關系距離產生資源異質性,并以此短暫提升創新績效;然而,協同創新是一項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從長遠視角而言,組織距離過長或無法縮短,必然存在一定的創新抑制,由此印證了弱組織間聯結將抑制或削弱協同創新的合作質量,并間接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增幅(孫世強和陶秋燕,2019)。

由此可知,基于功利性原則,企業與協同組織之間的協同創新合作質量,將受組織間聯結的前因作用影響,進而間接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具體而言,強組織間聯結提升協同創新合作質量,進而提升企業創新績效;而弱組織間聯結抑制或削弱協同創新合作成效,進而小幅提升,甚至降低企業創新績效。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a:強組織間聯結通過協同創新,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H2b:弱組織間聯結通過協同創新,抑制或削弱企業的創新績效。

3. 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調節作用

技術吸收能力是指企業從組織外部獲取的相關資訊、技術(知識) 等資源,并將其轉化為企業價值的能力。趙健宇等(2019)在后續的研究中發現,技術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王鈺瑩等(2019)[10]、李金生和喬盈(2019)等的觀點認為,多數依靠協同創新提升創新效率的企業,普遍具備較高的技術吸收能力,并證實技術吸收能力越強的企業,在技術并購、協同創新等跨組織創新合作中,其創新動態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戰略信息識別是指企業從外部獲取的相關信息、知識等情報資源中,識別市場變化、技術趨勢、政策調整等重大戰略資訊的能力。企業若具備高水平的戰略信息識別能力,則越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即透過各種渠道(如協同創新、并購、合作等) 從外部攫取高戰略價值的情報信息,并用于調整自身的企業戰略或產品(服務) 內容,以謀求未來的市場競爭力(李梓涵昕和盧雅華,2019[11];熊立等,2019[12])。該結論亦得到了吳言波等主流觀點的支持,如符峰華等(2018)的觀點認為,高戰略信息識別水平將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并證實在同時具備高技術吸收能力與高戰略信息識別時,企業的研發投入效率與創新成效亦將顯著提升。然而,如李梓涵昕等少數學者發現,高戰略信息識別雖能提升企業的技術轉化效率,但在企業不具備高技術吸收能力或轉化條件時,即便具備較好的戰略信息識別能力,也無法改善企業創新績效,并提出“企業若處于高技術吸收能力與低戰略信息識別的情境時,是否會出現無效轉化”的研究啟示 (Wei 等,2018)[13]。

由此可知,協同創新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關系,將受到組織內層面的技術吸收能力所影響;即具備高技術吸收能力的企業將能夠更好的將現有技術(知識) 轉化為企業創新成果,反之,則轉化效率低下。同時,企業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所獲資訊信息、技術(知識) 等資源,不僅將用于創新轉化,更可用于辨別未來的市場趨勢和政策走向,優化企業戰略計劃,從而將資源進一步有效轉化為高戰略性產品(服務),實現企業創新績效的有效提升,反之,則極易造成低轉化率或無效轉化。此外,由于強組織間聯結會因組織間的高資源互補效應,其協同創新質量亦將達到預期,甚至超出預期;而弱組織間聯結雖可透過資源攫取而獲短利,但該途徑亦難以為繼。考慮到組織間聯結的干擾,研究將一并檢視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在組織間聯結、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二階有調節的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技術吸收能力調節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

H4:戰略信息識別在技術吸收能力對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的調節作用中,起到顯著的二階調節作用。

H5: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在組織間聯結、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到顯著的二階有調節的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1. 研究對象與計劃

文章以我國大型礦業(稀土) 企業的技術研發團隊為研究樣本,通過觀測其研發團隊(組織內團隊) 與協同組織(組織外團隊) 間的協同創新過程,以揭示在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視角下,協同創新能否突破稀土技術研發的創新瓶頸。具體的研究設計如下:

(1) 樣本來源與實驗要求。研究借助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的校友會、MBA 聯盟等途徑,共獲得了83 所大型礦業企業的支持;在剔除了經營范圍中未涉及稀土領域的樣本,以及目前未與外部組織展開稀土技術協同創新的樣本后,獲得了64 家礦業(稀土) 企業共計294 名研發團隊負責人的支持,并基于此展開后續的研發實驗。

(2) 前期實驗準備。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并參考以往研究中的量表數據與做法,構建相應的變量觀測量表,經過預調研(基礎信度與效度檢驗) 的檢驗后,再編制正式的實驗量表與實驗計劃。

(3) 實驗形式與安排。采用經驗取樣法的日記觀測模式展開實驗,具體實驗形式分為兩個步驟:步驟一,于正式實驗前一周,對受試者進行實驗過程講解(含文字類和視頻類兩種形式的說明材料),以保障其對整個實驗的過程、要求與標準有較好的認知,同時,收集其個人和所屬企業的相關人口資訊信息,以及填寫技術吸收能力量表和戰略信息識別量表。步驟二,實驗開始后,受試者將在連續5 個月,首先,于月初的第一個工作日上午9 點填寫組織間聯結量表;其次,于月底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下午4 點填寫協同創新量表;最后,考慮到創新績效的滯后性,企業創新績效量表將于次月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下午4 點,依照前月的創新實效進行評價。此外,以上所有量表的填答時限均為10 分鐘。

研究于正式實驗完成后,對所獲取的樣本實驗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最終,獲得了53 家礦業(稀土) 企業的261 名研發團隊負責人的有效數據(樣本流失率為10.92%)。其中,企業性質方面,來自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與合資企業的受試者共計203 名;專業資歷方面,68.58%的受試者具備5 年以上的專業工作經歷,同時,81.99%的受試者具備碩士以上教育背景。

2. 測量工具

研究所用的觀測量表均由成熟量表構成,為顧及本土情境因素,所有量表均在預調研檢驗后再行使用。另外,除控制變量外,所采用的觀測量表均以李克特7 點量表進行觀測。

(1) 組織間聯結。強組織間聯結采用Yli-Renko 等(2001)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單位與協同單位之間會盡可能相互幫助,并分享相應資訊或資源”、“我們單位與協同單位之間存在較好的溝通渠道與反饋渠道”等共5 個題項(Cronbach's α=0.888)。弱組織間聯結采用孫世強和陶秋燕(2019)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單位與協同單位之間之間,僅存在正式交流,即非正式交流較少”、“我們單位沒有打算與協同單位之間保持長期的協同合作關系”等共4 個題項(Cronbach's α=0.861)。

(2) 企業創新績效。采用張玉明等(2019)[14]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單位的新技術(新項目) 開發效率與質量,呈現出較穩定的增長趨勢”等共6 個題項(Cronbach's α=0.925)。

(3) 協同創新。采用文巧甜等(2019)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與協同組織之間已形成較高協同配合或協作默契”、“我們與協同組織共同開發的產品(服務),亦或階段性成果具有較高的創新水準”、“我們與協同組織之間已建立穩定、緊密且信任的協同關系”等共5 個題項(Cronbach's α=0.928)。

(4) 技術吸收能力。采用文巧甜等(2019)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單位能夠較快的融合新技術(知識)”、“我們單位較為重視新技術(知識) 的引入”等共7 個題項(Cronbach's α=0.892)。

(5) 戰略信息識別。采用吳言波等(2019)所開發的量表進行觀測,如“我們能夠敏銳的識別出有價值的戰略信息”、“我們單位能根據市場戰略信息,快速的做出相應反應,如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等共4 個題項(Cronbach's α=0.840)。

四、研究結果

1. 描述性分析檢驗

從表1 可以看出,組織內層次與組織間層次的變量間相關系數均在閾值范圍內顯著,且各主要變量的VIF 值均在10 以下,說明各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影響較小。另外,研究按照Lance 等(2000)的做法[15],對不完全回收的樣本(即無效樣本33人) 展開方差檢驗,結果證明不完全樣本在個體特質方面未存在明顯的反應偏差影響。

表1 描述性分析結果

2. 區分效度檢驗

根據Harman 單因子檢驗的結果顯示:首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為24.66%,符合50%以下的閾值約束,說明共同方法偏差的干擾較低。其次,組織間層次內各變量的個體內方差解釋率為39%~52%之間,說明組織間聯結等主要變量具備顯著的層次差異,適合開展跨層分析檢驗。最后,通過MCFA 分析發現(如表2 所示),六因子模型的擬合優度最佳,由此說明本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具備較好的區分效度。

表2 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

3. 假設檢驗

為檢驗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深層影響機制,研究參考Hayes(2013)、方杰和溫忠麟(2018)、曹曼和趙曙明等(2019)[16]等的做法,通過HLM6.0 等軟件進行多層嵌套分析。結果如下:

(1) 直接效應檢驗。根據表3 的M1-M2 列的結果可知,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影響。其中,強組織間聯結能夠積極的影響企業創新績效(γ=0.266,p<0.001),而弱組織間聯結則截然相反 (γ=-0.340,p<0.001),故假設H1 得到了支持。

表3 假設檢驗結果

(2) 中介效應檢驗。根據表3 的M3-M4 列和表4 的結果可知,組織間聯結的強弱維度差異,會透過對協同創新的影響,進一步決定企業創新績效的增幅。其中,強組織間聯結能夠提升組織間的協同創新效率,以提升企業創新績效(γ=0.077,p<0.001,95%,CI=[0.053,0.104]);而弱組織間聯結則會抑制,甚至降低組織間的協同創新質量,從而破壞企業創新績效的增長趨勢(γ=-0.067,p<0.001,95%,CI=[-0.093,-0.045]),故假設H2 得到了支持。

(3) 調節效應檢驗。根據表3 的M5 列結果可知,技術吸收能力能夠顯著調節組織間協同創新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關系(γ=0.031,p<0.05);即技術吸收能力越強,企業透過協同創新所獲得技術(知識),將更高質量、高效率或低流失率的轉化為企業創新績效,而技術吸收能力越低則無法實現企業創新績效的高速增長,故假設 H3得到了支持。其次,為檢視戰略信息識別對技術吸收能力的二階調節效應,研究在M5 列的模型基礎上,將戰略信息識別及其對應交互項納入模型進行檢驗,根據表3 的M6 列結果可知,戰略信息識別能夠進一步影響技術吸收能力在協同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γ=0.073,p<0.01);即企業戰略信息識別水平越高,越能利用自身的技術吸收能力,強化協同創新合作所帶來的企業創新績效增長,故假設H4 得到了支持。

表4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4) 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在M6 列的模型基礎上,分別納入組織間聯結的兩個維度,并進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根據表3 的M7-M8 列結果顯示,在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視角下,組織間協同創新能夠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且技術吸收能力能夠顯著調節該過程,但該調節機制會受到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調節影響。此外,為檢視模型的間接影響效應,研究參照Edwards 等(2007)、曹曼和趙曙明等(2019),采用“拔靴法”方式,即以增減一個標準差的方式分別進行總效應檢驗;根據表5 的結果可知,無論在組織間聯結的何種維度中,高技術吸收能力與高戰略信息識別均能夠顯著的二階調節作用,但在低技術吸收能力和高戰略信息識別的情況下,該效應不顯著,說明戰略信息識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機制,依然構筑在企業具備一定技術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五、定性比較分析(QCA)

以我國礦業(稀土) 企業為樣本,對其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協同創新過程為對象展開研究,發現組織間的聯結強弱差異以及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能力均會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增幅。然而,在通過定量分析后,“礦業(稀土) 企業的創新績效因何而突破?”、“諸多影響因素中孰重孰輕?”等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答。為此,研究參考張馳等(2017)、杜運周和賈良定(2019)[16]等學者的做法,采用定性比較分析(QCA)展開企業創新績效的對策組合分析。

1. 數據校準

研究參考杜運周和賈良定(2019)、易明等(2018)的觀點,將組織間聯結的兩個維度、協同創新、技術吸收能力和戰略識別能力5 個變量設為前因條件,并按照完全不隸屬、完全隸屬和中值的標準逐一校準(如表6)。

2. QCA 分析結果

在構建企業創新績效的真值表后,基于0.8 與1 的約束,設置模型一致性標準與個案數,結果如表7 所示,共得到兩個對策組合構型,其構型一致性分別為0.864 與0.877(均高于0.75 的閾值),且總樣本分析覆蓋率達到82.6%,說明該對策組合具備較好的方案解釋力度。總體而言:

首先,在構型1 中,協同創新與與弱組織間聯結為核心條件,而戰略信息識別與技術吸收能力為輔助條件,說明在完全不受弱組織間聯結的條件影響下,企業的跨組織協同創新,能夠提升其創新績效,但該作用亦需要在不考慮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情境下才顯著。故該結論進一步證實了H1 的假設,也正面回應了王巍等(2019)等的觀點。

表5 有二階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其次,在構型2 中,強組織間聯結、協同創新與戰略信息識別為核心條件,而技術吸收能力為輔助條件,說明在強組織間聯結的情境下,協同創新將透過戰略信息識別與技術吸收能力的輔助,進一步提高企業創新績效。故該結論亦印證了Wei等(2018)等的構想,更是對H3 和H4 的假設的有利支持。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1. 研究結論

文章基于社會網絡理論,以我國礦業(稀土) 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為對象展開研究,探討了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對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影響機制,并同時檢視了協同創新的中介影響機制,以及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調節作用。結果顯示: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分別對協同創新呈現各異的顯著影響,并進一步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同時,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調節作用顯著。因此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表6 各構念校準值

第一,組織間聯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在礦業(稀土) 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創新績效的增幅會因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而改變,即企業與協同組織之間的聯結關系越強,其創新績效增幅越大,反之,則增幅受限,甚至會因資源浪費等因素導致創新績效的負增長。由此說明,組織間聯結的強弱差異會影響其與協同組織之間的協同創新或質量,從而進一步影響企業創新績效。

第二,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調節機制。依照研究結果,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越好,越能夠將協同創新所獲取的創新資源,更有效率和質量的轉化為創新績效,同時,企業若具備較好的戰略信息識別意識或能力,則能夠進一步強化技術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提升的增效作用;反之,在企業不具備較好的戰略信息識別要素,或是具備高戰略信息識別水平,但不具備高技術吸收能力的情境下,均無法有效發揮協同創新機制的真正作用。

表7 企業創新績效的前因條件構型

2. 理論貢獻

首先,闡明了弱組織間聯結的負向效應。在市場全球化的經濟環境背景下,各大企業均需要構建牢固的社會關系網絡,以穩固現有市場地位或謀求未來的市場競爭優勢,尤其對于礦業(稀土) 企業而言,更需因時制宜聯合一切有利于企業價值提升的組織,以對抗貿易保護思潮對其的沖擊。而研究的結論證實,在企業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強組織間聯結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創新資源,以提升自身實力。同時,發現了弱組織間聯結不僅無益于企業創新,甚至因資源損耗而悖離協同創新的初衷;該結論闡明了弱組織聯結的負向影響機理,更進一步填補了弱社會網絡關系的研究空白。

其次,揭示了戰略信息識別的情境影響“黑箱”。回顧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技術吸收能力將顯著影響,企業協同創新后的實際成效。然而,根據研究的結論可知,同時具備高戰略信息識別與技術吸收能力的企業,將能夠更好的提升創新績效。而僅具備高技術吸收能力的企業,在實際創新績效提升幅度上,仍遜于技術吸收能力一般,但擁有高戰略信息識別的企業;究其原因,企業雖能較高效的進行技術轉化,但對市場趨勢、政策走向等重大戰略信息識別能力較弱,便有可能無法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從而變相掣肘企業創新。該結論亦是對Wei 等觀點的再次驗證,更揭示了戰略信息識別的情境影響“黑箱”。

3. 管理對策與建議

第一,強化外部聯結度,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目前,我國礦業(稀土) 企業正飽受低端鎖定、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侵擾,若要在此環境中“求存謀強”,則需利用現有資源優勢,以創新突破低端鎖定。為此,礦業(稀土) 企業因適時轉變獨立研發理念,轉而嘗試或采用高性價比的協同創新模式開展協同創新;并通過一系列手段(如并購、交叉持股、資源互補等) 強化其與協同組織之間的協同關系,構建強組織間聯結的社會網絡體系,從而有效利用跨組織知識共享、資源共享等協同效應,提升企業創新績效。

第二,提升戰略識別性,提高技術轉化質量。我國礦業(稀土) 企業應全面評估其戰略信息識別和技術吸收能力,以規避技術(知識) 閑置、難以轉化或無效轉化等問題。為此,建議相關企業引全面優化組織內關系結構或運行機制,以高質量技術轉化為宗旨,合理配置組織內資源,構建高水平的組織內技術吸收能力;同時,加大市場調查力度,構建情報資訊收集、分析與決策功能一體化的決策平臺或機制,以提升組織內的戰略信息識別能力,從而實現“協同必創新,創新必盈利”的企業初衷。

4. 研究不足與啟示

文章立足于社會網絡理論視角,基于技術吸收能力與戰略信息識別的二階情境因素,以經驗取樣法的動態取樣范式展開了連續5 個月的日記研究。該做法雖然規避了以往研究中靜態取樣的局限,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局限,如研究樣本的規模、代表性與所屬地域等樣本層面,仍存在一定的缺失或不足。未來將擴大樣本規模與地域范圍,以進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戰略信息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戰略
戰略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香蕉网久久|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精品国产自|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在线看国产精品|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人人艹人人爽| 欧美三级自拍|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色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日韩精品资源|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色婷婷视频在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a√在线|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福利在线不卡|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91毛片网| 日韩精品资源|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91无码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美女啪啪无遮挡|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毛片基地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www.精品视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色综合日本| 欧美日本激情|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毛片视频|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