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人民殿堂迎來英雄人民的代表!2020年9月8日,人民大會堂二層宴會廳內,華燈璀璨,氣氛熱烈。
9時20分,熱烈的掌聲響徹宴會廳,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這里,親切會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等。
同大家合影留念后,習近平總書記站起身來,向身邊的鐘南山院士問候道:“身體還好吧?”“好!我還要向您請戰,繼續在呼吸系統疾病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上為祖國貢獻力量,不負國家給予的重托。”鐘南山回答道。
10時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大禮堂開始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宣讀習近平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主席令指出,為了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弘揚他們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決定,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以國之名,致敬英雄!軍樂團奏響《向祖國英雄致敬》。這首專門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創作的樂曲,如交響詩一般雄壯激昂,深情謳歌那些為共和國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樂曲聲中,“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先后走上主席臺。習近平總書記為他們一一頒授勛章獎章,并同他們親切握手、表示祝賀。
84歲的鐘南山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從醫從教一甲子,鐘南山以其專業精神、勇敢擔當和仁心大愛,詮釋了醫者的初心和使命,誠如他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言時所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們醫務人員的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們醫者的使命。”
1936年10月,鐘南山出生在南京一所位于鐘山之南的醫院。受從事醫學工作的父母的熏陶和影響,長大后,他也走上了學醫之路。
20世紀70年代末,鐘南山赴英國留學。他刻苦學習,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贏得了國外同行的尊重。學業結束時,面對學校和導師的盛情挽留,鐘南山一一謝絕:“是祖國送我來的,祖國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2003年初,非典襲來之際,情況十分危急。面對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疾病,鐘南山以其專業學養和豐富經驗,否定了“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從而為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依據。
敢于下這個判斷,是因為鐘南山“查看過每一個病人的口腔”。有朋友悄悄問他:“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你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聲譽。”鐘南山平靜地說:“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鐘南山
抗擊非典期間,鐘南山和他的團隊日夜攻關,終于在短時間內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辦法,為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1月18日傍晚,一張鐘南山坐高鐵赴武漢的照片感動無數網友:臨時上車的他被安頓在餐車里,一臉倦容,眉頭緊鎖,閉目養神,身前是一摞剛剛翻看過的文件……鐘南山及時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緊急奔赴第一線。
兩天之后,1月20日,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告知公眾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此后,他帶領團隊只爭朝夕,一邊進行臨床救治,一邊開展科研攻關。疫情防控期間,他和團隊先后獲得部級科研立項5項、省級科研16項、市級5項,牽頭開展新冠肺炎應急臨床試驗項目41項,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文章50余篇,牽頭完成新冠肺炎相關疾病指南3項、相關論著2部。
鐘南山不僅為國內的疫情防控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積極貢獻力量。他先后參與32場國際遠程連線,與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3個國家的醫學專家及158個駐華使團代表深入交流探討,分享中國經驗,開展國際合作。
如今,鐘南山仍堅持每周三上午“院士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半天門診。周圍的工作人員介紹,鐘南山在冬天會用手先把聽診器焐熱,再給病人聽診;給病人看病時會扶著患者慢慢躺下,等檢查完之后,再慢慢扶起來。無論病人多大年紀、何種病情,鐘南山都一視同仁。他常說:“從醫幾十年,我最大的幸福,是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
“這么大年紀了,不累嗎?”“治病救人,就不會覺得很累!”鐘南山總是笑答,“父親曾說過,人的一生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留下點什么就不算白活。”這句話,他一直記得,也一直在踐行。
日前,鐘南山入選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將以專業精神和經驗為專家組的工作提供幫助并作出積極貢獻。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鐘南山始終奔跑并幸福著。
“盛名難副!唯代中醫藥受譽,說明黨和政府肯定了中醫藥的貢獻,這是最大的收獲。”面對這個重大榮譽,張伯禮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袒露心聲。
72歲的張伯禮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疫情不重,不會讓我來,這份信任是無價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緊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導組,張伯禮名列其中。他第一時間趕赴武漢,那時的武漢,發熱門診外陰冷潮濕,門診內人滿為患。

3月10日,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正式休艙。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右三)在江夏方艙醫院看望慰問一線醫務人員。(朱興鑫 攝)
當晚,張伯禮就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必須嚴格隔離,他提議將確診、疑似、發熱、留觀4類人群進行集中隔離,分類管理。“但嚴格隔離,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藥也不行。”張伯禮提出“中藥漫灌”治療方法,普遍服用中藥,擬定“宣肺敗毒方”等方藥,讓4類人使用中醫藥。他的建議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經中央指導組批準,張伯禮率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進駐江夏方艙醫院。這是一次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方艙醫院從中藥、針灸、貼敷到太極拳、八段錦,采用一條龍綜合治療。
2月14日,江夏方艙醫院開艙。張伯禮穿著寫有“老張加油”的防護服,熟悉環境,緊盯流程,問診患者,對癥擬方,指導臨床,巡查病區……每天幾個小時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濕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醫藥團隊交出了輕癥病人零轉重、痊愈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三個零”的亮眼成績。中醫治療經驗不脛而走,90%的方艙都使用了中藥,一般轉重率2%—5%,遠低于公認的10%—20%轉重率。中醫藥療效得到了證明。
張伯禮提出“大疫出良藥”。在中央指導組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因證據充分、療效確切,“三藥三方”被編入國家版診療方案。
由于過度勞累,張伯禮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張伯禮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把重癥患者一個不落拉回生的安全線。張伯禮挺身而出,為多年飽受爭議的中藥注射劑正名:“對重癥患者早期足量使用中藥注射劑可力挽狂瀾。”血必凈、參麥/生脈、參附、痰熱清、熱毒寧等中藥注射劑在重癥患者救治中大顯身手。
4月16日,張伯禮離開了他苦戰82天的武漢。臨別之際,張伯禮說:“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犧牲和貢獻。”
鑒于新冠肺炎的特點,早在江夏方艙醫院還沒有休艙時,張伯禮已經在思考出院患者的康復問題,面對部分患者出現的咳嗽、胸悶、乏力、失眠等癥狀,以及肺纖維化及免疫功能損傷等問題,他孜孜不倦向中醫藥尋找答案。張伯禮聯合武漢一線專家,組織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第一版)》,有效指導了恢復期患者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
疫情無國界,大醫有愛心。疫情防控期間,張伯禮參加了幾十場海外連線。“分享中國經驗,我們從不保守。”他希望中醫藥能幫助更多國家和地區戰勝疫情,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
收治患者最早、重癥比例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廣受關注。而院長張定宇,無疑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位。身患漸凍癥的他,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一線,帶領醫院干部職工累計救治28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不少為重癥、危重癥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了重大貢獻。
56歲的“人民英雄”張定宇,就像鋼鐵戰士一般,沖鋒陷陣、爭分奪秒,只為挽救更多的生命。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張定宇通知科室負責人和醫務人員全員到崗,準備開設新的病區專門收治病人。同時,緊急采購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等設備。此后一段時間,金銀潭醫院每天都收治大量患者,幾乎每隔一天就會開出一個新病區。春節前夕,有600張病床的金銀潭醫院21個病區全部改造、消毒、布置完畢,投入使用。
就在金銀潭醫院全力以赴投入戰“疫”之時,張定宇的妻子在武漢市第四醫院門診部負責接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癥……張定宇卻始終不下火線,經常凌晨2點才躺下,4點就被手機鈴聲叫醒。
大年三十晚上,兩通電話讓張定宇熱淚盈眶:解放軍醫療隊和上海醫療隊數百人將星夜馳援武漢,直奔金銀潭醫院。隨著越來越多的援鄂醫療隊到來,金銀潭醫院的醫務人員終于能稍稍喘口氣,而張定宇卻停不下來。“從病房改造、院感防護措施到患者的具體用藥和治療,他都親力親為。”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復診辦公室護士長李彩紅說。
張定宇平時說話辦事風風火火,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嗓門越來越大,腳步卻越來越遲緩。一天,在病區主任見面會結束后,張定宇道出了實情:“我得了漸凍癥,剩下的時間可能不多了。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保衛武漢!拜托大家了!”他雙手抱拳,深鞠一躬。
淚水模糊了大家的雙眼。在院長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的帶動下,金銀潭醫院廣大醫務人員更加勇敢地投入醫療救治中。除了常規療法,他們還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指導下,根據病情給予患者多種療法并輔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療,大大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張院長來的這幾年,是我們醫院發展最快的時期。”在金銀潭醫院重癥學科帶頭人、ICU主任吳文娟看來,醫院在戰“疫”中取得的不俗成績,跟張定宇這些年在醫院科研和醫師隊伍建設上的努力密不可分。

1月27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綜合病區樓,張定宇院長在聯系協調工作。(柯皓 攝)
在張定宇的帶領下,2017年,金銀潭醫院成功通過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并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工作;2018年又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一起組建了耐多藥病房,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組建了博士后流動站,開展臨床和科研合作……醫院的橫向科研經費從2017年的400萬元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近億元。這些工作的開展,為醫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擔任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的張定宇,仍堅持每天花1/3的時間到金銀潭醫院工作。他說:“我還想做更多的事情,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
說起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主席頒發“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勛章的感受,陳薇表示:“穿上了這身軍裝,這一切就都是我該做的。這個榮譽歸于馳援武漢的軍隊醫務工作者、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我還代表了千千萬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女性同胞。”
2020年9月8日下午兩點,中國工程院舉辦“學習鐘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上午剛剛在人民大會堂從習近平主席手中接過“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勛章的陳薇進行了現場發言。
陳薇在發言中表示,黨中央給了“人民英雄”這個稱號,自己感到沉甸甸的,但自己也深知,這個榮譽是不屬于個人的。“在授勛前,習主席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為軍隊爭了光,我覺得我是做了一名軍人分內的事,我也覺得我做了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本分。”
“我特別喜歡習近平主席的一句話: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陳薇表示,守護人民健康安全是自己的責任。安全有效的疫苗,應對疫情的防護手段,也是國之重器。她和團隊將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正在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床、推向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說起在武漢抗疫的100多天,陳薇和她的團隊圍繞新冠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制等,建立了聯防、聯控、聯研、聯治的工作機制。
戰勝疫情離不開疫苗。在武漢戰“疫”的4個月時間里,陳薇率領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在武漢,陳薇團隊與后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展開疫苗研制應急科研攻關。2020年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在武漢啟動一期臨床試驗,這也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該疫苗在武漢開展了隨機雙盲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當時全球唯一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5月22日和7月20日,陳薇團隊在《柳葉刀》分別發表I、II期臨床試驗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在抗疫一線。
陳薇告訴記者,疫苗在人體注射之前必須要做大量的研究,要驗證臨床安全風險,并將安全風險最低化。為此,團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用最小劑量,最小數量志愿者著手試驗,觀察疫苗的安全性。8月11日,疫苗獲得國家專利,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目前,該疫苗已經獲得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批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為了盡快破解病毒密碼,陳薇帶領的科研與后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以軍人的使命刻苦攻關,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團隊不斷取得突破。“當然,我們團隊也不是第一次執行這樣的任務。我們團隊就是在這么幾十年如一日的‘養兵千日,千日用兵的狀態下鍛煉,雖然我們壓力很大,但我們心里有一個崇高的目標,堅定的信念,我們也很淡定、很冷靜地按照科學規律在走。”陳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