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當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中秋佳節,夜幕下的月亮就顯得比平時更加圓潤明亮,人們都喜歡在這一天舉家團聚,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祈祝家人生活美滿、安康幸福。“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象征著團圓美滿,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百姓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他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馀》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敝钡浇裉欤覈员A糁@一傳統習俗,每到中秋時節,人們會提著月餅探親訪友。
中秋佳節吃月餅,還流傳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相傳,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中秋佳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品種逐漸增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清代以來,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吟誦月餅的詩詞佳句更是不勝枚舉。袁景瀾《詠月餅》詩:“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皓月瑤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沾巾銀絲透,舉頭相思愁。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绷攘葦嫡Z不僅形象地描寫出制作月餅的情形,還反映出當時便有中秋節互贈月餅的風俗。沈兆褆的《吉林紀事》詩:“中秋鮮果列晶盤,餅樣圓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門不出,要同明月作團圞(luán)?!北憩F的是當時吉林地區中秋吃月餅、贈月餅的情景。
時至今日,月餅品種更加繁多,制作更加精細,風味因地各異,深受我國南北各地人們的喜愛。但月餅含有較多油脂與蔗糖,請大家切忌吃多,尤其是老人、兒童或腸胃功能較弱者更要適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