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都市圈內的產業布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與周邊地區的產業承接,而是伴隨著產城融合發展下的產業再集聚和產業生態的建設。現代化的產業小鎮和產業新城建設尤其關鍵,并將成為都市圈培育和發展中的亮點。
關鍵詞:中心城市;區域協同;產業聚集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20)08-0013-15 收稿日期:2020-04-23
截止到目前,無論是從數據統計分析來看,還是從國家戰略布局來看,無論是從地方城市化實踐來看,還是從商業投資價值預期和實際收益來看,中國已經進入了都市圈時代——都市圈不僅已經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最重要的視角和窗口之一,而且是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最重要的空間和平臺依托;對都市圈的關注和討論,就像對城市和建筑的關注和討論一樣,開始成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議題之一,都市圈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張名片。
都市圈建設和發展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認為是未來5-10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結構性潛能所在,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回到常識,敬畏規律,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依然是最重要邏輯。
比如,中心城市的崛起是都市圈的基礎之一,但在都市圈的構建中,又需要有對超越中心城市優先的區域公平和協同發展理念的堅持;都市圈最終要實現的是完整的市鎮體系構建,除了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中小城市、產業小鎮、產業新城以及傳統村落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在都市圈內部,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關鍵之一,而國際化和市場化則是都市圈發展過程的基本價值觀,政府雖然可能是都市圈發展規劃的主導者,但在都市圈的發展中,一定離不開市場化機構和平臺的全球化的資源配置。
1 中心城市的崛起是都市圈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一個或幾個高能級的中心城市的存在,對一個都市圈的提出和培育都是必要條件,很多都市圈之所以被提出和推進,直接的目標訴求之一就是希望通過中心城市的產業溢出、服務溢出、資本溢出甚至人口溢出,實現對中心城市治理困境的纖解,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在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從這一概念表述中可以明確看出中心城市之于都市圈的必要性。不過,對于什么樣的城市才能成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或者說一個城市發展到什么階段和水平才具備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能級,并沒有標準的答案——在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政策文本中也只是用了“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這樣的措辭進行描述,按照中國的城市歸類,超大特大城市雖然有人口上的界定,但人口規模顯然還不足以充分表明都市圈中心城市應該具有的特征。
具備帶動周邊地區進行都市圈化發展的中心城市,至少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比如: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體量,從國內城市發展情況來看,8000億元甚至萬億元GDP已經是一個基礎門檻,在形成如此規模的經濟體量之前,無論是從城市決策者的決策意愿來看,還是從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態來看,都還很難談得上有外溢的動力,而是依然處于快速集聚的階段,哪怕是主動推進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集聚效應也多于疏散效應。所以,目前很多GDP規模在8000億元甚至5000億元以下的城市大談都市圈的建設,基本上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另外,需要具有較明顯的外向型特征——要么城市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以及面向全球和全國進行發展要素和資源的配置能力,要么在某一產業或某一領域具有全國和全球影響力以及資源和要素的配置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中心城市的平臺,帶動周邊地區與全國和全球市場的對接,并通過全國和全球化的資源配置實現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2 超越中心城市優先的區域協同發展理念
在推進都市圈的培育和發展中,需要避免都市圈成為一個中心城市虹吸周邊資源的都市圈,區域公平和協同發展的理念也就變得尤其重要。雖然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級、提升中心城市的全球開放度和提高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是重要的內容構成,但更迫切也更需要政府通過戰略布局、政策設計甚至財稅補貼等方式推進的可能是在區域內實現包括公共服務供給、產業集聚資源配套、基礎設施布局優化、生態環境治理改善等在內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和項目平臺落地,這背后體現的是真正的區域公平和協同發展理念,考驗的是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區域發展戰略、改革、政策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和執行力。
在國家發改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具體內容之一就是:“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條件地區編制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鎮)延伸”“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推動中心城市、周邊城市(鎮)、新城新區等軌道交通有效銜接,加快實現便捷換乘,更好適應通勤需求”。
這部分不但牽涉到一些具體的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定的調整,還將牽涉到國家和地方政府基于都市圈的培育和發展進行一系列政策設計和投入策略上的改革和創新,其中就包括: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重大基礎設施按照城市規模作為管理標準的機制應該有所調整,以都市圈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為平臺與尺度進行優化應該成為決策方向和邏輯之一。
3 完整的市鎮體系與多元化的空間和產業節點
都市圈的建設不是要消滅鄉村、小城鎮,而是需要更具品質和現代生活承載能力的鄉村和小城鎮;都市圈內的產業布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與周邊地區的產業承接,而是伴隨著產城融合發展下的產業再集聚和產業生態的建設,而且這種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建設,是與全球產業變革密切互動的,于是,現代化的產業小鎮和產業新城建設尤其關鍵,并將成為都市圈培育和發展中的亮點;隨著都市圈的培育和發展,作為縣域經濟中心平臺的縣城的轉型發展將成為重要的命題之一,小而美的縣城也將成為都市圈城市空間格局中的重要一環,甚至是重要的支撐點。
就目前來看,在中心城市致力于作為都市圈建設的最重要支點而發揮作用的同時,一些產業新城正在成為都市圈發展中的新的產業和城市節點,成熟的案例越來越多;與產業新城類似,一些產業小鎮也在江浙地區和珠三角地區誕生,不但推動了當地傳統產業的升級、產業鏈轉型和產業生態構建,在都市圈的區域發展框架下,也將開始扮演更綜合的角色;鄉村也是一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鄉村被保護、被喚醒、被激活,并可能對都市圈內的全域旅游發展、休閑度假產業的發展和健康養老的功能配套形成實質性支撐,見圖1。
都市圈不僅完成了國家在新型城鎮化中的最后一塊戰略拼圖,而且在這一框架下和平臺上,還將直接助力國家在新基建、鄉村振興、特色小鎮、中心城市、產業新城等領域的戰略投資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
讓目標歸目標,讓現實歸現實。都市圈的發展不是一場以中心城市為圓心進行畫圈的運動,也不是一個單純的產業轉移和承接的故事,更不是中心城市虹吸周邊的新的政策通道和空間框架;在都市圈的培育和發展中,政府職能的發揮尤其關鍵,但也一定不是一場政府和政策的獨舞,而是要更多的秉承改革創新的邏輯,以更加清晰化的產業制度改革、更加徹底的權利賦予、更加開放的平臺建設、更加國際化的資源配置、更加完善的營商環境、更加清晰的產業路徑等,推動都市圈內部的公平、均衡、協同發展,推動都市圈與外部市場和資源的連接與互動。
行穩才能致遠,善始才能善終。我國的都市圈時代才剛剛開始,需要大家且行且珍惜。
作者簡介: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