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微博是信息傳播技術不斷發展后的新興產物,它是一個帶有自媒體性質的公共話語空間,因為其具有開放性、交互性、低門檻等特點,受到用戶群體極大的青睞。微博的流行不僅給社會的輿論環境帶來很大的變化,也給主流媒體思考新的輿論引導策略提供了思路。本文將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旗下的官方微博對“無錫高架坍塌”事故的報道為例,探討主流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主流媒體;“無錫高架坍塌”;微博;輿論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9-0031-03
一、 微博概述
微博,是以關注機制為內在邏輯,允許用戶進行信息發布、傳播和交流的社交網絡平臺。因其具有準入門檻低、社交開放性強、互動性強、使用群眾草根性等特點,吸引了一大批用戶。從傳播媒介方面來說,微博正在成為重要的輿論陣地,人們可以通過微博第一時間進行現場信息的傳播。如今,微博發揮的作用已不僅僅是單純地作為信息源和信息交流平臺,它更能推動社會輿論的產生,推動著社會建設的進程。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和媒介融合的全新語境不斷推進下,主流媒體如何通過微博有效地進行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 微博中輿論環境的特點
(一)輿論主體龐大
微博用戶群體擁有兩個特點,一是擁有極大的活躍度,微博用戶一直保持在線狀態,十分踴躍地參與社會事件的討論;二是擁有極大的關聯性,一般意義上,基于相同需求的微博用戶通過關注機制建立起聯系,在社會輿情出現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話題圈”,對事件發表意見。新浪微博龐大的用戶群體為輿論滋生提供了土壤。
(二)呈現形式多樣
融媒體時代,微博突破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單一化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將事實、情感訴諸文字,更可以用圖片、視頻加以佐證,將同一條信息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體現出來,帶給受眾更加直觀的體驗。
同時,微博是基于網絡進行信息發布的,這就意味著空間的限制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隨著調查的深入,最新的信息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進行疊加,呈現出細致深入的新聞信息。
(三)議題轉換速度加快
微博構建起一個更加寬容開放的輿論交流平臺,但同時謠言、謊言也有了滋長的空間。公眾的視線會因為不理智而偏離主題,事件的客觀性在口誅筆伐中流失。除此之外,社會熱點事件頻出,人們的注意力通過議程設置不斷被轉移。事件爆發后,大眾一擁而上,社會輿情隨即達到高潮。但當新的熱點事件出現后,公眾注意力轉移,原本的話題便會不了了之,只有極少人持續關注事件的后續發展。
三、 主流媒體微博對輿論的引導策略
2019年10月10日晚,江蘇無錫312國道跨橋路段橋面垮塌,共造成3人遇難。根據初步調查,事故原因是貨車嚴重超載導致橋梁發生側翻。《新京報》輿情監測系統顯示,11日10時,微博上關于事件的討論超過60萬條,各大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都在核實事件情況后發布官方微博。全網輿情在10月10日20:00左右達到頂峰,并在11日早上,再次呈現上漲的趨勢。微博上#無錫高架坍塌##無錫警方通高架橋面側翻##無錫高架側翻致3死2傷#等話題迅速登上熱搜,足可見公眾的關心程度。
筆者選取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微博,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揚子晚報》《新華日報》旗下的微博進行調查研究,以“無錫”和“高架”作為關鍵詞進行信息檢索并進行統計。筆者在微博選取上考慮了多樣性,以探究不同類型主流媒體對于社會輿情事件的反應。
(一)及時發布,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事件發生以后,江蘇本地媒體微博@揚子晚報反應最為迅速,最先發出報道,并且附上在場的公眾用手機錄制的視頻。@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發揮主流媒體的擔當,緊隨其后,并且在短時間內持續更新。相比之下,無錫當地微博政務號,如@無錫發布、@無錫交警在事故發生20小時內均未發布與此事相關的官方消息,引發了公眾的不滿與憤怒。
總體看來,@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對于此事發布的微博數量最多,且大多采用文字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人民日報結合自身優勢,與不同的社會機構進行連線,如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獲取最新資料,進行消息的持續發布和匯總。除了視頻以外,@人民日報通過直播與公眾連線,給公眾提供最直接的第一現場資料,充分利用融媒體實現了呈現方式的多樣化。@新華視點更多是以文字、圖片相組合的方式對事件進行詳細報道,并且發布了微評、快訊等內容。
(二)先發制人,主動設置議程
有關事故的信息報道,主流媒體在查證清楚后第一時間在微博上進行發布,進行多維報道,占領輿論高地。通過表2可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都在事件發生的當天,迅速發布微博,數量達到7、8條之多,突出問題的嚴重性和慘痛性。
“無錫高架坍塌”事件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熱議,問責事故原因的聲音此起彼伏,網絡上也出現了對事故原因的揣測和謠言,如“4車總重400余噸”嚴重超載導致橋面坍塌以及“公安局長戴百萬名表進行救援”等謠言,會將輿論引至錯誤的方向。@揚子晚報、@新華日報等微博及時澄清了謠言,并通報處理結果,化解了一場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三)后續跟進,給公眾答復
一場社會輿情事件引發的熱度是有限的,根據表2可以看出,10月12日,此次事件熱度消減,大多數媒體在10月12日之后便停止了對“無錫高架坍塌”事件的報道。但江蘇本地媒體@揚子晚報、@新華日報仍舊對此事保持較高的關注,做好對事件的后續報道,針對謠言進行回復,通報大橋的處理情況和交通情況。
10月24日,@人民日報發布微博“交通運輸部:嚴重超載導致無錫橋梁發生側翻”,詳細匯報了關于橋梁方面的問題,確認此次悲劇是嚴重超載導致。在這次事件中,@人民日報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專業素養,克服了微博上議程轉換頻繁的局限,對事件進行持續的報道,給公眾一個負責的答復,起到了主流媒體排頭兵的作用。
四、 主流媒體微博在此次事件輿論引導中的缺陷及思考
(一)缺乏深度報道,多維度報道和持續關注不足
截至10月12日0:00,@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視點、@揚子晚報、@新華日報5家主流媒體發布的微博總量分別為12條、13條、8條、11條、19條,分別占對應時段微博總數的13%、15.3%、10.4%、9.6%、17.6%,在所發的微博總數中,僅占一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公眾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媒體的關注度也不夠。
微博上的信息具有裂變性,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關注、轉發,但是這也導致了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微博上消息的發布大多數是針對事件本身進行的客觀報道,也大多廣而不深。以同一時間段的《新京報》微信公眾號為例,《新京報》發表了《無錫高架側翻時女子騎車猛沖躲過一劫:不敢再走事發地》《回訪大貨車超載之路:碼頭不干涉超載,大貨車如何不超載也賺錢?》等文章,從社會人情、經濟、政治等方面對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引發大眾的思考。
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突破微博傳播的碎片化、表層化、同質化的局限,充分融合媒介技術,引導公眾在信息整合和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更好地推動社會進程。
(二)主流媒體與受眾缺少及時互動,輿論效果出現分化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曾提出“兩個輿論場”的概念,一個是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另一個是人民群眾的民間輿論場。主流媒體、政府、公眾都代表著社會不同群體的立場和利益,很多時候都缺乏及時互動,產生了輿論引導上的障礙。
在輿情事件中,絕大部分矛盾的激化和謠言的產生都源于公眾知情權得不到滿足,媒體和公眾永遠都在自說自話。以@人民日報為例,很多網友對其微博進行了評論,但是@人民日報均未回復。
在輿論引導過程中,主流媒體和政府應該第一時間公布事件詳情,及時與公眾溝通,安撫公眾情緒。主流媒體在政府和人民之間應該起到上通下達的作用,利用微博這個網絡社交平臺尋找到最適合的對話方式。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5個主流媒體微博在“無錫高架坍塌”事件上的報道表現,探究了主流媒體在微博這個平臺進行輿論引導的策略和其中的不足。在媒介融合的新語境下,傳統主流媒體都在積極尋求新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但這種融合還未全面、完善,只是利用微博的傳播優勢進行信息的發布和更新,這種融合只是淺層次的。如何在微博平臺仍舊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事件進行深度報道和數據分析,達到媒介融合最和諧的狀態,是每一個主流媒體都要思考的。
參考文獻:
[1]?黃文娟.媒介融合下我國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策略——以對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5(11):141-143.
[2]?李珂.媒體微博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應對——以人民日報對“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4):347.
[3]?張靖天.無錫高架橋側翻:官方回應輿情能打幾分?[EB/OL].新京報網,2019-10-11.
[4]?人民網-輿情頻道.無錫高架橋面側翻事故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EB/OL].人民網,2019-11-20.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