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耀
摘?要:新媒體時代媒介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代所謂的新媒體不外乎是短視頻這種形式,而從2017年開始出現的短視頻熱潮中,社會的認知形態以及民眾對信息獲取的態度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更強的感官刺激和更多的心理需求成為當下受眾的主流需求,筆者希望通過對尼爾·波茲曼理論的回顧,結合當下大熱的短視頻形式,研究出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短視頻;社會文化;尼爾·波茲曼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9-0074-04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5G時代的飛速到來,普通民眾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媒體的興衰往往受到技術迭代的影響,“信息快餐”的碎片化閱讀成為了當下信息傳播的主流,人們將信息獲取分布在一天之中的各個時間段中,而依托于移動客戶端的發展,有94.2%的民眾會選擇在移動設備上進行信息的獲取。由此短視頻便從中發展出來,但是對于每一種新興的媒介形式,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發展導向對其發展以及內容創作進行規范。短視頻新聞是一個處在發展最前沿的新興事物,需要予以技術以及創作核心思想上的指導。由于移動閱讀時代的普及,短視頻新聞對于普通民眾價值觀念的引導作用便凸顯出來。當下的社會也正是借由短視頻這一傳播媒介構建了一個相對來說影響力巨大的生態圈層,可以說短視頻也是當下媒介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一個以AI算法為核心的媒介形式,短視頻的發展也是受到了技術發展的制衡,同時短視頻因其獨有的傳播特點形成了內容為王、渠道先行、爆款復制的傳播形式,由此也對當下的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影響,這樣廣泛的影響再結合當下鼓吹的“狂歡享樂”的主題,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了現今短視頻行業火爆的現象。根據 QuestMobile 的數據,2017 年國內移動視頻行業月度用戶總規模已經向 10 億看齊,而其中短視頻用戶的同比增長高達 58%。由此我們也可以將這場互聯網行業的“狂歡式”爆發,看作是短視頻發展的元年。
二、短視頻造成的“童年消逝”
在《童年的消逝》這本書中,尼爾·波茲曼認為童年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而這里提到的童年并不是我們普遍意義上的童年,而是指在印刷技術推廣之后,文字的書寫成為社會文化具象化的主要手段之后,一個人如何變成一個能夠進入成人世界的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學習書寫的能力,從而通過這樣的能力來窺探社會的文化。而對兒童來說,他們與成人世界之間的隔膜主要就是學校所授予他們的讀寫能力,由此來分隔開成人和兒童之間的區別。而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由于電視、電影的門檻降低,以及網絡移動終端的大范圍普及,信息的獲取已然不僅僅依靠于文字的傳播。視頻的出現,直接解決了信息傳播在受眾理解方面的難題,視頻形式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眾的視覺與聽覺,這一變化不單單是將成人世界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而且視頻形式中成人世界的信息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傳遞給了兒童世界。這種情況在波茲曼看來,兒童成長所需要用來學習的時間會大大縮短,甚至消失,由此即所謂童年最終消失。
這種觀點應用于當下的傳播環境中,可以發現當下的信息傳播形式是短視頻,而短視頻特點在于符合“信息快餐時代”的要求——簡單、快捷。這種形式的信息有時已經不只是將成人世界的信息傳遞給兒童,它甚至還做到了將成人世界的陰暗面拿出來剖析給“兒童”看,這種現象就直接導致了現在人常說的“早熟”現象。短視頻的互動所形成的社交屬性,其參與門檻低下,參與者文化理解的能力參差不齊,由此使得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交融在了一起。就如當下,在短視頻領域火爆的“球鞋文化”,這種帶有成人世界主觀色彩的價值導向使兒童世界形成了與錢掛鉤的“錢本位”思想——“貴的就是好的”。
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童年”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需求來調整時間,但是其本質目的是不能改變的,要讓“兒童”有足夠的能力來理解社會文化,進而進入成人世界。
三、技術發展與短視頻傳播
提到傳播中的技術時,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會想到尼爾·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在當今時代,技術發展總是走在最前沿的,而伴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中的傳播形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與之相對的是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也會對技術的發展和延伸方向做出一定的制約。
(一)算法推廣
短視頻傳播推廣的核心是“算法”。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的推送就是以其母公司字節跳動在今日頭條這款APP中所使用的AI算法作為核心,通過受眾的觀看習慣,如每個視頻停留時間的長短、打開抖音短視頻APP的時間段等因素對受眾的興趣取向進行預測和歸納,然后根據當天的熱點事件,或者新聞進行推送。在尼爾·波茲曼的《技術壟斷》一書中,講到了一個關于塔姆斯法老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塔姆斯法老和發明文字的智者的一個討論。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待這個故事,歷史上的每一次媒介革命,從文字到印刷術,到電影、電視,再到當下的互聯網移動端媒介,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變革帶來的是受眾對于事物接受能力的急劇變化。但從媒介環境學的角度來看,尼爾·波茲曼的《技術壟斷》是將“技術決定論”和媒介環境學的生態融合在了一起,但在書中他提出的觀點都在呼吁人們警惕技術對一切意義和價值的壟斷。這一觀點對比當下的社會環境,我們生活的社會是被媒介包圍的社會,我們所獲知的信息都是由媒介所傳達的,而上文中提到的媒介的進步與發展依賴于技術的發展,所以說,我們是沉浸在科技所營造的媒介擬態環境中。
例如,2019年4月抖音APP上被持續關注的超級話題“奔馳漏油事件”,這一事件的爆發是在一旁圍觀的群眾因獵奇心理而上傳的一段“坐在奔馳車上哭鬧”的視頻后,而正是在這個“信息快餐”的時代,這一具有鮮明主體的新聞視頻迅速引起廣大民眾的探知欲望,正是由民眾的探知欲所引發的流量關注度,這個視頻的熱度被視頻推廣的算法截取,被廣泛地傳播開來。而在這個時間段內,每個用戶在刷視頻時都會發現相關的推送,甚至在算法的捕捉下大量類似事件的推送也會呈現在用戶的終端上。
(二)“大事件”的算法傳播
在2019年的“十一”期間,用戶可以在短視頻終端上發現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的視頻占到了總量的30%左右,尤其是在假期的前三天這類視頻在算法的推送下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比例。這樣的短視頻案例的推送,人們在觀看這些大量視頻的時候還會有多少屬于自己或者是對事件本身的思考。誠然,短視頻的算法推送是由于受眾的需求所導致的,但受眾又從中獲取到了怎樣的思考,聯系到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這些媒介在通過算法技術向我們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推動我們形成相關的議題。
回歸到尼爾·波茲曼的理論,在他所提到的技術對于人的文化的影響,二者并沒有做到相互之間的壟斷,因為所謂的文化可以說是經濟基礎、政治影響力、社會意識形態、個人身份的社會認同等元素的綜合,技術可以在某一個元素方面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變革,但是還遠遠做不到徹底顛覆文化的地位以及他的總體形態。就像是短視頻的算法,它雖然可以影響議題的形成或者結束議題的討論,但是在算法的底層邏輯中還是依賴于受眾的需求。所以說,波茲曼在關于技術作用的方面有其高瞻遠矚的地方,同時也有過度的憂慮,或者可以說是片面的、尖銳的對抗思考,所以關于“技術”的“壟斷”還需要參考當下的社會情況。
四、奇觀娛樂的短視頻
上文提到尼爾·波茲曼的《技術壟斷》一書中還有著這樣一種觀點——“信息過剩”,這個觀點同樣也是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著重談到的問題。在談到“信息過剩”這一表象時,波茲曼在書中是這么說的:“(抵御信息過剩的)防線崩潰之后,人們就無法尋覓經驗中的意義,就會失去記憶力,也就難以想象合理的未來。”的確,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奇觀的景象層出不窮,信息的碎片化、受眾的健忘已經成為當前受眾普遍的現代性表現,甚至很多受眾都沒察覺到自己的健忘速度,或者說是忘記自己“忘記”這件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波茲曼所謂的“垃圾場”,已經形成了一片新的生態領域。在這個全新的媒介環境中過剩的信息里產生了巨大的產業,包括大數據、流量生意、注意力經濟、區塊鏈等。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下,短視頻產業的興起以及短視頻的快速推廣仿佛有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大眾媒介應當是社會變化的晴雨表以及瞭望哨。但隨著“互聯網+”以及智能AI的不斷發展,作為融媒體時代的自媒體從業者的門檻和專業要求在不斷下降,民眾對短視頻創作產生了高漲的熱情。在這種持續高漲的熱情之中,短視頻的創作呈現出大量的可以抓住眼球的視覺符號。同時,作為視聽結合的傳播手段,短視頻也造了就很多流行的聽覺文化,正是這些刺激感官的符號的出現使得短視頻傳播呈現出碎片化、垂直化、細分化的特點,這些短視頻從人文文化到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統統都成了視聽符號的結合產物。這些短視頻的日常化和視覺化,也代表了受眾對于這種淺顯易懂的拼接式喜好的偏向。
(一)受眾的奇觀化需求
大眾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奇觀化現象的生成變得越來越容易,短視頻開始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影響,人們對視覺符號的汲取開始越來越多,視覺上的刺激也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人們在觀看短視頻時獲得了觀看瞬間即時的快感和心理需求上的滿足,又或者是社會身份上的認同感。首先,在UGC時代,短視頻強調碎片化的即時分享方式,不同的創作者可以選擇在不同短視頻平臺上(如抖音、澎湃新聞、快手短視頻等),進行關注搜索、發布、分享短視頻作品的相關活動;其次,短視頻市場競爭激烈,整體的市場份額由智能手機終端的使用量來決定,在市場份額一定的情況下,“網紅”總是在不斷的出現并瓜分市場,面對短視頻受眾有限的精力和無限的需求,短視頻的創作者都需要生產出有視覺沖擊力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能帶給人們視聽刺激的、減少在觀看過程中思考的短視頻作品,這些短視頻作品又和當下的消費社會相貼合;最后,民眾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的存在,短視頻與民眾衣食住行的結合,使得受眾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認知和思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短視頻內容的影響,這一點也是由于短視頻垂直化形成的興趣圈層造成的。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短視頻這樣的“信息快餐”是很多人消磨時間的不二之選,因為興趣相投,短視頻總是能給觀眾推送其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受眾不自覺地就會沉浸在短視頻所營造的“美好環境”中,例如在一定的碎片化時間中,喜歡改裝車的人在消費短視頻的時候,APP會大量推送相關內容,做到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眼球,由此而誤事的情況也就屢見不鮮了。而由于受眾的獵奇心理和奇觀消費的需求,短視頻已經成為人際交流、溝通和談資生產的必要手段。
(二)視頻內容的同質化
短視頻在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舞蹈類、音樂類、個人生活記錄類、搞笑故事類等幾種類型。但是由于當下的受眾需求不斷提高,短視頻的時長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從最開始的15秒視頻發展到現在,最長可以達到五分鐘的Vlog。在短視頻的創作中,視頻主人公的顏值和長相分值的高低決定了受眾是否要觀看這個視頻,也成為了這個視頻能否獲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當前受眾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短視頻主人公的外貌形象上。美國學者桑塔格指出,“擁有亮麗光鮮外表的選手往往更容易得到觀眾的審美,移情女性角色尤其如此。”短視頻追求片面的刺激,進而忽視了視頻的藝術性,從而造成了從業者對于視覺刺激的追求,以及大量的搞笑故事類視頻爆火。相同形式的視頻大量泛濫,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審美疲勞,就是這種疲勞的出現,又使個人生活記錄和科普類的視頻開始大行其道,這種現象也是受眾不斷追求對娛樂精神的滿足所造成的。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娛樂過度會造成大眾的低智化和社會公德的喪失”,受到當前社會中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一些短視頻制作者片面追求對受眾視聽感受的刺激,迎合受眾心理,為了吸引受眾而刻意去扮丑、耍寶。使得受眾接收到大量“符合”自己口味的短視頻,并不斷沉浸其中,并且在觀看過程中不去思考自己究竟看了什么內容。
大量短視頻的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去思考如何創新,而是借助短視頻APP的便利條件和優秀的視頻處理功能,進行非常簡單的場景變化,從而制作出與大片風格相近的短視頻。這種同質化的生產形式受到了大量短視頻制作者的追捧,同時,受眾較高的接受程度也是這一現象出現的助推因素,視聽符號刺激著觀眾的視覺與聽覺。滿足了受眾視聽刺激的需求,也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理想生活的期待。比如在抖音平臺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爆火”的歌曲和視頻,這些視頻在制作和傳播的過程中,大量的創作者會選擇同類型中最先“火”起來的視頻,然后仿照其拍攝形式,多次變更場景,并適當變更服裝。目前眾多短視頻平臺中的爆火現象,基本都是這樣形成的。
大量同質化且浮夸的短視頻,很容易使受眾沉浸在短視頻所營造的美好生活中,從而混淆現實的邊界。在消費主義不斷鼓吹的當下,短視頻的特點是碎片化、垂直化和泛娛樂化。消費主義時代,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實際生理的需求,而是不斷追求被刻意營造出來的、被刺激出來的“虛假”欲望的滿足。短視頻制造出一系列的奇觀化形象,刺激了用戶“虛假”欲望的產生,當下即時的感官愉悅掩蓋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這種追求感官愉悅的“虛假”需求,正是尼爾·波茲曼所提出的“過度娛樂”的一種表現形式。
五、結?語
“信息快餐”時代的來臨,大量碎片化的短視頻出現在受眾的周圍,受眾對能夠刺激他們感官的信息的需求已然不可抵擋,短視頻這種依托于大數據技術“算法”的精準劃分,對用戶進行“精準”投遞,在內容上追求片面刺激的信息形式,受到了大量的追捧。短視頻更多地通過對感官的沖擊與對虛擬世界的營造,給受眾呈現出“美好”的信息世界。較短的時長可以更好地融入受眾的碎片化時間,垂直化的細分使得受眾得到心理需求的滿足。但是在尼爾·波茲曼理論的提醒中,我們不得不正視這種現象所帶來的后果,新媒體技術發展形成了全新的媒介環境,在這種媒介擬態的環境中作為受眾要保持思考與辨別能力,更好地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參考文獻:
[1]?丁漢青.2018年新媒體行業發展態勢分析與盤點[J].出版廣角,2019(3):14-19.
[2]?張天莉,羅佳.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2018-2019[J].傳媒,2019(5):9-14.
[3]?林功成,張志安,鄭亦楠.媒體抖音號的現狀、特征和發展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9(3):46-54.
[4]?劉潔瓊.融媒體時代我國短視頻新聞發展現狀及前景[J].科技傳播,2018,10(14):128-129+161.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