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武昌區委組織部課題組
2019年以來,武昌區委、區政府將“民呼我應”改革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以黨建引領為主軸,以街道改革為重點,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信息化為手段,圍繞建立工作體系、工作機制、信息化工作平臺等3個核心任務,對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完善,進一步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為武漢市改革提供了實踐支撐,為打贏三大攻堅戰、實現武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武昌區推進“民呼我應”改革試點工作的具體做法
(一)針對基層治理效能不高、基層社會活力不夠等問題,強化黨建引領體系。
一是建立區級黨建聯席會制度。在區委牽頭組織下,按照黨建基礎好、經濟效益好、行業代表性強的標準,聯合40家不同類型的轄區大單位成立武昌區黨建聯席會,在區級層面明確了區域化黨建工作的載體和平臺,為轄區單位與區委攜手共進、共建共享提供組織保證。制定《武昌區區域化黨建工作規范(試行)》《武昌區黨建聯席會章程(試行)》,推動武昌區域化黨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運行軌道。以邀請各成員單位常態化列席區委全會的方式,推動轄區大單位、大企業深度參與武昌區域發展重大事項,共同促進黨的決策在基層有力落實。
二是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運行機制。制定《武昌區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工作運行辦法(試行)》,實現區級黨建聯席會—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三級區域化組織統籌。在街道,著眼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建立駐區單位責任約束、考核評價制度,形成共駐共建、共商共議的穩固機制。在社區,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1+6”治理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制定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以項目化運作方式,打破區域資源力量體制、條塊、地域局限,推動區域內各類黨組織參與共建共治共享,使居民群眾成為區域化黨建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激發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熱情。織密組織體系,推進網格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激活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基礎單元。深入實施“我是黨員”活動,在全區黨員中選樹52名黨員先鋒,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引導全區黨員干部向黨員先鋒學習,立足本職崗位、更好地服務群眾。選派135名黨員民警兼任社區“大黨委”副書記,以“雙進雙服務”活動為載體,以507個基層黨支部和1.3萬名在職黨員壯大服務力量,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印發《關于強化管理服務有效發揮離退休流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意見(試行)》,探索打造“銀發先鋒”流動老黨員服務品牌,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吸引更多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
(二)針對街道職責不清晰、權責不對等、協調部門難等問題,改革街道工作體系。
一是明責,讓街道呼應有據。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明確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全面梳理街道168項職責清單,明確負責事項61項,其他為組織和協助事項。
二是賦權,讓街道呼應有威。賦予街道6項權力,一權一文制定實施辦法。統籌調度權,街道一鍵呼叫,部門限時響應,街道變以前的協調者為調度者,實現既看得見又管得了。考核評價權,調整全區績效考評體系,街道按照一定比例,對呼應事項實行一事一評、網上直評,考核權重占部門績效30%,變以前“部門考核街道”為“街道考核部門”。人事任免建議權,明確部門派駐街道人員的考核、獎懲、提拔必須征求街道意見,將派出機構和派駐人員的獎勵性補貼與街道掛鉤,街道對派駐人員由以前的“調不動”變為“管得住”。同時,還賦予資金統籌權、決策建議權和規劃參與權,確保街道有權、有人、有錢辦事。
三是增效,讓街道呼應有力。在2015年街道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上,深化街道體制改革。按照“6+4+3”模式,綜合設置黨政辦、黨建辦、公共管理辦、公共服務辦、公共安全辦、區域建設辦6個科室,體現統一、精簡、效能。重構街道事業單位,撤銷原財政所、計生服務站等,組建黨建服務、政務服務、綜治、建設事務等4個中心,調劑102個事業編充實街道,全區街道事業編達到293個,增強工作力量。配套建設街道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中心、信息中心、綜合執法中心3個工作平臺,強化工作支撐。為了保證統籌調度、運轉高效,安排街道黨政“一把手”擔任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中心指揮長,將指揮中心辦公室設在黨政辦,由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分管,負責各類問題投訴的日常收集匯總和分析研判,對內調度各部室中心、對外呼叫各區直單位,進行分派處置督辦。實現街道內設機構優化設置,變“向上對口條線”為“向下對應群眾企業”。
(三)針對社區負擔重、忙應付、“報上去踢回來”等問題,改革社區工作體系。
一是調整工作體系。進一步優化社區網格設置,在2015年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上,將300戶一個網格的標準提高到500戶,全區共劃分1279個綜合網格,實現“多格合一”。進一步理清社區“兩委”與網格員的關系,明確社區委員不再兼任網格員,主要承擔社區自治和網格片長職責。按照“一格一員”配備網格員,明確網格員“一情三事”職責(人房事物情,報事、辦事、管事),細化職責清單,推進全責、全科網格員建設,確保居民服務、城市管理“一網打盡”。實現社區“兩委”的職能回歸,初步形成了既相對剝離又緊密聯系的自治體系和服務體系。
二是推進社區減負。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梳理18項社區依法自治(監督)主要工作事項,形成社區依法自治(監督)事項清單,明確將29項工作事項列入社區依法協助政府(群團)工作事項清單,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杜絕向社區濫壓任務,推進社區減負,集中力量做好自治。開發網格信息采集標準化模板,推進網格信息采集模塊標準化建設,統一采集區直各單位所需各類數據,將基礎數據一次集成,并動態匯聚更新,避免重復采集錄入,網格員數據采集任務減輕20%以上。
三是強化隊伍建設。拓寬優秀網格員進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隊伍的通道。完善社區工作者考評體系,嚴格管理考評,促進社區工作者履職盡責,切實把社區網格打造成精準服務基層群眾、高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平臺,把社區工作者隊伍打造成黨委政府在群眾身邊的強有力工作隊。
(四)針對企業、群眾“辦事慢、辦事繁、辦事難”等問題,改革政務服務體系。
一是深化“四辦”改革。在服務民生、行政審批等政務服務中,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推進“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審批服務加速度。開辦企業、工程項目建設報建等7項指標在市級標準基礎上再提速10%。
二是下沉服務事項。轉換服務者角色體驗,提出了政務服務事項“免申幫你辦、全程網上辦、現場一次辦”的新思路,對高頻民生服務事項和企業審批事項逐項攻堅,優化流程,給政府做“加法”,為群眾、基層和企業做“減法”,將131項高頻民生服務事項下放至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逐項再造流程,通過大數據比對、網格員代辦等方式,實現35項服務“免申幫你辦”,21項服務“全程網上辦”,75項服務“現場一次辦”;通過共享資料、聯合驗證、多證聯辦等途徑,實現11項服務企業事項“免申不用辦”、8項“省內免申請”、225項“現場一次辦”、324項“全程網上辦”,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均在法定時限基礎上提速10%以上。
(五)針對數據孤島、問題分級解決渠道不暢等痛點難點,構建呼應運行體系。
一是實現問題分類全收集。在“武漢微鄰里”拓展設置群眾、基層、企業報事端口,加強網格員巡查、入戶、群聊主動發現問題力度,打造自下而上問題訴求收集主渠道。依托“民呼我應”調度指揮平臺,全面承接市長熱線、城市留言板、陽光信訪等市級平臺轉辦件,收集武昌市民熱線、媒體曝光、網絡輿情、領導調研接訪批示、督辦件等區級平臺交辦的問題訴求,打通“微鄰里”和“民呼我應”系統平臺的連接,按照統一分類標準,進行梳理匯總、分派處置。
二是實現力量分層全進入。根據各層級解決問題訴求的資源需求,按照能下盡下、應下盡下的原則,全面梳理整合低保、醫保、住房、勞動保障等行政服務力量;公安、城管、司法、交通等行政執法力量;機關黨組織、在職黨員、工青婦等黨群力量;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水、電、氣、暖等公共服務力量,進街道、進社區、進網格。組建網格服務團隊,在“民呼我應”區街社區三級系統平臺亮身份、亮服務,統籌解決好基層治理重難點問題,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三是實現訴求分級全解決。建立運行問題訴求ABCD四級分級處置機制,分別由社區、街道、區級、市級依托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分級研判調度解決。建立運行三級呼應工作機制,社區對需街道力量解決的問題,呼叫街道及時調度處置;街道對需部門共同解決的問題,呼叫部門及時響應處置;區級層面解決的問題呼請區領導協調處理,需市級層面解決的問題呼請市直部門協調解決。
四是實現服務網上全直評。按照訴求回應、事件辦理、結果評價,制定響應率、辦結率、滿意率量化計分考核辦法。按照“誰訴求誰評價、誰呼叫誰評價”原則,通過民呼我應指揮調度信息平臺、“武漢微鄰里”、IP電話回訪等方式,實現“一事一評、一事一訪、網上直評”,評價過程全程留痕,評價結果自動生成。
工作思考與下一步工作舉措
民呼我應機制運行以來,很多具體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了實現常治長效,健全治理能力體系,下一步,武昌區將著眼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的協同性、系統性、預見性,從碎片化的問題中挖掘和分析工作短板、機制漏洞、風險隱患,從根本上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堅持整體施策,著力提升協同響應能力。“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既不是空喊口號,也不是能隨隨便便實現的。需要加強對基層治理的理論研究,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機制制度,扎緊社區-街道-區分級協作紐帶,強化社區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和群眾參與的能力,優化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街道綜合執法平臺,深化區相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的密切協作。讓行政力量、執法力量、社會力量不斷地靈活組合、迸發活力,形成共推問題解決的合力,有效解決“五指分散不成拳”的問題,做到簡單問題提前管,重點、難點問題“呼應”管,不斷提高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精準度、時效性,提升基層治理的整體水平。
(二)堅持由表及里,著力提升系統治理能力。針對高發頻發和反復出現的問題,與其被動地應接不暇,不如主動地分析查找共性癥結,倒查服務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從制度機制上補齊工作短板,從根本上實現破解問題的常態長效機制。近些年探索形成的“物業十法”、物業服務質量保證金制度、電梯專項維修基金等,抓住了當前社區治理的痛點,產生的效果也都是居民群眾可以直接、切身感受得到的,在工作的繼續推進中也可以得到群眾更廣泛的支持,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因此,在“民呼我應”基層治理工作中,不僅要做解決問題的能手,更要做用制度批量解決零散問題的專家。
(三)堅持由點及面,著力提升主動防控能力。“先知三日,富貴十年”,凡事未雨綢繆、先知先覺,才能把握主動權,化隱患于萌芽,大幅降低治理成本和精力投入。建立潛在隱患排查處置機制,從巡查隨訪中發現潛在訴求不滿,從典型個案中發現潛在風險矛盾,及時主動預警,積極有效防范,重構治理模式,避免類似問題擴散蔓延,增強工作前瞻性和預見性,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發生率、群眾報事率。要積極分析研究社情民意,圍繞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進行針對性強、適度超前的工作設計和安排,既當好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救火員,也做好適應時代要求、順應善治趨勢的指導員,通過提升服務供給水平更好對接和滿足群眾需求。
(課題組組長:胡太榮,成員:趙牧、張晶、劉健濤、何騰琪,此文系2019年度湖北省黨的建設調研課題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