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
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他們都變身成為了“農民”,也恰是這些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
午后的暴雨消散,夕陽金光絢爛,層層疊疊的山峰下,浸過水的菜地好像涂了一層油。
走出村委會的屋檐,林立君本能地抬頭看天,嘆了口氣,說:“成為農民以后,就更期盼風調雨順,下雨也怕,出太陽也怕,陰天也怕。下大雨怕影響果樹結果,出太陽怕出苗曬死,陰天怕光伏系統產能低。”
2019年之前,林立君搞了半輩子無線網絡,做到中國電信廣東公司網優中心副總經理;2019年5月之后,他成了廣東省連州市四方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兼隊長,住到了村里,原職務工作全部甩手,專職做駐村扶貧工作,成為了村民口中的“林書記”。
不僅僅是中國電信和四方村,在2016年廣東省確定的省內2277條貧困村中,每個村都至少有一名駐村扶貧隊第一書記,他們都來自中直省直單位以及珠三角城市的機關、企業人員。而在全國,截至2020年2月,總計派出了25.2萬支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了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目前在崗91.8萬名。
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他們都變身成為了“農民”,也恰是這些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
剛剛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里碰了頭,林書記得知我們要采訪扶貧工作,就說,不如“和我在鄉村的路上走一走”,村路邊商戶剛好播放著趙雷的那首歌“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喔哦喔哦”。
扶貧工作需要強大的內心
“扶貧工作有什么感觸?你猜我會說懷揣對苦難群眾的憐憫心嗎?我會跟你說,扶貧工作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林書記說。
貧困戶彭磊(化名),在家務農,家里唯一住房屬于D級危房,根據國家對貧困戶的幫扶政策,政府給予4萬元的補貼,用于危房改造,扶貧工作隊立刻幫助聯絡了施工和采購,啟動了危房改造,結果工期一拖再拖,把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的人急的團團轉。
“彭磊哪里像在干活呀,穿著皮鞋、襯衫、西褲,帶著布帽子,腳邊放著一瓶冰鎮飲料和一瓶冰鎮啤酒,挖一下土,喝一口啤酒,看見我,手往襯衫兜里掏,以為要給我遞煙,結果半天掏出個花生,下酒。”林書記說。
“所以說,扶貧工作要有自我凈化的能力,需要強大的內心。”林書記說。
2019年下半年某個悶熱的午后,林書記沮喪的走出何老爺子家,本來同意養雞的貧困戶何老爺子又突然變卦了。走過一條街之后,在何老爺子聽不見的地方,這位干了半輩子無線網絡的原中國電信廣東公司網優中心副總經理,實在忍不住,狠狠罵了幾句臟話,來“凈化下自己的內心”。
就在這時,一輛校車駛過,扶貧工作隊曾經組織村里的三好學生去廣州開展夏令營,所以都認識。
“我聽見孩子們喊了我一聲‘林書記,那一刻,整個人一下子就治愈了。”林書記說。
“扶貧扶志。扶貧難,扶志更難,但也最關鍵。”林書記說。
黨建扶貧移風易俗:20年才鋪好的路
跟著扶貧隊走在鄉村路上,邊走邊聊,很快就到了四方村的村口。
進村的水泥路面,有40米左右的顏色不同,一看就是新鋪的。
“這段路原本是泥路,兩個鄰村在這塊土地上存在糾紛,曾導致兩村人械斗,甚至動用了警力、抓了人,所以20多年都沒能鋪上水泥,直到2019年扶貧工作隊在鎮和村的協助下,才解決了這個事兒。”四方村村黨總支書記唐建業說。
四方村包括八個村民小組,幫扶單位中國電信廣東公司出資,新租賃或者利用現有場地,在各個村民小組開辦黨群活動中心。黨組織會議每月舉行一次,強調黨員身份,強調表率意識,學習黨的理論。
“與村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當然能得到擁護了。捐贈樹苗,修建洗衣臺等事情,群眾關切的基礎設施修建等,都是會議上討論出來的。再比如,村干部們要選舉,流程是否合法合規,有哪些法律風險,村民們打架斗毆有哪些法律后果,這些都會進行教育。”林書記說。
教育扶貧:孩子們的曾阿姨、曾老師
跟著扶貧隊順著鄉村的路繼續走,前面就是天翼學堂。
2019年10月,依托中國電信天翼高清,扶貧隊在四方村八個村民小組建設了天翼學堂,讓村里孩子能通過網絡獲取優質教育資源。
扶貧工作隊的曾衛紅,負責教育、醫療、就業等扶貧工作。由于經常在天翼學堂中組織同學們學習,所以她也被孩子們親切的喊做“曾阿姨、曾老師”。
“這里師資力量弱和學習氛圍低,孩子們學習成績差,家長教育重視程度也不夠。”曾衛紅說。
扶貧隊2019年8月組織了村里的29名三好學生到廣州參加夏令營,參觀中國電信廣東公司客戶體驗云中心、NOC監控大廳、廣東省科學館、廣東省博物館、黃埔軍校等地。
為了幫助這些孩子提高成績,曾衛紅還組織了網絡輔導班,從華南師范大學邀請到大學生教師,利用網絡,給11名2020年參加中考的初三學生補課,每周一次。
2019年下半年相比于上半年,四方村初二學生34人中的20人成績有所提高,最高的提高了145分,初三學生32人中的26人成績有提高,最高提高120分。
經濟造血:十年后,再看櫻花爛漫
跟著扶貧隊在鄉村的路繼續走,來到村后的田地和山坡。
山坡上,一排排果樹嫩葉墨綠,果實隱約可見。
一片山頭上,貧困戶何勝(化名)之前在工地開挖掘機,單位倒閉失業,后來又因為眼睛視網膜脫落喪失勞動能力,痊愈后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包山種樹。
扶貧隊最早來考察時,哭笑不得。果樹未經專業打理,樹枝高高蹺起,只長葉子,不結果,即便有果也很小,賣不上價。
扶貧隊聯絡到了農業專家,聘請他們為駐場專家,每個關鍵環節都到現場指導示范,布置作業,并且定期檢查落實情況,督促完成。告訴他們,必須用布條,把枝椏綁住,拉低,剪掉小枝椏、小果實,這樣才能收成更好。
“參加扶貧工作隊以后,我們現在都是養豬高手、養魚能手、養雞高手、果樹專家。”林書記說,在他的微信聊天群里,朋友們都在發各自的養殖心得和視頻,有許多跟他一樣的原企業領導干部,到了扶貧工作基層,都在“各顯神通”。
在貧困戶何勝承包的山頂,晚風吹過,遠處一條小河流淌而過,夕陽下山頂的櫻花樹苗倔強生長,這是扶貧工作隊幫扶種植的景觀樹苗。
根據粗略估算,只要沒有冰雹災害,再有兩個月果樹收獲,貧困戶何勝就能獲得幾十萬的收入,扣除之前的成本,就能小有盈利,順利的話明年這個時候,甚至能致富,開上自己的新車。
“十年后再來,這些櫻花都開了,樹下養些雞,你再搞些農家樂,就美了。”林書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