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2020年上半年國產劇市場的熱鬧,起始于1月1日開播的12集網劇《唐人街探案》,收尾于6月30日超過46萬網友打分的12集網劇《隱秘的角落》,豆瓣得分高達8.9。至今影視行業形勢仍不明朗,但20集以下的短劇集無疑提振了行業士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比起短劇,長劇在國內市場具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在“按集購劇”的傳統商業模式下,集數越長,平攤到每一集的成本越低,賣給播出平臺的總價格越高,資金利用率和利潤也就更高;另一方面,對于播出平臺來說,長劇集更容易獲得招商和廣告,收視率或流量也會更高。
雙重因素下,“注水劇”開始泛濫。
2020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了《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劇集長度提出具體要求:“電視劇網絡劇拍攝制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截至6月27日,2020年開播的109部在豆瓣顯示評分的劇集,40集以下的占70%左右,并且劇集長度與評分總體呈反比:20集以下的劇集平均分為6.5;21集-30集的平均分5.8;30集以上的劇集平均分5.5。
“劇集的長短和質量之間,本來不應該有必然聯系,但是現在觀眾好像覺得長劇就代表了注水,短劇就代表了精良。”《無證之罪》的編劇馬偽八說。“這幾年長劇確實不太理想,我認為這是一種情緒反彈。”
“注水”往事:簽約30集,拍成50集
“2005年我就開始寫電視劇,那個時候20-25集是比較常見的,后來不停地加長,五六十集的都有了。”馬偽八回憶。2016年他接到《無證之罪》的編劇工作時,已經入行10年,做過很多長劇的“槍手”。
馬偽八認為,劇集的長度最終應該由故事題材決定:展現王朝百年的歷史劇,40集很難裝得下;校園青春戀愛,拍40集就可能“注水”。“比較厚重的歷史題材,展現的橫截面非常大,探討的主題也很嚴肅和深刻,需要一定的體量。但一個恩怨情仇的小故事,為什么還要做那么長呢?”
但如果把劇集當成“行活”,長劇似乎也是編劇們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做一個劇集,要讀很多前期資料,做前期的構思,比如一部劇一年的周期,有半年時間都在做前期。最后的成品拍成40集肯定比10集的收入更高。”馬偽八說。
為了增長劇集,片方有各種拉長時間的辦法:片頭片尾長一點、這一集的片頭接上一集片尾、加空鏡、加入主題曲和插曲……播出平臺也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拉長劇集。有導演透露,原本12集體量、平均每集四五十分鐘的劇集,可能會被平臺剪成24集,以賣出更多的貼片廣告。
新生代觀眾:節奏變慢就棄劇
《隱秘的角落》總制片人、萬年影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何俊逸分析,過去短劇集并沒有那么多,原因在于發行少了“一條腿”,電視臺很難跑通短劇的商業邏輯。“它的時長短,粘性差,廣告商覺得不劃算,沒辦法以這個方式得到像長劇集一樣的贊助和植入,也就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對內容的采買和制作上。短劇模式行不通,也就沒有太多公司去做這個事。”
但是,對于面向全網的視頻平臺,短劇卻會成為內容供給側的需求。視頻平臺從2014年便開始布局短劇,短劇一直作為其常規產品存在。
“現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年輕人過大的生活壓力,導致大家已經沒辦法長時間盯著一個劇去看了。”7印象董事長梁靜說,“對于制作公司來說,過去售賣電視臺、平臺單一的ToB模式,隨著互聯網與交互媒體的興起,開始轉變為ToC的模式,大眾的反饋是非常迅速與直接的,完全是視頻平臺個人直接付費,觀眾的喜好一目了然。”
“平臺的銷售模式改變了,我們制作也能隨之改變。”梁靜有這個底氣。7印象文化傳媒制作過《老炮兒》《殺生》等電影,從2017年開始陸續投資鬼吹燈系列網劇的短劇集,保持每年一部的速度,最新一部18集的《龍嶺迷窟》豆瓣評分高達8.3。
“不斷試錯”的短劇
“不管是風格影像,故事講述方式,還是最后要呈現的價值觀,現在的短劇制片團隊有點類似于電影團隊,他們會有一個極致的藝術自我表達。”優酷劇集中心謝穎說。
《失蹤人口》是一部科幻題材懸疑片,6名困在神秘河谷的幸存者,陷入某種超自然現象的困局中。王瑞新的劇本創作了5年多,最終拿到了視頻平臺自制劇的機會,并擔任該劇的導演。盡管單集成本和長劇差不多,但是總成本卻低了不少。
“大家最后覺得好不好看?新不新?有沒有意思?有沒有風格化的東西?”王瑞新更關心這些,“這是觀眾觀看的一個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另外,不一樣的視聽語言也是短劇區別于長劇、擁有電影質感的重要原因。”
“國內短劇正與美劇模式越來越像,通過不斷試錯,類型片創新的空間逐漸變大。短劇是中國真正走向類型劇集領域的第一步。”短劇《龍嶺迷窟》《危險的她》的編劇楊哲說。
“他們會更加愛惜羽毛”
相對于《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的制作資金升級,盧靜已經無需過多考慮人員、美術、攝影等各個層面的支出。“哪個方面支出更大一些,已經不太需要花過多精力做平衡了。”
當初,《無證之罪》的劇本前后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馬偽八回憶:“那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我會把我的創作精力全部投入進去。”
“如果你的東西沒有水詞兒,沒有過場戲,每一個鏡頭都是設計的,誰會倍速去看?”胡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不認為十幾集的短劇空間更大,我們做長劇的時候,是不是能給自己這樣的要求,也要做一個長劇的精品出來?”
2020年春節后,有一部戲找到胡坤,開了個高價,條件是6個月后必須開機。胡坤直接拒絕了,“我知道6個月做出40集的劇本是不可能的,質量沒有保障的”。他回憶起郭寶昌導演寫《大宅門》劇本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
2020年上映的24部20集以下的短劇,不乏《少年包拯》《奈何Boss要娶我2》這樣豆瓣評分6分以下的作品;40集以上的長劇,也有《獵狐》《鬢邊不是海棠紅》《少年游之一寸相思》這樣的優質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