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
秦腔是我國古代西北一帶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反映人民生活現象和社會政治、經濟等文化生活的歌舞藝術。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有中國的戲劇,希臘的悲劇與喜劇,印度的梵劇。我國的戲劇主要有京劇、評劇、晉劇、豫劇、越劇、昆曲、秦腔、黃梅戲、二人轉等劇種。其中京劇、豫劇、秦腔和黃梅戲戲曲被稱為我國的四大戲劇藝術。秦腔因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特征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我國的西北各省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和流行音樂的發展,給秦腔戲劇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青少年中喜愛者鮮見,為了傳承和發展這一歌舞藝術,本文對秦腔戲曲的產生、發展、藝術特征進行理論分析,旨在為這一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參考。同時希望高校藝術教育引進我國戲曲藝術,為發展和傳承戲曲培養更多的人才。
我國戲曲的萌芽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那時主要是原始的祭祀和生活歌舞的形式,沒有形成完整的戲曲藝術形式,同世界戲曲相比較,我國的戲曲形成完整藝術形式的時期較晚,大約在公元12世紀宋、遼時期,才逐漸的產生和發展起來,距今大約80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我國戲曲產生、發展和形成的較晚,但是,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和完善,我國戲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京劇、豫劇、秦腔、黃梅戲四大戲曲藝術,以及包括評劇、晉劇、越劇、昆曲、二人轉、藏戲等具有強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戲曲藝術形式。
一、秦腔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秦腔戲曲產生于我國古代陜西、甘肅一帶,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逐漸發展、完善形成的戲曲藝術,是以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為發源地產生發展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成形的。因周代以來,陜西省的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它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劇種。另外,秦腔戲曲在表演時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云:“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陜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薄皝y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使更多的用在秦腔為主的梆子為主的戲曲系統中。
秦腔戲曲最早產生與我國西北原始社會中的祭祀舞蹈等宗教儀式,最終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朝,到漢時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唐帝國時期,隨著大唐帝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秦腔戲曲作為秦地發展的戲曲藝術,在此時得到了蓬勃發展的機會,得到極大的昌盛發展。雖然秦腔在秦、漢、唐時得到了發展、昌盛,但它在表演形式、唱腔模式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完善和發展,沒有形成完整的藝術形式,直到經過宋元與明清時期的完善與發展,才逐漸形成具有完整表演形式的戲曲藝術,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在明代萬歷間的《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秦腔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明清時期已經發展完善到了一定的水平,且已經發展到了周邊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
二、秦腔的藝術特征
(一)秦腔的表演特征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自成一家。它的表演技藝十分豐富,還有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等藝術特征。表演時演員的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亮相、吐火、撲跌、掃燈花、耍花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吹須、瞪眼、摩錘、甩發等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
(二)秦腔的唱腔與伴奏特征
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歡音表現歡快、喜悅情緒,苦音抒發悲憤、凄涼情感。秦腔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嘁羟蛔钅艽砬厍槐硌莸奶厣?,通過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昂表演,能準確的反映戲曲所表達的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和內容。另外,在秦腔表演中,通過大花臉的扯開嗓子的唱腔,表達粗狂、豪放的人物性格和感情思想,人們把唱秦腔又叫吼秦腔。
秦腔的伴奏分文戲和武戲伴奏,所用的伴奏樂器各有不同。文戲主要有板胡、二胡、笛、三弦、嗩吶等樂器;武戲大鼓、干鼓、小鑼、馬鑼、鐃鈸、梆子等樂器。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板胡,板胡的發音清脆尖細,最能反映秦腔唱腔和板式的變化特征。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于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
(三)秦腔的內容特征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于我國古代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對各種歷史現狀的改編劇。由于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也由于秦腔音樂反映了陜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較適宜于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并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影響了京劇的產生和發展。
(四)秦腔角色與特征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其中四生有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有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有大凈、毛凈之分。他們在不同內容和形式的秦腔戲曲中,反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現象和人民的生活現狀,對豐富秦腔藝術內容,提高其藝術價值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秦腔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省為主,包括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自身特征的藝術形式。它經歷了秦、漢、唐和元、明、清的發展才逐漸完善起來,成為陜西、甘肅等省區的群眾非常喜愛的民間藝術,也是我國戲曲產生與發展的先驅,對我國戲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秦腔戲曲在唱腔、角色、表演形式、伴奏樂器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征,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沖擊,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建議地方政府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高校藝術類教育開設戲曲教育,提高和擴大發展力度,以求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