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南省鶴壁市按摩醫院,河南 鶴壁458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發生主要是因椎動脈痙攣或受壓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臨床表現為頭痛、耳鳴、眩暈、視物不清等癥狀[1]。該病的發生與寒濕、勞損等因素相關,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2]。目前,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多采用藥物、牽引或推拿手法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推拿作為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可緩解患者局部肌肉緊張,促進筋脈舒展與血液循環。本研究針對推拿手法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鶴壁市按摩醫院治療的8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8~61歲,平均(44.5±16.5)歲;病程1~8年,平均(5.5±2.5)年。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29~62歲,平均(45.5±16.5)歲;病程2~7年,平均(5.0±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鶴壁市按摩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患者頸項疼痛,眩暈,可伴嘔吐、惡心、頭痛或肢體麻木癥狀。②經X線檢查顯示鉤椎關節增生或頸椎節段性不穩。③旋頸試驗結果呈陽性。④彩超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血流變化,或椎動脈顱外段相關血管變窄[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其他類型頸椎病者。②接受過其他方法治療者。③伴隨耳源性、眼源性眩暈或血管性眩暈者。④因糖尿病、心臟病致眩暈者。⑤嚴重顱腦腫瘤疾病者。⑥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或造血系統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頸椎牽引治療。引導患者在牽引架上端坐,系好枕頜帶,保持前后均衡,使頸椎呈5°~10°角度屈曲,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選擇牽引重量,通常為6~8 kg,最大牽引重量≤20 kg,每次持續15 min,每日1次,持續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給予推拿手法治療,步驟如下。①指導患者取坐位,醫師立于其身后,以拿法、掌揉、指撥方式交替作用于背闊肌、肩胛肌及斜方肌,放松軟組織;緩慢按壓脊柱棘突兩側,指揉棘上韌帶,自上而下重復3次;隨后用拇指偏鋒按壓枕骨邊緣處,風府、風池按壓時間稍長;再將拇指并攏,以半環形狀于頭部側面緩慢按揉。②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雙上肢施行拿揉手法,點按外關、曲池、尺澤及手三里;隨后醫者立于患者頭側,揉眼眶,分推眉弓,前額指壓,以多指環揉顳部方式掃散頭皮。③指導患者于治療床上取俯臥位,將頭部探出床頭,呈前屈位,醫者一手扶患者下頜部,另一手下壓頂枕部,選擇一名助手在對側扶持患者肩部,使其盡量保持頸部前屈;隨后醫者再次下壓頂枕部,助手則選擇相反方向拉其肩部,通過瞬時力進行頸部牽引,至最大屈曲。④行手法復位,患者取仰臥位,低枕,醫者一手托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枕部,使頭部向上仰側轉,緩慢轉動2~3次,告知其頸部保持放松狀態,當頭部轉至較大幅度后稍加力度,關節復位后聽到“咔噠”聲即可,使椎間隙增寬,解除椎動脈部位受到的壓迫與刺激。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持續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頸椎疼痛改善情況和癥狀總積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0~10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頭痛、失眠、耳鳴、惡心嘔吐癥狀進行計分,各項癥狀按無、輕、中、重分為0、1、2、3分,計算癥狀總積分。③右椎動脈(RVA)、左椎動脈(LVA)、椎-基底動脈(VBA)血流速度。應用彩色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治療后,患者眩暈、頭痛等臨床癥狀均消失,可恢復正常工作與生活,且隨訪3個月無復發;顯效:治療后,患者眩暈、頭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頸椎肌力與活動度顯著改善,但未達到正常水平,隨訪3個月偶有復發;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頸椎肌力、活動度有所緩解,隨訪3個月復發頻率增高,但發作時間短,可進行一般工作;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頸椎功能無改善[4]??傆行剩?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39/40),高于對照組的82.5%(3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頸椎VAS評分及癥狀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頸椎VAS評分及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頸椎VAS評分及癥狀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及癥狀總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及癥狀總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癥狀總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7.2±2.5 1.4±0.5△▲ 11.5±3.2 2.1±0.6△▲對照組 40 7.0±2.4 3.2±1.0△ 11.2±3.0 6.0±1.7△組別 例數頸椎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3)RVA、LVA、VBA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RVA、LVA、VBA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VA、LVA、VBA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增快,且觀察組均快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右椎動脈、左椎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表3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右椎動脈、左椎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VBA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9.0±3.2 26.8±4.0△▲ 18.8±3.1 25.7±4.1△▲ 23.6±2.9 29.5±4.2△▲對照組 40 18.8±3.0 23.1±3.4△ 19.1±3.4 22.5±3.6△ 23.4±3.1 27.0±3.3△LVA治療前 治療后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劇,頸椎病發生率不斷增高,且逐漸年輕化,人們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F代醫學認為,長時間慢性勞損致使椎間隙狹窄,椎間關節不穩,韌帶松弛,從而引發椎間盤病變[5]。椎動脈痙攣可進一步引起腦供血不足,發生頭痛、眩暈等癥狀。譚美芳[6]研究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與頸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有關,通過綜合治療,可有效改善血管壓迫情況,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目前,西醫主要應用血管擴張類藥物、抗動脈硬化類藥物或頸帶固定方式進行治療,但復發率較高。
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眩暈”范疇,其發生是由于氣血無法上榮于頭部,或因肝腎陽虛、氣血不足所致,治療應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為原則。推拿是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通過按、揉、捏、推等方式消除頸部肌肉痙攣癥狀,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減輕椎間盤壓力,增加血流量,并調整肌肉彈性,提高頸部肌力[7]。推拿手法還可改善血管與組織間的粘連,避免肌肉纖維增生,并促進炎癥物質快速吸收,有效改善臨床癥狀[8]。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頸椎VAS評分及癥狀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腦血流速度明顯提升,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頸椎拔伸法可以擴大患者的椎間隙與椎間孔,改善其頸部動力平衡與穩定性,旋轉整復手法可糾正偏歪的棘突,快速解除椎動脈與周圍神經的壓迫,達到改善椎動脈血液循環、促進患者椎動脈功能恢復的作用[9]。
綜上所述,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