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風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 臨汾042200)
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是指接種者在接種疫苗后,在機體產生有益免疫反應的同時或之后發生的與預防接種有關的對機體有損害的反應[1]。因部分疫苗具有顆粒大、局部組織難吸收等缺點,經皮下或肌內注射后,容易出現接種部位腫痛、硬結等不良反應,短期內無法完全消退,給患兒帶來了痛苦,引發患兒監護人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給以后的疫苗接種帶來阻礙。臨床常采取熱敷的方法以促使局部腫痛消散,但起效時間慢,治療時間長,效果不盡理想。本研究采用TDP照射配合硫酸鎂濕熱敷治療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能在短期內消除局部腫痛癥狀,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臨汾市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疫苗接種后出現局部皮膚紅腫的80例患兒,按照接種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0.3~5.0歲,平均(3.52±0.05)歲;局部皮膚紅腫范圍2.5~5.5 cm,局部紅腫痛時間1~3 d;接種疫苗類型:百白破疫苗21例,乙型肝炎疫苗3例,卡介苗5例,腮腺炎疫苗4例,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3例,麻疹疫苗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0.25~6.0歲,平均 (3.21±0.36)歲;局部皮膚紅腫范圍2.6~5.0 cm,局部紅腫痛時間1~4 d;接種疫苗類型:百白破疫苗23例,乙型肝炎疫苗2例,卡介苗4例,腮腺炎疫苗3例,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3例,麻疹疫苗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實用疫苗學》中關于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局部皮膚紅腫)的相關描述:接種部位1~2 d內出現局部紅腫熱痛及硬結,可伴有輕度發熱及引流區域淋巴結腫痛[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兒監護人或家長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非接種疫苗導致的局部皮膚紅腫硬結者;接種部位伴有無菌性膿腫或局部皮膚潰爛者;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硫酸鎂溶液濕熱敷。取50 g硫酸鎂粉(河北邢臺冶金鎂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031,500 g/袋)倒入100 m L開水中,混勻后即得到濃度為50%硫酸鎂溶液,取1張4層無菌紗布浸入硫酸鎂溶液中,取出后外敷,以紗布不滴水、能覆蓋局部皮膚紅腫熱痛范圍為宜,每次外敷20 min,每日3次,連續外敷5 d。
2.2 觀察組 在硫酸鎂溶液濕熱敷的同時,將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器,重慶醫用設備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渝食藥監械生產許201500007)置于與外敷紗布垂直高度約5 cm處進行照射,每次照射20 min,每日3次,連續照射5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治療起效時間及癥狀完全消失時間。②臨床療效。痊愈:紅腫硬結消散,局部皮膚光滑,無痛癢癥狀;有效:紅腫硬結范圍縮小,無疼痛;無效:紅腫硬結范圍沒有縮小,局部觸診有波動感,甚至出現膿性分泌物,伴疼痛、瘙癢癥狀[3]。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患兒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治療起效時間及癥狀完全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局部癥狀治療起效時間及完全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患兒治療起效時間和癥狀完全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患兒治療起效時間和癥狀完全消失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起效時間 癥狀完全消失時間觀察組 40 1.92±0.42▲ 3.23±0.73▲對照組 40 2.93±0.51 4.52±0.33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3)護理總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監護人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患兒監護人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疫苗是指將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轉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研究表明,采用熱敷法治療疫苗接種后導致的皮膚局部紅腫硬結有一定效果,但短時間內不能改善癥狀,容易導致患兒監護人對下次疫苗接種產生抵抗情緒,降低疫苗接種的依從性[4]。本研究采用硫酸鎂濕熱敷聯合TDP照射治療疫苗接種后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療效較好。
硫酸鎂具有清熱消腫、解毒散結的效果,還有殺菌的作用。硫酸鎂局部濕熱敷可以擴張局部血管,改善紅腫硬結處的微循環,加速紅腫硬結消退,同時鎂離子在神經末梢具有拮抗鈣離子的作用,通過濕熱敷產生的透皮吸收原理而發揮鎮痛作用[5]。邢愛玲等[6]采用硫酸鎂濕熱敷治療兒童接種白破疫苗局部紅腫硬結,總有效率為100%,表明該方法可縮短局部紅腫硬結消失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陳海紅[7]采用硫酸鎂熱敷治療兒童接種百白破疫苗局部紅腫硬結,將200例兒童分對照組100例(采用常規熱敷)和治療組100例(硫酸鎂濕熱敷),結果表明,治療組皮膚紅腫硬結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硫酸鎂濕熱敷療效確切,并發癥發生率低。TDP照射可有效擴張病變部位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腫脹部位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減輕炎性水腫,加速炎癥消退[8],同時通過TDP照射,硫酸鎂溶液可通過高溫將藥液滲入局部病變。黃清云[9]運用硫酸鎂聯合TDP治療因長春瑞濱藥物滲漏導致的不良反應,證明該法有較好的消腫、止痛功效,可減輕患者痛苦。
綜上所述,TDP照射配合硫酸鎂濕熱敷治療疫苗接種后皮膚局部紅腫硬結,起效較快,可縮短癥狀消失時間,提高護理總滿意度,增加患兒的接種依從性。同時該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