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玉
(東莞康華醫院 新生兒內科, 廣東 東莞 523000)
早產兒的抵抗力下降、 感染增多、 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等導致其健康狀況較足月新生兒明顯較差。 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 營養狀況是針對早產兒研究的重點之一。 喂養不耐受是早產兒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 主要原因是患兒胃腸道功能低下、 器官發育不成熟, 無法有效消化食物, 進而導致腹脹、 嘔吐及胃潴留增加等表現。 喂養不耐受為建立腸道內營養的重要影響因素, 該現象會延長腸外營養時間, 影響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本研究采用小劑量紅霉素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14 年1 月至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60 例喂養不耐受的早產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80 例。 對照組男45 例, 女 35 例; 胎齡 28 ~ 35 周, 平均 (30.78 ± 2.61) 周;出生體質量 (1.85 ± 0.31) kg; 分娩方式: 順產 38 例, 剖宮產42 例。 干預組男 47 例, 女 33 例; 胎齡 28 ~ 34 周, 平均(29.98 ± 2.46) 周; 出生體質量 (1.78 ± 0.27) kg; 分娩方式:順產40 例, 剖宮產40 例。 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具有可比性。
嘔吐次數增加 (>3 次 /d); 奶量不增或減少 (時間>3 d);胃殘余量超過上次喂養量的 1/3; 腹脹 (24 h 腹圍增加>1.5 cm并伴有腸型; 胃內容物呈咖啡渣樣, 大便潛血 “+”)[1]; 胎齡在28 ~35 周; 入院時間<出生24 h; 排除先天性胃腸道畸形、機械性腸梗阻等患兒。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治療, 包括保溫箱保暖、 營養支持、對癥治療, <32 周早產兒采用間斷口-胃管喂養, >34 周早產兒采用經口喂養, 32 ~34 周早產兒依據臨床情況選擇適當的喂養方式。 對照組采用微生態制劑治療: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S10970105), 0.5 g/次, 2 次/d, 采用鼻飼的方式給藥; 干預組采用小劑量紅霉素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 微生態制劑用法同對照組, 取紅霉素腸溶膠囊 (浙江麗水眾益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5181)內粉末加入適量乳糖混合后研磨, 采用鼻飼的方式給藥, 3 ~5 mg/kg, 2 次 /d。 兩組患兒均治療 1 周。
①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2]: 完全緩解: 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 胃內無食物潴留, 奶量明顯增加, 腹脹消失; 部分緩解: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 胃內少量食物潴留 (小于 1/3), 奶量增加, 腹脹減輕; 無效: 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 胃內有食物潴留 (大于1/3)。 總有效率 = 完全緩解率 + 部分緩解率。 ②觀察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指標, 包括嘔吐消失時間、 達到完全胃腸道營養時間、 恢復至出生體質量時間、 住院時間等。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91.25%,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干預組的嘔吐消失時間、 達到完全胃腸道營養時間、 恢復至出生體質量時間、 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早產兒為胎齡<260 d, 出生體質量不足 2.5 kg, 身長<46 cm 的嬰兒[3]。 早產兒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 抵抗能力較低,易造成智力低下、 低血糖等發生。 早產兒若喂養不當, 會出現喂養不耐受, 影響基礎疾病的康復、 體質量回升及存活率。 相關研究[4]顯示, 在臨床中針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進行有效的治療, 保證患兒電解質平衡, 在保溫箱中觀察生命體征, 積極治療并發癥, 可有效改善喂養不耐受情況。
表2 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 d)

表2 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 d)
組別 n 嘔吐消失時間達到完全胃腸道營養時間恢復至出生體質量時間 住院時間干預組 80 3.87±1.09 10.01±1.97 11.03±2.07 20.01±2.70對照組 80 5.12±1.27 12.52±2.36 12.98±2.41 23.04±3.39 t 值 6.680 7.303 5.490 6.253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小劑量紅霉素為促胃腸動力藥, 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治療中應用廣泛, 其治療機制為: 紅霉素可結合胃動素受體產生促動力效應, 加快胃腸蠕動和排空, 減少胃潴留。 但臨床中大劑量使用會導致機體胃腸道出現不規則的劇烈收縮, 造成腹痛嘔吐的出現[5],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宜小劑量使用。
微生態制劑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早產兒因腸道內菌群未定, 新陳代謝較慢, 因此發生喂養不耐受后, 會導致抵抗力下降, 調整患兒的腸道菌群可有效促進機體對營養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 改善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癥狀。 微生態制劑的治療機制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 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長, 促進正常微生物繁殖。
李昕等[6]的研究采用小劑量紅霉素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 結果顯示患兒的臨床療效提高, 未出現不良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嘔吐消失時間、 達到完全胃腸道營養時間、 恢復至出生體質量時間、 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小劑量紅霉素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小劑量紅霉素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單純微生態制劑治療, 可加快患兒的營養康復進程, 縮短住院時間,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