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憶林
(河南省博愛縣人民醫院 腎內科, 河南 焦作454450)
糖尿病腎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疾病, 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病變之一, 可導致終末期腎病,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 因該疾病治療過程較為漫長, 為緩解疾病進展, 降低病死率, 早期對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是行為改變理論之一, 通過綜合的干預引導患者進行自我改變, 在慢性疾病的護理干預中具有良好的效果[2]。 基于此,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 2017 年 7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95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 ①符合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3]; ②持續性或間歇性檢測尿蛋白>2 次,24 h 尿蛋白定量>500 mg; ③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 μg/min。排除標準: ①伴有嚴重肝、 心、 腦等器官病變者; ②伴有內分泌疾病、 尿路感染者; ③妊娠期、 哺乳期者。 根據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 對照組40 例, 男26 例, 女14例; 年齡 41 ~ 76 歲, 平均 (59.21 ± 2.01) 歲; 病程 1 ~ 6 年,平均 (3.15 ± 1.03) 年。 研究組 55 例, 男 35 例, 女 20 例; 年齡 40 ~ 78 歲, 平均 (59.23 ± 1.98) 歲; 病程 1 ~ 7 年, 平均(3.17 ± 1.05) 年。 兩組的性別、 年齡、 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入院后,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年齡、 性別、 文化程度、 心理狀況等進行針對性的交流, 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 包括病因、 發展過程、 影響因素、 治療方案、 預防措施等, 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減輕壓力, 提高治療依從性; 合理調整患者的飲食狀況, 提倡低鹽、低脂肪飲食, 需戒煙戒酒, 腎功能不全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控制在75 g/kg 以下; 免疫力較低者需對皮膚進行保護, 避免被感染; 指導患者注射胰島素, 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定期檢測血糖, 適當進行有氧運動, 包括散步、 太極等。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①信息收集、 整理: 成立健康教育小組, 小組成員由主治醫生、 護士長、 責任護士組成; 成員通過查閱文獻、 收集病歷等, 制定疾病知識手冊發放給患者, 同時采用圖片、 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集中式授課, 2 ~ 3 次 /周, 30 min/次; 組建微信群, 上傳相關資料, 供患者學習討論。 ②動機干預: 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訪談。 第一次訪談: 告知患者異常情況, 傾聽患者的訴求, 建立友好關系, 將談話內容聚焦在用藥、 飲食、 康復鍛煉、 自我管理等內容上, 告知患者不遵循醫囑的危害以及遵循的益處; 幫助患者制定短期小目標, 鼓勵患者進行思想、 行為的改變; 時間在30 min 左右, 并約定下一次訪談時間。 第二次訪談: 通過上次的目標制定, 詢問是否做出改變,以及實施的計劃, 是否取得效果等, 并一起商討是否需要調整方案, 給予患者幫助; 時間在30 min 左右, 并約定下一次訪談時間。 第三次訪談: 對前兩次的訪談內容進行總結, 穩定實現短期目標后, 幫助患者制定長期目標 (需制作成詳細表格發放給患者), 進行體重、 血壓等的控制。 ③行為技巧干預: 通過集中演示的方式告知患者行為改變的步驟、 方法, 對血糖、 血壓的測量步驟進行一對一講解, 對康復鍛煉動作進行一一分解, 指導患者掌握。 1 次 /周, 15 min/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1 個月, 并隨訪半年。
1.3 評價指標①疾病知識掌握情況: 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對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 包括疾病認識、 用藥、 飲食、 鍛煉等, 0 ~ 100 分, 分為完全掌握 (>90 分)、 基本掌握 (65 ~ 90 分)、 未掌握 (<65 分), 疾病知識掌握度 =(完全掌握例數 + 基本掌握例數) /總例數 ×100%。 ②血糖控制情況: 隨訪6 個月, 檢測患者的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23.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x± s 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 組內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知識掌握情況研究組的疾病知識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n (%)]
2.2 血糖控制情況干預前, 兩組的空腹血糖、 餐后 2 h 血糖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6 個月, 兩組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顯著降低, 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 mmol/L)

表 2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 mmol/L)
組別 n 空腹血糖干預前 干預后6 個月 干預前 干預后6 個月研究組 55 6.31±0.55 5.80±0.24 8.86±0.75 7.91±0.28對照組 40 6.28±0.56 6.04±0.35 8.88±0.81 8.34±0.43 t 0.261 3.966 0.124 5.151 P 0.795 0.000 0.902 0.000餐后 2h 血糖
目前, 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 已成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首位原因, 發病率已達23.4%, 糖尿病腎病尿毒癥病死者占糖尿病者的27% ~31%,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 糖尿病腎病在早期病情呈隱匿性, 不易被發現, 且疾病不能治愈, 治療也缺乏特異性, 因此整體治療以延緩疾病進展為目標[5]。 在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同時, 給予必要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我效能, 對有效緩解疾病進展意義重大。 但患者的思想、 行為的改變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 需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具體情況。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可促進患者不良行為的改變, 主要包括信息、 動機和行為技巧三個方面[6-7]。 首先, 為患者提供糖尿病腎病的相關知識, 根據患者對知識的了解情況, 結合其自身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幫助患者快速掌握相關知識,糾正其錯誤的護理方法, 一方面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自我保護能力, 另一方面可減少盲目宣教, 個性化地給予理論支持, 為患者行為的改變提供相關信息, 利于增強患者的信心,改善醫患關系。 其次, 與患者進行針對性動機訪談, 運用心理學方法, 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掌握情況及行為改變的計劃, 不僅可幫助其解決內心矛盾, 也可幫助其制定目標以激勵學習的愿望, 為行為改變付出行動, 提高自我效能。 最后, 通過體驗式的技巧操作來幫助患者將護理知識更好地落實到實踐中, 對知識進行有效的強化。 該模型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發揮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疾病知識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干預后6 個月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在糖尿病腎病的護理干預中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 降低血糖水平方面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應用于糖尿病腎病患者可提高其疾病知識掌握, 降低血糖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