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廣播公司10 月29 日報道,原題:中國的森林碳吸收量被低估在緩和本國氣候影響方面,中國積極進取的植樹政策看起來正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國際團隊已確定,中國兩個區域的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在中國整個陸地“碳匯”中,這兩個區域總占比略超35%。該團隊基于地面和衛星觀測的分析已(于28 日) 在《自然》雜志上發表。
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盡管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28%,但中國已宣布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該研究合著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音) 說:“造林活動將在實現該目標中發揮作用”。
中國綠色植被的增加有目共睹。近幾十年來,中國已種植數十億棵樹來解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并打造出蓬勃發展的木材和造紙業。
該報告另一作者科學家王晉(音)說:“中國是全球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國之一,但其中有多少被森林吸收是極不確定的。”新研究對所有新增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進行了精細化分析和評估。
此前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地區,分別以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為中心。西南地區的陸地生物圈是中國遙遙領先的最大碳吸收區,約占中國陸地碳匯的31.5%。東北地區的生物圈則具有季節性,約占4.5%。
上述研究的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保羅·帕爾默表示,(中國)森林碳匯規模可能令人們驚訝,但“大膽的科學聲明必須獲得大量證據支撐,這正是我們在研究中所做的”。氣候變化和能源專家理查德·布萊克認為,隨著中國展示碳中和雄心,這項研究顯然對了解該國碳匯規模非常重要。▲(作者喬納森·阿莫斯,丁玎譯)
環球時報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