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源 余小容 李軍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影像學診斷方式對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BHF)的診斷價值。方法 3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患者, 對患者病理學檢查結果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X線檢查結果多表現為類圓形、橢圓形骨質破壞, 可見膨脹性骨質改變, 病灶邊界清楚, 伴完整硬化變化, 無骨膜反應, 無軟組織腫塊。CT檢查結果與X線較為一致, 可見病灶軟組織密度影, 少數可見軟組織腫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結果7例可見T1W1低信號, T2W1高信號, 病灶多呈中心性生長;4例可見T1W1、T2W1低信號, 病灶呈偏心性生長, 可見骨皮質破壞。MRI檢查結果, 7例患者為組織細胞型病灶, 4例患者為纖維細胞型病灶, 診斷準確率為100.00%。結論 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臨床診斷中采用X線、CT、MRI檢查在影像學特點上多樣, 通過對不同影像學特點的分析, 有利于為臨床診斷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 提高診斷結果準確率。
【關鍵詞】 良性骨纖維細胞瘤;影像學檢查;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32
良性骨纖維細胞瘤是一種臨床上較少見的疾病, 多發于成人, 屬于間充質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 常見于軟組織中[1]?;颊咭跃植刻弁礊橹饕R床表現, 部分患者并發病理學骨折, 影響正常的生活[2]。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可發生于全身骨骼中, 多見四肢長骨, 誘發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病因還不明確, 臨床治療中多以病變處局部刮除, 后植入小骨塊進行治療[3]。為提高臨床治療療效, 還需要提供準確的臨床診斷依據, 臨床診斷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多采用影像學檢查方式, 通過手術病理檢查配合影像學檢查能夠獲得較明顯的影像學特征, 對判斷患者病灶特征具有良好作用[4]。本次研究以X線、CT、MRI檢查3種影像學方式, 探究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的臨床診斷中影像學診斷的特點及診斷價值。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齡16~59歲,
平均年齡(44.2±10.2)歲。股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10例, 脛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10例, 肱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4例, 髂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4例,
距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2例。手術病理學檢查證實, 瘤體為組織細胞型8例, 纖維細胞型6例, 混雜細胞型12例, 病灶可見大量新生骨小梁4例。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皆于本院接受臨床檢查,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②全部患者皆接受X線檢查, 部分患者接受CT、MRI檢查, 全部患者具影像學檢查適應證;③全部患者臨床癥狀顯著, 表現為局部疼痛, 行走時疼痛加劇;④全部患者具良好臨床配合能力。排除標準:①非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患者;②不接受影像學檢查, 或具有影像學檢查禁忌證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等難以配合臨床檢查工作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X線檢查 全部患者皆進行X線檢查, 以德國Multix Fusion 型數字化X線攝影機進行檢查, 設置參數:電流12~25 mAs, 電壓55~70 kV。對患者進行正側位攝片。獲得影像學資料。
1. 2. 2 CT檢查 20例患者行CT檢查, 以GE 64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 設置參數:管電流25 mAs, 管電壓120 kV, 層厚0.625 mm, 層間距0.3 mm, 視野(FOV)25 cm×25 cm~35 cm×35 cm。CT掃描做常規橫軸位掃描, 后進行矢狀位、冠狀位重建。獲得影像學資料。
1. 2. 3 MRI檢查 11例患者行MRI檢查。以GE 1.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掃描儀檢查, 設置參數:層厚5 mm, 層間距5.5 mm, FOV30 cm×30 cm, 矩陣256×256, 激發次數2~3次。另外, 髖關節掃描中需修改參數:層厚
5 mm, 層間距6 mm, FOV224 mm×256 mm, 矩陣不變。肋骨掃描中修改參數:層厚5 mm, 層間距6 mm, FOV200 mm×200 mm, 矩陣288×256。以常規FSE序列, 進行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獲得影像學資料。
1. 3 觀察指標 以兩名影像學醫師對X線檢查結果、CT檢查結果、MRI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分析, 并對比病理學檢查結果, 確定影像學特征。
2 結果
2. 1 X線檢查結果 X線, 檢查結果顯示:多表現為類圓形、橢圓形骨質破壞, 可見膨脹性骨質改變, 病灶邊界清楚, 伴完整硬化變化, 無骨膜反應, 無軟組織腫塊。其中, 膨脹性骨質改變分為3類, 明顯膨脹性骨質改變16例, 輕度膨脹性骨質改變12例, 無膨脹性骨質改變2例。病灶部位于骨端關節面的患者X線檢查結果表現為明顯的橫向偏心性膨脹, 病灶部位位于骨干處患者X線檢查結果表現為縱向中心性膨脹。病灶部位的骨質破壞區多表現為類圓形、橢圓形, 類圓形
14例, 橢圓形12例, 6例骨皮質完整。對照病理學檢查中不同患者的X線片影像學表現如下:①10例患者X線檢查結果邊界不清晰, 占比33.33%, 其余20例患者可見病灶邊界清晰, 占比66.67%;②2例股骨良性骨纖維細胞瘤X線片可見多發囊狀破壞, 2例脛骨良性骨纖維細胞瘤X線片可見多發囊狀破壞;③2例距骨良性骨纖維細胞瘤未見硬化邊, 其余患者病灶多見硬化邊, 且多為不連續硬化邊;④4例髂骨良性骨纖維細胞瘤可見不規則骨密度降低, 骨皮質破壞不連續, 皆無骨膜反應;⑤5例股骨良性骨纖維細胞瘤患者中, 3例可見股骨頸病變, 病灶周圍可見硬化邊, 股骨脛骨皮質破壞不連續, 病灶邊緣欠光滑, 皆為膨脹性改變, 無骨膜反應。其余病例無較為典型特征。
2. 2 CT檢查結果 CT檢查結果與X線較為一致, 可見病灶軟組織密度影, 少數可見軟組織腫塊。CT檢查結果在骨質結構上較為清晰, 能夠明顯顯示病灶內部密度, 可見軟組織密度影, 且病灶內部密度稍低于軟組織密度。對比X線檢查結果:①X線檢查中, 存在
6例病灶骨皮質完整的病例, CT檢查中, 顯示6例病例可見骨皮質不連續, 其中2例可見骨質破壞。②X線
檢查中, 4例髂骨病灶可見不規則骨密度降低, 骨皮質破壞不連續, CT檢查中可見骨質結構不完整, 伴發軟組織腫塊影。CT檢查結果可補充X線檢查中部分影像學信息, 影像學特征較為顯著。
2. 3 MRI檢查 MRI檢查, 7例可見T1W1低信號, T2W1高信號, 病灶多呈中心性生長;4例可見T1W1、T2W1低信號, 病灶呈偏心性生長, 可見骨皮質破壞。11例病例皆未見骨膜反應與軟組織腫塊影。MRI檢查結果:7例患者為組織細胞型病灶, 4例患者為纖維細胞型病灶, 診斷準確率為100.00%。見表1。MRI檢查中, 病灶多表現為類圓形、橢圓形骨質破壞區, 7例經病理學檢查驗證為組織細胞型病灶的影像學資料中, 病灶邊界清晰, 且可見長T1短T2信號硬化邊, 其中
6例T2W2高信號且信號均勻, 1例信號不均勻。4例經病理學檢查驗證為纖維細胞型病灶的影像學資料中, 病灶邊界清晰, T1W1、T2W1信號均勻, 可見長T1短T2信號硬化邊。經病理學檢查資料證實皆為髂骨良性骨纖維組織細胞瘤患者。
3 討論
良性骨纖維細胞瘤起源于間充質細胞, 可分化為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5]。良性骨纖維細胞瘤多呈黃色, 所以又稱為纖維黃色瘤[6]。骨良性纖維細胞瘤多發于脛骨、股骨等四肢骨中, 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所以臨床多以手術刮除治療[7]。行手術治療前, 需充分了解病灶特征, 所以臨床上多采取影像學檢查的方式, 形成對病灶特點的觀察。X線檢查用于臨床診斷中, 多表現為類圓形、橢圓形骨質破壞, 可見膨脹性骨質改變, 病灶邊界清楚, 伴完整硬化變化, 無骨膜反應, 無軟組織腫塊。是臨床診斷骨良性纖維細胞瘤的常用措施[8]。CT檢查在檢測結果上與X線較為一致, 可見病灶軟組織密度影, 少數可見軟組織腫塊。相比X線檢查, CT檢查在骨質結構上更加清晰, 對于病灶內密度更清晰, 也可見少數軟組織密度影[9]。X線檢查中未發現的骨皮質不連續、骨質破壞、軟組織腫塊影部分可在CT檢查結果中表現出來。MRI檢查根據骨良性纖維細胞瘤種類的不同, 影像學征象不一致, 一般組織細胞型病灶可見T1W1低信號, T2W1高信號, 病灶多呈中心性生長, 纖維細胞型病灶可見T1W1、T2W1低信號, 病灶呈偏心性生長, 可見骨皮質破壞[10]。在不同細胞型病灶的影像學特征上較為顯著, 且診斷結果的準確率
較高。
綜上所述, 從X線、CT、MRI檢查結果中分析, X線檢查與CT檢查結果較為一致, 且CT檢查可彌補X線檢查中的不足, MRI檢查結果準確性較高。3種影像學檢查在影像學特點上不同, 臨床診斷中采用聯合診斷措施能夠較好的提高診斷結果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余澤祥. 不同病理類型脊柱骨腫瘤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分析.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8, 15(6):171-174.
[2] 高賽, 楊志濤, 李翔, 等. MR評價良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與惡性骨腫瘤周圍水腫的不同. 磁共振成像, 2019, 10(6):430-434.
[3] 姚偉武, 楊世塤, 王武, 等. 脊柱良性骨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的影像學診斷.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01, 7(4):258-262.
[4] 巫娟, 徐鋼, 陳婷婷.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及非骨化性纖維瘤臨床病理分析及對比研究. 四川醫學, 2018, 39(8):865-868.
[5] 張環, 葉建軍, 慕寧霞, 等.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及與病理對照分析.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8, 34(7):1072-1075.
[6] 李鋒, 程天明. 不同病理類型脊柱骨腫瘤的X線、CT及MRI的影像征象特點及診斷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8, 16(4):138-142.
[7] Novalia PS, Margaret ME, Giles R,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BH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Function and CT Coronary Angiogram (CorCTCA) study.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20(221):48-59.
[8] 趙永平, 董飛, 吳磊年. 骨樣骨瘤的影像學分析16例.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 12(31):155.
[9] 戴灼南, 司建榮.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影像診斷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6(6):1072-1075.
[10] 李守憲. 骨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影像診斷與病理對比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196(87):144.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