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摘 要:隨著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農產品結構要順應調整,而且必須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該文介紹了舒城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風險防范、強化執法監管、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能力等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124-02
近年來,舒城縣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加大專項整治力度,有序推進農業標準化,并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仍任重道遠,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工作中存在發展不平衡、保障措施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監管責任不明確、監測巡查工作不規范等問題,監管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1.1 環境污染產生安全隱患 發展二、三產業極大地推動了舒城縣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也對全縣農業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特別是環境污染給農產品質量帶來諸多不安全因素,如生活垃圾和工業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質造成水土污染,化肥和農藥使用不當造成土壤殘留多種有害物質等。因此,消除環境污染對農產品品質造成的影響至關重要。
1.2 農產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滯后
1.2.1 監管體系不健全 “政府主導、部門監管、生產經營主體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沒有真正建立,多級監管工作機制沒有真正形成。
1.2.2 日常監管工作不到位 科學測土科學配方沒有全面推開,“禁限養”制度執行不到位,農業投入品監管執法力度不大,從源頭開始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工作制度建立不完善,市場準入環節存在問題,少數不達標農產品仍然進入流通。
1.2.3 監測檢驗工作開展不深入 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范圍不廣泛,監測頻次少,監測結果利用更少,對檢測出的品質惡劣,甚至對人體健康具有極大危害的產品,不能及時移交司法機關追根溯源。
1.2.4 農業標準化水平不高 目前,舒城縣有農業各類經營大戶逾3000家,大部分為高中及以下學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農業生產者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吸收轉化較少,導致全縣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雖然農業標準化工作已經開展,但大多數農業經營者標準化生產意識淡薄,即使開始注重農產品標準化,多數注重的只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而對農產品生產環境要求、農產品產中控制因素關注較少。
2 改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
2.1 加強風險防范
2.1.1 強化安全監測 充分發揮縣、鄉鎮監測網絡作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突出監測的隨機性、普遍性,擴大產品的檢測覆蓋面。加強監測結果會商分析和情況通報,對于檢測不合格樣品,堅決調查處置到位,針對突出問題加大專項整治力度,切實增強風險預警能力。
2.1.2 強化風險評估 針對畜禽品種和水品種中環境污染物、糧油品種生物毒素、蔬菜農藥殘留、畜禽產品獸藥殘留、水產違禁藥物等重點品種風險隱患,強化安全風險評估。
2.1.3 完善應急機制 強化輿情監測,加強輿情分析研判和應對能力,構建屬地負責、行業主導、上下協同的應急響應機制,穩妥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做到早發現、及時整治,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增強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質量安全科學認知能力。
2.2 強化執法監管
2.2.1 深入開展專項整治 大力整治有關投入品使用不按照安全有關規定執行。將規模以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監管主要對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對優質農產品及不合格農產品要多渠道及時公布。對新發現的風險隱患和質量安全事件,舉一反三,及時部署,開展專項整治。
2.2.2 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 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監管力度,開展監督抽查,公布不合格名單,制止制售假劣農資行為,集中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利用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普及識假辨假、科學種養殖和依法維權知識,提高農民識假辨假和依法維權能力。
2.2.3 加大執法辦案力度 對發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依照有關程序追根溯源,加強與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建立協作機制,配合追究相關責任。
2.3 強化標準引領
2.3.1 構建標準體系 根據種養安全健康要求,不斷健全農業標準體系,開展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等現代農業相關標準的制修訂,豐富和完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促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
2.3.2 發展綠色生產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健康養殖模式。開展農業投入品管控行動,指導和督促生產經營者規范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帳。
2.3.3 開展對標達標提質行動 加強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推動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生產。
2.3.4 培育“三品一標” 嚴格準入,加強后續管理。加大綠色食品發展和宣傳市場推介,提高品牌公信力,積極推動有機農產品認證和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
2.4 完善監管制度
2.4.1 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對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落實主體責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推動生產者自我質量控制、自我開具和自我承諾。加強監督管理,嚴防不達標農產品進入市場。
2.4.2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建設實現責任主體信息全程追溯,提升農業主體質量安全意識和誠信意識。鼓勵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使用安全追溯平臺。充分發揮鄉鎮快檢系統作用,確??鞕z系統檢測數據實時上傳省追溯平臺。對快檢中檢測出的不合格產品要采取有效處置措施,并及時反饋處置情況。
2.4.3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建設加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信用管理,增強其誠信經營意識。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誠信責任,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文化建設,發揮信用體系的正向激勵和硬約束作用,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2.5 提高監管能力 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強化鄉鎮監管站機構和能力建設,督促指導鄉鎮監管站做好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農業投入品篩查選型、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督導巡查、農獸藥使用間隔期(休藥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程實施、規范合格證開具等工作,加強“四員”隊伍建設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韓長賦.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J].中國食品,2018(9):124-129.
[2]作者不詳.2018年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J].甘肅農業,2018(8):53-55.
[3]趙玉芝.棗莊市農資市場運行監管的實踐與思考[J].新農民(上半月),2011,000(12):44-45.
[4]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