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俊,徐禮強,鄭 玲
(浙江省浙南綜合工程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錨噴支護法即錨桿與噴射混凝土相結合的一種邊坡支護方法,適用于巖體強度較低,易于風化的巖質邊坡,可以提高邊坡巖體結構強度和抗風化能力,增加邊坡穩定性[1]。錨噴支護具有性能可靠、施工方便、工期短等優勢,但噴層外表美觀度不佳且易污染,廣泛應用于巷道、隧道、基坑、邊坡防護工程中,已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當中重要的一種設計施工方法[2]。
經現場調查施工現場鉆探情況,獲得錨桿施工腳手架搭設所需寬度為搭設腳手架縱距加潛孔鉆機放置寬度最小空間為2.5 m,錨桿射入角度可根據實際的情況調整,范圍0°~35°,在錨桿實際鉆探成孔施工過程中,主要采用鉆孔套管連接,每根套管長度一般不小于1.0 m。對于房屋后側施工空間狹窄情況,錨桿成孔問題難以解決,且設計長度若大于3.0 m,錨桿插入孔內所需施工空間,場地根本無法滿足這一條件。本文通過房屋后側高陡邊坡治理一實際案例,結合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克服了施工條件限制,順利采用錨噴方案到達了工程治理目的。
該邊坡位于房屋后側,于1986年房主切坡建房時開挖形成,呈直立狀,局部存在倒坡,邊坡長度25.0 m,高度9.0~10.0 m。由于房屋修建時間較早,房屋距離坡腳0.5~1.5 m,坡面以巖質邊坡為主。邊坡巖性為白堊系下統茶灣組(K1c)凝灰巖,巖體呈中風化巖,節理裂隙發育,主要節理產狀:160°∠55°~70°,1~2條/m、250°∠88°,2~3條/m、260°∠51°,1~2條/m、115°∠55°,1~2條/m,呈微張狀態,結合程度一般~較差,延伸長度一般4~8 m,其中邊坡主控結構面為160°∠55°~70°,受節理切割影響,巖體完整性較差。坡頂殘坡積碎石土厚約0.5 m,表層植被發育。
該邊坡存在崩塌隱患體,長約20 m,厚2~3 m,高8~10 m,潛在崩塌方量300~500 m3。崩塌隱患體少量表層巖塊已發生滑塌,堆積于房后坡腳,未造成人員傷亡。崩塌體現狀穩定性較差,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坡面表層存在較多危巖體,有再次崩塌可能,對下方居住5戶15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構成較大威脅,見圖1~2。

圖1 邊坡坡腳與房屋距離0.5~1.5 m

圖2 坡面示意圖
該崩塌治理點擬采用搬遷避讓措施,估算費用約200萬元,搬遷避讓費用較高,且由于前側戶主搬遷意愿不強,經比選采用工程治理措施。
由于危巖體體積較大,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結構面延伸長度4~8 m,設計人員根據工程現狀地質環境條件以及建設單位的要求,最終選擇了系統錨桿加澆筑混凝土面板進行錨固,來確保邊坡工程安全。根據現場測量錨桿自由端長度2.5~3.0 m,經計算錨固段長度需達到3.0 m,方可錨固住坡面危巖體,最后方案確定錨桿長度4.5~6.0 m。
由于房后場地狹小,邊墻與邊坡距離僅0.5~1.5 m左右,錨桿在后墻與邊坡夾縫中無法施工,因此,考慮在房屋后墻上內進行錨桿施工作業,施工機械在房屋內部操作施工。這樣可以解決場地狹小無法施工的問題。具體錨桿布置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盡量利用門窗位置進行錨桿施工,以減少房屋墻體的破壞。施工過程中應內外配合,防止操作過程中對房屋后墻造成破壞。
錨桿成孔直徑采用Φ90,鋼筋Φ25,傾角15°~20°,間距控制在2.0 m×2.5 m,長度4.5~6.0 m。具體錨桿布置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局部倒坡危巖區域可適當加密錨桿布置,見圖3~4。

圖3 剖面布置示意圖

圖4 房屋內錨桿布設示意圖
錨桿注漿水泥采用3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灰砂比為1.2~1.5,水灰比0.4~0.45,灌注的水泥砂漿強度取M30,注漿時孔內砂漿須飽滿,嚴格按規范施工。
坡面采用掛網噴混凝土處理,鋼筋網采用Φ6 mm鋼筋,網孔尺寸為20 cm,同時錨桿之間設置2根Φ12的加固連接鋼筋。噴混凝土必須將所有鋼筋覆蓋。噴混凝土厚度為10 cm,頂部翻邊掛網噴混凝土1.0 m。泄水孔每4 m2設置一個,對于有裂隙水出露處,增設泄水孔。施工應逐一鉆孔施工,施工結束一個鉆孔用C30水泥砂漿修補后墻后進行下一個鉆孔施工,禁止多孔同時開鉆。
錨桿施工結束后,對內墻采用乳白色涂料進行粉刷,外墻面采用水泥砂漿抹面,恢復原狀,見圖5。消除施工對墻體結構及景觀的破壞,治理費用僅需30余萬元,節省了投資,促進了社會和諧,達到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目的。

圖5 穿墻作業施工及水泥砂漿填補墻面孔洞
綜上所述,根據上述案例,筆者對臨近房屋高邊坡治理經驗進行總結認為:①在房屋后側進行錨桿施工,以達到提高錨桿施工的長度,技術操作上可行;②施工前需對坡體位置及房屋立面做詳細調查,根據房屋內錨桿布設示意圖確定錨桿施工位置;③鉆孔位置以不破壞房屋整體結構為原則;④施工后需及時對房屋進行修復。
[ID: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