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鞏, 張 燕, 嚴琴琴, 劉 婧, 劉曼玲, 范立萍, 林思岑, 賀 娜, 彌 曼
1 西安醫學院, 西安 710021; 2 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唐都醫院 呼吸內科, 西安 710000;3 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 西安 71007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包括單純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NASH已成為肝硬化、肝癌和肝移植的重要病因,NAFLD和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1]的高發密切相關。NAFLD患者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纖維化年平均進展率為9%[2],而晚期肝纖維化患者10年生存率為81.55%[3]。先前的研究[4-5]表明,在活檢證實的NAFLD中,纖維化程度是影響進展至終末期肝病和死亡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NASH。因此,對NAFLD患者肝纖維化的準確評估,有利于對病情的準確評估、治療方法的制訂和預后的判斷[1]。
肝活檢一直是判斷NAFLD患者肝纖維化程度的金標準。然而,肝活檢是一種有創檢查,大多數患者難以接受,并且對于患者而言,不便于多次利用肝活檢來判斷病情[3]。因此,學術界一直試圖尋找無創性的方法來準確評估NAFLD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本課題組在前期構建出NAFLD無創性篩查模型[6-7],旨在便于基層NAFLD的早期篩查。在此基礎上,本組進一步通過LAASO回歸方法,構建NAFLD進展性纖維化無創預測模型,以適應基層醫院的需要,提高診斷效能。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的NAFLD患者。納入標準:(1)18~75歲的成年患者;(2)符合NAFLD的診斷標準,其中NAFLD的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8]。排除標準:(1)在過去2年內飲酒量>20 g/d;(2)病毒性肝炎(B或C)、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患者;(3)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鈣通道阻滯劑、三苯氧胺、胺碘酮、皮質酮、異煙肼和甲氨蝶呤者;(4)孕婦或哺乳期婦女;(5)肝癌或其他良惡性腫瘤患者;(6)有重要數據遺失、資料不全者。
1.2 觀察指標
1.2.1 臨床及實驗室指標 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數據,包括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腰圍、腹圍、臀圍和腰臀比(WHR);生化指標,如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漿胰島素(FINS)、糖化血紅蛋白(HbA1c)、AST、ALT、GGT、IV型膠原、Ⅲ型前膠原、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
1.2.2 肝臟硬度值(LSM)測量 FibroScan型號為Echosens公司生產的Fibroscan-502機型。LSM的測量結果以千帕(kPa)表示。根據《瞬時彈性成像技術(TE)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5年)》[9],TE可用于NAFLD肝纖維化的診斷,LSM臨界值可參考7.9 kPa,從而診斷進展性肝纖維化。
1.3 倫理學審查 該項研究方案獲得西安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NO.XYFY2018LSK-003),參與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 納入NAFLD患者258例,其中非進展性纖維化組184例,進展性纖維化組74例。在一般資料方面,WHR、年齡、BMI、是否為肥胖人群在兩組之間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值均<0.05)(表1)。兩組患者生化指標中ALT、AST、ALP、GGT、血紅蛋白、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Ⅳ型膠原、HOMA-IR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2)。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2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2.2 LASSO回歸篩選結果 使用LASSO回歸算法從臨床指標中選擇出3個具有非零系數的顯著纖維化相關指標,分別為Ⅳ型膠原、BMI、AST(圖1)。
2.3 LAASO回歸模型的構建 利用logistic 回歸篩選出3個變量,Ⅳ型膠原、BMI、AST所對應的非零系數分別為0.006 58、0.018 84、0.002 74,因此所構造的預測模型為:0.002 74×AST+0.006 58×Ⅳ型膠原+0.018 84×BMI。預測模型的AUC為0.843,95%CI: 0.790~0.897,敏感度為0.851,特異度為0.810(圖2)。校準度使用校準曲線進行評估,校準度反映了預測的概論和實際觀測的概率的一致性。從圖3中可以看出,預測的概論和實際觀測的概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2.4 LAASO回歸模型與經典模型之間的比較 進展性纖維化經典預測模型包括APRI、NFS和FIB-4,通過ROC曲線,比較經典模型和LAASO回歸模型的診斷效能,結果發現,無論是AUC還是敏感度、特異度,LAASO回歸模型均優于經典模型(圖4,表3)。
TE通過測量LSM,從而反映肝纖維化程度。由于具有無創、簡便、快速、易于操作、可重復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特點,目前已被AASLD、EASL及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薦為HBV、HCV相關肝纖維化臨床評估的重要手段。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難以大量獲得NAFLD肝組織活檢的病例,因此無法對其纖維化程度做出精準評估。基于國內外研究現狀,FibroScan 檢測對患者肝臟硬度值測定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在國內外均得到認可,因此本研究以FibroScan 檢測值為參照標準,通過人體學指標結合簡單的血清學指標,重新構建回歸模型,以實現對NAFLD顯著肝纖維化的無創診斷。

表3 LAASO回歸模型與APRI、FIB-4、NFS的診斷效能比較
本研究運用LASSO回歸進行了變量的篩選和模型的構建。相比于傳統的統計學方法,LASSO回歸有著獨特的優勢[10],在尋求預后因素,處理多種高維數據方面(諸如PET圖像的放射特征[11]、環境腸病生物標志物[12]和相關個體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之類的問題[13]),由于各指標之間可能存在共線性關系,傳統的統計學方法可能會使效率低下。LASSO回歸適用于處理高維數據或大量數據,可篩選與研究目的相關的特征性指變量。因此,筆者將LASSO回歸算法作為本研究的核心數據處理方法。
目前已有的無創性診斷NAFLD進展性肝纖維化的評分系統主要有3種,分別為NFS、FIB-4和APRI。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預測進展性肝纖維化(LSM≥7.9 kPa)方面,LASSO模型的AUC、敏感度和特異度均是最高,說明LASSO模型的診斷效能均優于NFS、FIB-4和APRI。而且回歸模型中的數據均來自于臨床測量及實驗室檢測指標,具有很好的客觀性。因此,使用LASSO回歸構建的預測模型,可獲得性好、易推廣、實用性強,可用于輔助評估NAFLD進展性纖維化狀態,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肝臟活檢。
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樣本量小,不能客觀地反映數據的可靠性和結果的可信度,未來將增大樣本量,將不同地區和種族人群納入,通過多中心、大樣本的隊列研究,進一步驗證預測模型的效能。其次,NAFLD進展性纖維化的診斷標準是基于TE的LSM值,而不是以金標準肝活組織檢查作為參照,在準確性上稍顯不足;其次,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自單中心,能否適用于其他研究,仍值得探索,有待于進一步的多中心臨床數據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