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雨, 梁 巍, 王勇飛, 杜志堅, 張夢陽, 韓景釗
1 河北醫(yī)科大學 研究生學院, 石家莊 050000; 2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 石家莊 050000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人群發(fā)病率為1.5%,男女比例為1.3∶1[1],一般無需處理,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罕見,一旦突破肝被膜病死率極高,是手術的絕對適應證。破裂血管瘤直徑通常>4 cm,有文獻報道的最小直徑為3 cm。河北省人民醫(yī)院收治了1例位于肝表面直徑為2.5 cm的小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伴休克患者,應用噴凝止血方法治療,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54歲,因“突發(fā)上腹痛7 h”于2019年9月18日收入河北省人民醫(yī)院。患者7 h前無明顯誘因突發(fā)上腹痛,為持續(xù)性鈍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與呼吸及體位無關,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少量帶血絲樣液體,無明顯心慌氣短,頭暈頭痛。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查腹腔超聲提示“腹腔積液”,遂來本院。既往無雌、孕激素應用史,近期無外傷史,無其他病史。查體:體溫36.7 ℃,脈搏93次/min,呼吸36次/min,血壓85/53 mm Hg。腹平坦,腹軟,上腹部壓痛,輕度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腹部包塊,肝臟及脾臟肋下緣均未觸及,Murphy征陰性,腹部叩診鼓音,肝區(qū)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立即給予多巴胺靜脈泵入維持血壓,急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計數(shù)3.7×1012/L,血紅蛋白 11.9 g/dl,紅細胞壓積0.344 L/L,白細胞計數(shù) 10.87×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4.50%;肝功能未見異常。腹部增強CT示:盆腹腔積血及積液,胃周、左側腹膜后區(qū)、右側腹腔積液為著,肝實質(zhì)密度減低,脂肪肝可能(圖1)。于右下腹診斷性穿刺抽出少量不凝血,考慮腹腔內(nèi)出血伴失血性休克。
在大量補液及應用升壓藥物后,患者血流動力學仍不穩(wěn)定,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考慮出血不能自行停止,存在手術指征。急診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見:肝周、胃大彎、右側結腸旁溝、脾窩、盆腔可見大量不凝血及血凝塊,肝左葉S4段下表面可見多個大小約1~2.5 cm不規(guī)則紫黑色腫塊,較大者直徑約2.5 cm,局部破潰,可見活動性出血(圖2),考慮肝小血管瘤破裂出血,取少量腫物組織待病理檢查,電凝棒局部噴凝止血,吸凈腹腔內(nèi)積血,量約950 ml,大量溫鹽水沖洗腹腔,仔細檢查腹腔未見其他活動性出血。術后病理示:符合海綿狀血管瘤(圖3)。術后恢復順利,5 d后出院。隨訪至今,目前一般情況良好。

表1 2000年-2019年成人肝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病例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無明顯惡變傾向,一般認為是由肝血管發(fā)育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包括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nèi)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等類型,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肝血管瘤增大與妊娠及雌、孕激素應用相關。根據(jù)腫瘤直徑,我國將肝血管瘤分為小血管瘤(直徑<5.0 cm)、大血管瘤(直徑5.0~9.9 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徑≥10.0 cm)[1]。肝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不適癥狀,常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2],當瘤體較大且位于肝臟表面時可觸及腹部包塊,位置特殊時可壓迫臨近胃腸道、膽道、靜脈引起腸梗阻、黃疸、靜脈壓迫等相應癥狀。肝血管瘤一般無需處理,僅在瘤體直徑>5 cm且存在危險因素時采取預防性治療措施[1]。
肝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極為少見,在PubMed上檢索1970年-2014年關于肝血管瘤的文章,共報道肝血管瘤病例8469,其中自發(fā)性破裂 44例(0.52%)[3],有報道的最小直徑為3 cm。肝血管瘤一旦破裂的病死率為60%~75%[4],出血突破肝被膜者容易出現(xiàn)休克癥狀,應立即處理。肝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危險因素是>4 cm且位于肝臟表面或是有向表面生長的傾向,如果患者應用雌、孕激素,破裂風險更高[5],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同樣存在更高破裂風險[6]。本患者腫瘤雖位于肝臟表面,但瘤體較小(2.5 cm),未應用雌、孕激素類物質(zhì),且無外傷史,非常罕見。破裂癥狀一般為劇烈腹痛、腹膜炎以及因失血而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現(xiàn)象。此患者術前出現(xiàn)休克表現(xiàn),證明小血管瘤短時間內(nèi)出血量也很可觀。超聲、CT和MRI檢查的肝血管瘤診斷準確率分別為 61%、77%和 92%[1]。本患者行CT檢查,肝臟未見明顯包塊,可能由于瘤體較小且位于肝臟表面,出血后瘤體進一步縮小呈扁平狀。
肝血管瘤破裂治療方式包括切除法、縫合法、填塞法等,1989年-2002年報道的肝血管瘤破裂病例,采用此三種方法比例分別為59.1%、22.7%、18.2%,治療后病死率分別為23.1%、45%、75%,經(jīng)肝動脈介入栓塞術(trans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可以作為術前輔助治療方法[4,7]。手術完整切除血管瘤為首選方案,但手術風險較高,Hao等[8]報道,手術切除后病死率為36.5%,TAE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9]。上述方法適合大部分病例,確診后及時有效的處理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率,對于特定病例應個體化治療,本例為小血管瘤,位于肝臟表面,而且呈扁平狀,電凝棒局部噴凝止血簡單有效。噴凝止血原理與射頻消融相似:運用熱量破壞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血管,使局部形成血栓,起到止血、凝固瘤體的作用[10]。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表明噴凝止血方法對于此患者安全有效。
近年來,成人肝血管瘤自發(fā)性破裂病例時有報道,筆者通過檢索PubMed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了2000年-2019年相似病例共10篇文獻[5,7-9,11-16](表1)。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近年來發(fā)生自發(fā)性破裂的均為肝巨大血管瘤,且存在肝血管瘤破裂后腹腔無明顯積血情況,表明某些情況下肝血管瘤破裂并未突破肝被膜,肝被摸可以起到壓迫止血作用,未造成大量失血,肝血管瘤一般為肝動脈供血[1],一旦突破肝被膜,出血不易控制。本例雖為肝小血管瘤破裂,出血突破肝被膜,早期即出現(xiàn)休克癥狀。肝血管瘤破裂后血紅蛋白為12.1 g/dl并伴休克,可能和失血后血液濃縮相關。對于自發(fā)性肝血管瘤破裂,手術切除或者介入后再行手術治療仍為首選方案,視情況采取切除腫瘤、肝段切除和半肝切除的方法。
本病例總結經(jīng)驗教訓:(1)本例患者血流動力學仍不穩(wěn)定,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有手術指征,術前在嚴密監(jiān)測下試行介入治療尋找出血灶并栓塞可能更為合理;(2)小血管瘤存在超聲及CT檢查為陰性的情況,需加做MRI明確診斷;(3)小血管瘤破裂概率小,但仍存在破裂可能;(4)肝臟表面小血管瘤破裂,噴凝止血處理是一種比較便捷、合理的手術方法;(5)對于本患者小血管瘤破裂原因需深入探究,繼續(xù)隨訪是關鍵。
作者貢獻聲明:趙紅雨負責資料分析,撰寫論文;王勇飛、杜志堅、張夢陽、韓景釗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梁巍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