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博, 張 雨, 張曉雪, 楊倩倩, 陳慶靈, 溫曉玉, 金清龍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肝膽胰內科, 長春 130021
特發性門靜脈高壓癥(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特點是不伴肝硬化的門靜脈高壓,可有門靜脈小分支堵塞或狹窄[1],部分病例可有門靜脈血栓形成。大多數IPH患者在系統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后預后良好,部分患者最終發展為終末期肝衰竭,為肝移植指征,但IPH經肝移植治療在國內外報道較少[2]。現報道因IPH反復消化道出血行肝移植1例,以期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
患者男性,68歲,主因“肝硬化5年余,間斷嘔血2年余,加重3 d”于2019年7月11日入本院治療。該患者5年前于本院明確診斷為肝硬化代償期,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未進一步系統復查。2年前因嘔血于本科室治療,給予胃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同時止血、降門靜脈壓、對癥支持治療,好轉后出院,未系統復查。此次入院前50 d及30 d因“嘔血、黑便”于本科室治療,給予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及食管靜脈曲張硬化術。入院3 d前再次便血,為鮮紅色,量約100 ml,伴有頭暈、乏力,行急診胃鏡下硬化術治療,術后轉入ICU進一步治療。既往:40年前行闌尾切除術,2個月前行右側腹股溝疝修補術,否認肝炎、結核等病史,否認特殊用藥史、家族疾病史,否認吸煙飲酒史。查體:貧血貌,皮膚、鞏膜無黃染,可見肝掌,未見蜘蛛痣,撲翼樣震顫陰性,腹部平坦,未見腹壁靜脈曲張,全腹軟,無壓痛,無反跳痛及腹肌緊張,肝肋下未觸及,脾肋下5 cm,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
入院后行肝膽胰脾多排CT平掃+三期增強示:(1)肝硬化,脾腫大,門靜脈高壓伴側支循環開放;(2)門靜脈右支及主干低密度影,考慮栓子。胃鏡示食管曲張靜脈,形態呈結節狀、串珠樣,最粗直徑約0.8 cm,曲張靜脈表面見糜爛,檢查中靜脈曲張出血,套扎治療6點,分2點注射硬化劑,診斷為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食管靜脈曲張硬化術。鐵代謝:2.7 μmol/L;乙型肝炎血清學標志物、丙型肝炎抗體、抗核抗體系列、抗線粒體抗體M2、銅藍蛋白、免疫五項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WBC 3.70×109/L,RBC 2.43×1012/L,HGB 63 g/L,PLT 39×109/L;凝血常規大致正常。肝功能:ALT 36.2 U/L,AST 28.5 U/L,膽堿脂酶4208 U/L,總蛋白58.0 g/L,白蛋白28.4 g/L,白球比0.96;腎功能、血脂、離子等未見明顯異常。結合患者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償期,脾功能亢進,食管靜脈曲張,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后,食管靜脈曲張硬化術后,低蛋白血癥。給予抑酸、止血、降低門靜脈壓、補充白蛋白、補液等治療。
考慮到患者門靜脈高壓的并發癥如消化道出血發作頻繁,內鏡下治療未明顯降低再出血的風險,同時存在脾功能亢進,請介入科評估,明確可否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同時請肝膽外科評估可否行肝移植治療。患者及家屬充分考慮后決定預約行肝移植治療。2019年8月28日于本院肝膽胰外科行異體原位肝移植術,術后病理回報(圖1):送檢肝輕度萎縮,肝被膜較光滑;鏡下肝實質萎縮,未見明確肝硬化;中央靜脈周圍肝竇明顯擴張及充血;未見明確點灶狀壞死及脂肪變性,局部肝細胞結節狀增生;匯管區擴張、輕度纖維化,未見界面炎;部分匯管區靜脈管壁破壞及纖維組織增生和水腫、管腔不規則及狹窄;未見明確血栓及炎性或纖維素性滲出物;此變化見于肝門靜脈、其主要分支至終末門微靜脈;病理診斷符合IPH。故結合臨床表現和病理結果診斷為IPH。肝移植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各項指標明顯好轉,術后15 d出院。
IPH既往又被稱為班替氏綜合征、班替氏病、特發性非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3]等。IPH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亞洲以日本和印度最為顯著,且日本IPH患者在各地區存在性別和年齡分布上的差異[4],印度則以男性多見。IPH發病機制暫不明確,病因可能為5類:免疫障礙、慢性感染、接觸藥物或毒素、遺傳傾向及血栓形成傾向,也有學者認為不除外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導致了IPH形成。我國IPH患者的一項回顧性研究[5]表明接觸藥物是比較明顯的一項致病因素。
IPH常見臨床表現有反復靜脈曲張性出血、脾腫大及貧血,其中反復靜脈曲張性出血最常見[6],同時IPH患者肝功能多正常,且黃疸罕見,與肝硬化患者相比,對靜脈曲張性出血的耐受性較好,若及時有效的控制出血,很少因靜脈曲張性出血死亡。13%~46%的IPH患者可有門靜脈血栓表現[6]。相比肝硬化患者,IPH患者發生肝肺綜合征、門靜脈性肺動脈高壓及肝細胞癌的報道少見。本例患者肝功能輕度異常,與門靜脈高壓癥嚴重程度不平行,血常規示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均減少,與脾功能亢進和出血相關,影像學檢查中見形態學改變不明顯肝硬化,肝臟出現萎縮,結合反復靜脈曲張性出血的典型門靜脈高壓表現診斷為肝硬化,這也是不能僅僅通過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診斷IPH的重要原因,再者肝硬化是門靜脈高壓的常見病因,因此臨床上易出現誤診或漏診。
關于IPH診斷目前國際尚無統一標準。2015年歐洲肝病學會肝臟血管病臨床實踐指南[7]推薦的診斷標準中表明IPH的診斷是一種排除性診斷。IPH確診依據于組織病理學檢查,特點有:大體上[8],肝臟表面可光滑,亦可不規則伴有起伏,或不同程度的萎縮,質量較正常肝臟小,肝臟橫切面可見肝實質缺失。肝內大門靜脈分支及門靜脈主干通暢,部分病例可見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見肝增生性結節,但無肝硬化。鏡下表現為肝板排列大致正常,少有假小葉和肝細胞壞死,門靜脈狹窄,分支廣泛硬化,門靜脈周圍可見纖維化或血栓形成,門靜脈不規則或顯著擴張,肝竇擴張及竇周纖維化[9]。本例患者肝臟標本在大體上及鏡下均符合IPH組織病理學診斷,最終通過肝組織病理學確診。2019年我國一項回顧性研究[5]表明高質量的肝臟活檢、詳細的臨床信息和病理學專家是診斷IPH所必需。
針對IPH治療,推薦根據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治療原則,主要針對門靜脈高壓并發癥,對最常見的靜脈曲張破裂及出血進行有效地控制和預防,降低門靜脈壓力[10]。靜脈曲張破裂和出血時[1],除緊急抗休克及應用止血和降低門靜脈壓力藥物外,同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內鏡下血管套扎、內鏡下硬化劑注射。以上治療失敗者或合并嚴重脾功能亢進者,可考慮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門奇靜脈斷流術或緊急手術,采取何種術式由患者自身情況個體化決定[11]。IPH患者進展為肝衰竭狀態,可行原位肝移植[12]。進行性肝衰竭及門靜脈高壓癥頑固性并發癥(慢性肝性腦病、肝肺綜合征、肝腎綜合征及肝癌等)是肝移植的適應證[13-14]。目前肝移植技術不斷成熟,國外有一些IPH肝移植的報道[15],并有隊列研究顯示肝移植中的IPH患者較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預后良好且少見復發,仍有待大數據驗證,但肝移植是解決IPH肝衰竭的最佳治療方法。本例患者短期內反復消化道出血,及時行內鏡下治療后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積極地選擇了肝移植,術后恢復良好。因此,隨著移植技術及免疫抑制治療手段不斷進步,對于IPH患者有肝移植適應證時,應及時準確把握適應證盡早行肝移植。
總之,IPH病因尚不明確,臨床罕見,易誤診為肝硬化性門靜脈高壓,因此出現不明原因的門靜脈高壓癥,肝功能輕度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時應考慮IPH的可能,并積極行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診。IPH治療的關鍵是門靜脈高壓及其并發癥,肝移植不失為IPH終末期肝衰竭狀態患者的治愈手段,但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