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玲,丁健,門洪文,盧緒鵬,郭守鵬
(濟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02)
野菜具有食用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等特點,不但和蔬菜一樣有人體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等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野菜的營養成分,特別是胡蘿卜素、抗壞血酸和核黃素含量都高于常見的蔬菜[1]。野菜是蔬菜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蔬菜新品種的源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營養價值高又有保健作用的野菜需求逐步增加。因此,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對特色野菜進行馴化栽培。馴化栽培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栽培方式,利用有機栽培技術,結合有機食品標準,對野菜品種進行研究,通過栽培試驗,逐步了解各種野菜品種對生長環境的需求,顯現出不同的生長習性,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種野菜品種的栽培技術規程,能為將來有機食品野菜的產業化做準備[2]。鑒于菜芙蓉、水芹菜和婆羅門參3 種野菜日常適量食用是安全的[3],且硝酸鹽和重金屬含量都較低,營養價值高,具有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的特點[4-7],本試驗主要對引進的婆羅門參、菜芙蓉、水芹菜3 種特色野菜進行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以期為三種野菜的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提供參考[8-10]。
種子:于2017 年在濟南市農科院收獲的婆羅門參、菜芙蓉、水芹菜飽滿新鮮種子。
肥料:以色列海法化學工業公司生產的保利豐1 號水溶肥(N-P-K=19-19-19)、保利豐2 號水溶肥(N-P-K=20-20-20)、力威寶水溶肥(N-P-K=12-7-40);東部韓農公司生產的速必豐 1 號水溶肥(N-P-K=13-7-21);魯西化工集團生產的硫酸鉀復合肥(N-P-K=15-15-15)、尿素(總氮46.4%);中島海洋生物生產的微生物制劑(有效活菌數≥10 億/mL)。
基質:魯青牌蔬菜栽培基質,草炭:珍珠巖:蛭石=6:3:1。
恒溫培養箱(菲斯福HWS-150B 型)、游標卡尺(迪吉特210-150-208)、電子秤(佰倫斯TCS0.01-30 kg)、卷尺(得力0~5 m)、塑料花盆(魯青20 cm×50 cm×20 cm)、培養皿(泰林R=5 cm)等。
1.3.1 催芽試驗
選取3 種蔬菜上年收獲的飽滿種子,洗凈,50 ℃溫水浸泡20 min,然后分裝于培養皿中,蓋上蓋后置于恒溫培養箱中培養,計算不同品種在不同溫度和不同天數下的出芽率。
1.3.2 栽培密度篩選試驗
栽培密度對蔬菜最終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針對三種特色野菜的生長特點,分別開展了露地栽培密度試驗,試驗設計見表1(見下頁),2018 年5 月播種定植。水芹菜30 d 收獲一次,記錄收獲5 次的總產量。菜芙蓉花在盛花期2 d 收獲一次,至花期結束,記錄總產量。婆羅門參10 月底一次性收獲,記錄產量。2018 年9 月,測定株高和莖粗。

表1 三種特色野菜栽培密度試驗設計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ultivation density of three kinds of wild vegetables
1.3.3 肥料篩選試驗
由于水芹菜不適于露地栽培,因此選用基質盆栽。婆羅門參和菜芙蓉依然采用露地栽培。水芹菜肥料試驗設計見表2。2019 年2 月定植,試驗開始后30 d 收獲一次,記錄收獲4 次的總產量[11-12]。

表2 水芹菜肥料試驗設計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of fertilizer on Oenanthe japonica
2019 年5~10 月,開展了菜芙蓉、婆羅門參露地栽培肥料試驗,底肥選用硫酸鉀復合肥(N/P/K:15/15/15),設定了0、30、45、60、75 kg/667 m2五個梯度,每個小區面積6 m2,每個處理重復3 次;追肥選用高效有機沖施肥,每30 d 沖施一次,每次40 kg/667 m2。產量測定方法同栽培密度試驗。
出芽率采用計數法測定。株高使用卷尺測量,每個處理測量5 株,取平均值。莖粗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每個處理測量5 株,取平均值。總產量采用小區測產折算畝產法(1 畝=667 m2)。小區測產法為收獲后直接使用臺秤稱量質量,每個處理重復3 次,取平均值。
由表3 可知,三種野菜的適宜發芽溫度表現出極顯著的差異。水芹菜最適溫度為22~24 ℃,低于22 ℃或高于24℃,發芽率和發芽勢都顯著降低;菜芙蓉在14~26 ℃均表現出很高的發芽率,第一天就開始萌發;婆羅門參的最適溫度為18~22 ℃,超出這個溫度范圍,發芽率和發芽勢降低,當溫度大于26 ℃時,種子停止萌發。

表3 不同野菜品種出芽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n budding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wild vegetable varieties
栽培密度對蔬菜最終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如表4 所示。水芹菜栽培中,處理1 的品質最好,但產量最低,僅有1.91 kg/m2;處理4 的品質最差,單株質量僅30.5 g,但產量最高;綜合品質和產量兩個指標,處理2 為最佳。菜芙蓉栽培中,處理1 的品質最好,產量第三;處理4 的品質和產量都最差;綜合考慮,處理1 為最佳。婆羅門參栽培中,處理1 的品質最好,產量最低;處理3 的產量最高,為2.33 kg/m2,品質第三,商品性最好;綜合考慮,處理3 為最佳。經對比分析得出,最佳栽培密度(株距×行距):水芹菜10 cm×30 cm、菜芙蓉50 cm×75 cm、婆羅門參10 cm×25 cm。

表4 特色野菜不同栽培密度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n different cultivated densities of wild vegetables
不同肥料處理對三種野菜產量的影響如表5 所示。在水芹菜肥料梯度試驗中,處理4(尿素6 kg/667 m2+硫酸鉀復合肥5 kg/667 m2)產量最高,處理3 次之,其余處理產量較低。在菜芙蓉和婆羅門參肥料梯度試驗中,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菜芙蓉和婆羅門參的產量均大幅增加,增產幅度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處理4(60 kg/667 m2)和處理5(75kg/667m2)的增產效果相差不大。由此可得,菜芙蓉和婆羅門參最佳底肥施用量均為60~75kg/667m2。
從催芽試驗結果可知,三種特色野菜種子萌發對溫度的要求差異較大,在具體栽培時,應以此為指導,確定三種野菜的最佳播種時機。
(1)水芹菜對溫度要求較嚴格,最適發芽溫度范圍為22~24 ℃,因此,在播種育苗時要嚴格控制溫度,才能保證種苗質量。菜芙蓉對溫度要求不敏感,為了增加收獲期,可以采取提前播種育苗的措施,穴盤育苗在3 月初,直播在4 月下旬。婆羅門參發芽適溫在18~22 ℃,低于18 ℃不影響總體發芽率,但高溫卻能抑制發芽,為了提高產量宜在4 月中旬播種。

表5 不同施肥量對三種野菜產量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amount on the yield of three wild vegetables
(2)在栽培密度上,水芹菜為10 cm×30 cm、菜芙蓉為50 cm×75 cm、婆羅門參為10 cm×25 cm。
(3)在肥料使用上,水芹菜每次采收后可追施尿素6 kg/667 m2和硫酸鉀復合肥5 kg/667 m2,菜芙蓉和婆羅門參每667 m2可施的底肥為60~75 kg 硫酸鉀復合肥(N/P/K=1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