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航
(河南省欒川縣人民醫院骨科 欒川4715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屬于骨科多發病,巨大型LDH 約占LDH 的14.2%,以腰痛、脊柱側彎、下肢放射痛、肌力減退等為臨床表現[1]。對于巨大型LDH 患者而言,保守與微創介入治療往往效果較差,傳統開放手術則創傷大,患者耐受性較差。而小切口椎板開窗髓核切除術屬于開放手術的改良術式,是既往LDH 治療的經典術式。隨著椎間孔鏡下技術成熟,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以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逐漸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在巨大型LDH 治療中報道較少[2]。本研究旨在探討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在巨大型LDH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19 年8 月我院85 例巨大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 例和研究組43 例。研究組男27例,女16 例;年齡30~71 歲,平均(50.21±10.03)歲;病程5~23 個月,平均(13.60±4.21)個月。對照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9~70 歲,平均(48.64±9.73)歲;病程6~22 個月,平均(12.99±3.47)個月。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 及MRI 影像顯示椎間盤向后突出超過椎管矢狀徑≥50%,椎間盤突出超過上、下椎體后上、下緣,診斷為巨大型LDH;均為首次發病、單間隙LDH,或非手術治療≥3 個月而效果不佳;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腰椎或脊柱不穩者;椎間隙感染致巨大型LDH 者;因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等無法耐受手術者;復發性LDH 者;腰椎滑脫者;凝血功能、免疫系統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小切口椎板開窗髓核切除術治療。全身麻醉,取俯臥位,消毒鋪巾。C 型臂X 線機定位患者腰椎病變位置,作正中切口(長約5 cm),切開腰背筋膜,剝離椎間板間隙、下緣骶骨棘突肌(沿椎棘突方向進行),拉開切口以建立手術通道。暴露小關節突、病灶間隙上下椎板,從椎板間隙起始處使用咬骨鉗咬除關節突內側與上、下椎板緣1/3,形成一個圓形骨窗,游離韌帶,暴露硬脊膜、神經根,明確突出病變,徹底摘除髓核。關閉切口,常規引流。
1.3.2 研究組 予以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俯臥位,U 型軟墊懸空腹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確定腰椎前后位情況,用克氏針標記目標椎間隙水平線、棘突中線等,根據X 線腰椎側位透視確認安全線。消毒鋪巾,使用1%利卡多因局部麻醉,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采用18G 穿刺針穿刺,達到術前目標靶點,抽出針芯,置入導絲,然后緩慢拔出穿刺針。穿刺點位置作切口(約0.75 cm),沿導絲置入1 級與2級擴張棒,透視下置入工作套管與3 級擴張棒,抽出1 級與2 級擴張棒,C 型臂X 線機透視確定位置,連接椎間孔內窺鏡,使用18G 長針選擇性麻醉關節突、椎間盤外層纖維環等處,放置1 級與2 級擴張棒。C 型臂X 線機行腰椎正位透視,明確1 級擴張棒指向靶點,抽出長針導絲,將1 級擴張棒應用骨錘置入靶點。置入工作管道到達靶點后取出靶點處擴張棒,置入內窺鏡,持續沖洗,暴露組織結構,用神經根探子沿黃韌帶方向撥開組織結構進入硬膜外間隙,咬除(薄頭直角椎板咬骨鉗)黃韌帶,顯露神經根、硬膜囊,查看壓迫位置與周圍神經走向,擴大神經根管,使用髓核鉗取出巨大髓核,用射頻刀止血。
1.3.3 術后處理 多臥床休息,術后第1 天行直腿抬高鍛煉,逐步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戴腰圍下地活動、無腰圍下地活動等,堅持功能訓練,逐步恢復腰椎功能。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統計兩組出血量、手術用時、術后臥床時間。(2)疼痛情況,于術前及術后1 d、7 d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疼痛情況,0~10 分,疼痛程度隨得分降低而減輕。(3)脊柱穩定情況,于術前、術后3 個月做腰椎X 線檢查,測量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4)腰椎功能,于術前、術后3 個月使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患者腰椎功能,ODI 包括提物、疼痛、步行、生活自理等10 個項目,每項0~5 分,總分50分,分值越高,提示腰椎功能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研究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用時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出血量(ml) 手術用時(min) 術后臥床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43 42 tP 41.06±7.05 67.17±10.21 13.747<0.001 85.27±8.01 84.33±7.25 0.567 0.572 2.15±0.72 5.79±1.20 17.004<0.001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1 d、7 d 研究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d 術后7 d研究組對照組43 42 tP 7.01±1.53 6.79±1.64 0.640 0.524 3.11±0.84 3.89±1.01 3.875<0.001 2.21±0.77 3.01±0.95 4.270<0.001
2.3 兩組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 個月,兩組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均優于術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椎間隙高度(mm)術前 術后3 個月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腰椎曲度(cm)術前 術后3 個月43 42 tP 1.27±0.30 1.25±0.31 0.302 0.763 1.91±0.22*1.80±0.20*2.410 0.018 8.10±1.75 8.05±1.53 0.140 0.889 12.89±1.50*12.03±1.33*2.794 0.007
2.4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 術前,研究組ODI 評分為(40.25±3.56)分,對照組為(39.37±4.01)分,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1.071,P=0.288);術后3 個月,研究組ODI 評分為(20.12±5.33)分,低于對照組的(25.27±6.01)分(t=4.182,P<0.001)。
巨大型LDH 患者往往出現持續腰痛與下肢麻木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治療巨大型LDH 關鍵在于徹底減壓神經根,并保留腰椎間盤功能[3~4]。常用的小切口椎板開窗髓核切除術雖可有效減壓,但創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5]。隨著臨床微創外科發展,椎間孔鏡下手術得到十足發展,應用在巨大型LDH 患者中能清晰定位需切除的組織,降低術中操作風險,減少創傷,且雙極低溫射頻止血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出血量,同時避免神經根、血管、硬脊膜損傷,維持纖維環完整,利于術后恢復[6~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臥床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能有效降低出血量,縮短術后臥床時間。另外,巨大型LDH 神經纖維環損壞,新生毛細血管可進入纖維環缺損區,導致腰痛,加之術后創傷,患者疼痛明顯。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可在術中調整操作深度、通道角度,分辨髓核染色,解除致痛物質,有效減輕術后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7 d 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罹患巨大型LDH 后患者腰椎力學結構紊亂,脊柱側彎,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在椎間孔下方三角置入器械,對骨性結構無明顯破壞,可保留脊柱穩定性,進而促進術后腰椎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研究組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優于對照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可改善脊柱穩定,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但需注意的是,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要確保穿刺定位準確,且后續操作在椎管內進行,要求術者經驗豐富、內鏡操作水平高,以提高手術效果。綜上所述,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巨大型LDH,能減少出血,縮短術后臥床時間,減輕術后疼痛,提高脊柱穩定與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