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全美
(河南省原陽縣中心醫院外科 原陽453500)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組織異常增殖引發的惡性病變,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1]。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案,可通過切除原位病灶和清掃腋窩淋巴組織,有效控制癌細胞轉移,但對患側腋窩造成的損傷較大,易引起肩關節活動障礙,降低患者生存質量[2]。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是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最有效措施,需患者遵照醫囑長期、規律進行鍛煉,對術后護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為乳腺癌術后患者提供全方位、優質護理,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熱點問題。延續護理是一種院外延伸護理,體現護理工作的完整性、全面性,在促進患者恢復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乳腺癌女性患者術后實施延續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女性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4 例。對照組年齡31~64 歲,平均年齡(48.27±7.35)歲;患乳:右側22 例,左側22 例;腫瘤分期:Ⅰ期12 例,Ⅱ期22 例,Ⅲ期10 例。研究組年齡32~65 歲,平均年齡(48.31±7.13)歲;患乳:右側21 例,左側23 例;腫瘤分期:Ⅰ期11 例,Ⅱ期22 例,Ⅲ期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 年版)》[4]中關于乳腺癌的診斷標準;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治療,對手術耐受;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嚴重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存在精神疾病。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患肢護理、鎮痛護理、并發癥預防護理,規范飲食,幫助患者戒煙酒,指導患者早期進行患肢康復鍛煉,出院前發放乳腺癌術后管理小冊,要求患者規范鍛煉,定期復診(1~2 個月/次),復診時給予健康指導,觀察6 個月。研究組采取延續護理:(1)建立延續護理小組。成立以科室護士站為主導的延續護理小組,由專業醫生、康復理療師參與指導,出院前綜合評估患者情況,據此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教會患者制作護理記錄卡,記錄患肢恢復及鍛煉情況;建立微信群,每周推送乳腺癌術后護理知識,每2 周視頻1 次,給予專業指導。(2)護理內容。患肢護理。每天用軟毛巾清潔患肢,水溫避免過涼或過熱,禁止佩戴首飾、患肢過度負重;每日早晚按摩患肢,早期力度較輕,水腫消失后逐漸增加力度,按摩前后涂抹潤膚露。階段性患肢鍛煉指導。出院早期進行肩關節旋轉鍛煉、曲肘鍛煉、患肢上抬鍛煉、手指上爬鍛煉、扶墻鍛煉;逐漸耐受后進行上肢后伸、旋轉鍛煉和自理活動,根據喜好進行盤核桃或球、手指操等鍛煉。每次30 min,3~4 次/d,每天堅持鍛煉。鍛煉強度根據患者耐受調整,避免過度疲勞,循序漸進。飲食指導。根據患者運動量、基礎代謝率調整飲食結構,要求主食以谷類、薯類為主,粗細搭配,三餐攝入比為2:2:1,蛋白質、脂類、碳水攝入比例為30%、30%、40%,應用食物交換法提高飲食多樣性,確保飲食種類超過25 種/周。信息反饋。視頻隨訪、到院隨訪時根據患者居家護理記錄卡及檢查結果評估患者情況,了解患者居家護理的不足,給予針對性指導,調整護理方案,觀察6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鍛煉依從性、患肢肩關節活動度及生存質量。(1)鍛煉依從性。依從:積極完成鍛煉要求,鍛煉時間超過要求的90%以上;一般依從:每周有1 d 間斷鍛煉,鍛煉時間為要求的70%~90%;不依從:每周至少2 d 間斷鍛煉,訓練時間低于要求的70%。(2)應用量角器測量患肢肩關節前屈(0°~180°)、后伸(0°~60°)、外展(0°~180°)、內收(0°~90°)活動度,活動度高則肩關節恢復越好。(3)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B)[5],共計36 個條目,包括依從性、睡眠質量、情感狀態、生理狀況、功能狀況、家庭/社會情況及附加關注狀況等維度,采用5 級評分法評估(0~4 分),評分與生存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鍛煉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鍛煉依從性比較[例(%)]
2.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肩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內收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前屈護理前 護理后后伸護理前 護理后外展護理前 護理后44 44 t P 108.36±12.92 107.57±12.33 0.293 0.770 169.53±7.15*158.73±12.19*5.069 0.000 38.94±4.66 39.02±4.75 0.080 0.937 52.06±5.29*46.25±5.92*4.854 0.000 105.24±10.57 105.85±9.72 0.282 0.779 167.93±7.57*157.16±13.58*4.595 0.000 54.97±5.99 54.83±6.07 0.109 0.914 77.37±6.65*70.52±8.44*4.229 0.000
2.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FACT-B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FACT-B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44 44 10.272 7.265 0.000 0.000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83.86±16.02 84.35±14.83 0.149 0.882 115.44±12.62 104.81±11.36 4.153 0.000
乳房主要由脂肪、皮膚、乳腺腺體及纖維組織組成,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易經淋巴、血液等向全身擴散,危及生命,在手術治療時需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以預防淋巴轉移[6]。但乳腺癌根治術腋窩淋巴清掃范圍較大,會損傷大量淋巴管、血管及腋窩皮下組織,不利于腋窩及胸部靜脈回流,影響患側上肢功能恢復[7]。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肢功能恢復期較長,臨床不僅強調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更要求患肢功能鍛煉的持續性[8~9]。常規乳腺癌術后護理多側重于院內護理、復診時的健康指導,可滿足患者早期恢復需求,患者出院后缺少相關健康知識指導和心理護理,不利于術后患肢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FACT-B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肩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表明延續護理能夠促進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恢復,提升生存質量。延續護理是院內護理的延伸,可將院內護理服務通過相關途徑延續至患者家中,使患者隨時能夠接受護理指導,利于功能鍛煉的持續性,改善患肢功能[10]。在乳腺癌術后采取延續護理,是針對患者患肢護理、患肢康復鍛煉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教會患者相關護理技能、鍛煉方法,促使患者對乳腺癌術后護理、功能鍛煉具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鍛煉依從性,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減輕患肢活動不良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合理的營養供給是促進患肢恢復的基礎保障,臨床根據患者運動量及基礎代謝率調整飲食結構,可促使營養攝入均衡,促進患肢血管、淋巴管新生及組織修復,增強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延續護理還強調護理監督及信息反饋,可及時發現患者鍛煉或護理不當,給予針對性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適應,提升生存質量。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有效的延續性護理,有利于滿足患者多層次、多樣化的護理需求,改善患者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和肩關節活動度,提升其術后生存質量。后期如何將延續性護理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不斷拓展和研究,深化護理內容,仍是今后護理工作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