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 董三芹
(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 焦作454001)
脛骨平臺骨折在骨科中較為常見,多因暴力所致,患者通常出現脛骨平臺關節面粉碎、塌陷以及軟組織損傷等改變,需通過手術治療,若治療期間操作不當則可能加劇患者的疼痛,出現各種并發癥。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是堅強內固定,促使關節的力線得到恢復,為患者的傷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學環境[1]。本研究將我院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2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5例;年齡40~59 歲,平均年齡(44.6±6.1)歲。觀察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1~58 歲,平均年齡(45.4±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康復訓練,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煉,在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保證患者的安全,避免出現再次損傷的情況,可通過播放相關視頻對患者進行指導。(2)術后當天,幫助患者抬高患肢,患肢保持15°~30°,對患肢進行冰敷以緩解患者的腫痛感,待病情穩定麻醉消退之后,對患肢進行按摩。(3)術后次日,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長收縮訓練,使患者伸直膝關節,緊繃大腿肌肉10 s 后再放松,4 次/d,10 min/次。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患者采取平臥位,伸直膝關節,緩慢抬高下肢,4 次/d,10 min/次。(4)術后3 d 指導患者進行屈伸訓練,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最大幅度的屈伸膝鍛煉,適當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頻率。(5)術后2 周,指導患者拄拐行走,根據患者的康復進程進行不負重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可在不損害關節功能的基礎下,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功能狀況及脛骨平臺內翻角(TPA)與后傾角(PA)度數,術后6 個月采用膝關節功能評分表(HSS)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狀況進行評價,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功能狀況越好,TPA 與PA 度數采用X 線片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SS 評分及TPA 與PA 度數比較,干預前,兩組HSS 評分及TPA 與PA 度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SS 評分、PA 度數高于對照組,而TPA 度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SS 評分及TPA 與PA度數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SS 評分及TPA 與PA度數比較(±s)
TPA(°)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HSS(分)干預前 干預后PA(°)干預前 干預后60 60 tP 70.4±4.5 70.5±4.6 0.120 0.904 92.1±5.6 82.3±5.8 9.415 0.001 7.6±1.8 7.5±1.7 0.312 0.754 9.5±2.3 8.1±2.0 3.557 0.001 90.7±4.9 90.6±4.8 0.112 0.910 80.3±5.7 86.4±4.9 6.286 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完全負重時間(周) 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對照組60 60 tP 16.7±3.6 25.4±3.5 13.421 0.001 10.2±4.1 15.2±3.9 6.844 0.001 11.3±3.6 16.2±4.0 7.053 0.001
脛骨平臺骨折在臨床中并不少見,約占全身骨折的10%,多是因患者由高處墜落或交通事故所導致,通常合并半月板和關節韌帶損傷,對手術的要求較高,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炎、關節不穩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受生理、解剖等因素的影響,脛骨平臺骨折愈合的難度較大,所需時間較長,因此,早期康復訓練以及穩定的內固定對于膝關節的恢復起著重要作用[3]。脛骨平臺骨折手術主要是使關節恢復穩定,關節面的平整得到恢復,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常見手術方式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該術式可促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恢復,但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并發癥,因此術后選擇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必要[4]。常規的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患者的需要,不能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得到廣泛的關注,該護理模式能夠加強患者血液循環能力,重建平臺關節面,使患者膝關節功能盡快恢復,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
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可以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使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有效避免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導致的肢體萎縮、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促使患者骨折處盡快愈合[6~7]。早期康復護理在術后當天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之后便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指導,從而促進關節面重塑,在早期周期性應力的作用下,增加關節營養代謝能力,促使其周圍組織快速愈合。在本研究中,根據康復訓練進程對患者進行局部按摩,從而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避免關節制動導致肌肉肌腱組織粘連,并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為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從而提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和自理能力[8]。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地使脛骨平臺關節面得到重建,經康復鍛煉后骨缺損區能夠轉化為骨纖維或軟骨組織,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處的愈合,對膝關節功能進行改善[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所用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更少,HSS 評分、PA以及TPA 度數更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將早期康復護理用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使患者早日康復,對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護理,能夠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促使患者盡快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使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