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琴 胡文清 陶莉萍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 江西南昌330001)
貧血為尿毒癥患者常見的嚴重血液系統并發癥,為慢性腎臟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色素性正細胞性貧血。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造血功能和鐵利用出現明顯的障礙。有研究發現,尿毒癥患者幾乎100%會并發貧血,且受多種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難以有效糾正,貧血治療達標率不足60%,嚴重者可誘發心律失常、加重腎功能損害等不良事件發生[1~3]。本研究旨在觀察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尿毒癥血透患者伴貧血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尿毒癥血透患者伴貧血76 例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年齡72~93 歲,平均年齡(79.03±3.24)歲;病程7~18 年,平均病程(14.45±1.91)年。觀察組70~94歲,平均年齡(78.89±3.15)歲;病程6~19 年,平均病程(14.52±1.82)年。兩組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均明確診斷為尿毒癥期,伴有貧血,血紅蛋白(Hb)男性<130 g/L,女性<120 g/L;血液透析規律,2~3 次/ 周,規律治療半年以上;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原因導致的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意識或認知功能障礙者;伴有原發性骨代謝疾病者;近一個月內存在輸血史、出血性疾病史者。對于研究期間出現嚴重并發癥、對研究用藥過敏或治療依從性差者按脫落處理。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相關指南給予治療,具體包括:調節飲食,給予優質低蛋白[0.6~0.8 g/(kg·d)]、低鹽(5 g/d 以下)、低脂、低磷(600 mg/d以下)飲食,每日攝入熱量30~35 kcal/(kg·d);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高鉀;積極控制血壓、血糖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國藥準字S19991025)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50~100 U/kg,于1 周內分3 次注射,治療4 周后根據患者血紅蛋白等實驗室指標恢復情況進行劑量的調整,血紅蛋白靶目標值110~130 g/L,紅細胞壓積(Hct)在33%以上。觀察組患者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促紅細胞生成素給藥方式同對照組,左卡尼汀(國藥準字H20113540)于每次血液透析治療后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為:左卡尼汀2 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 中緩慢靜脈注射。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b、紅細胞計數(RBC)、Hct、血清鐵蛋白(SF)及炎癥介質水平、生存質量。(1)RBC、Hb、Hct 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測定,SF 采用免疫放射法進行測定。(2)炎癥介質主要觀察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3)生存質量采用SF-36 健康狀況調查量表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b、RBC、Hct、SF 指標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b、RBC、Hct、SF 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貧血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貧血相關指標比較(±s)
SF(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Hb(g/L)治療前 治療后RBC(×1012/L)治療前 治療后Hct(%)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tP 78.13±3.19 78.07±2.70 0.088 5 0.930 0 99.02±3.10 108.47±2.58 14.443 6 0.000 0 3.01±0.82 2.98±0.79 0.016 2 0.870 0 3.47±0.44 4.20±0.41 7.482 3 0.000 0 20.31±1.22 20.24±1.30 0.242 0 0.810 0 27.41±1.55 31.69±1.76 11.249 9 0.000 0 236.51±16.46 235.90±16.38 0.161 9 0.870 0 327.82±11.35 382.27±11.41 20.855 9 0.000 0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及生存質量比較治療前,兩組hs-CRP、IL-6 水平及生存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hs-CRP、IL-6水平均明顯降低,生存質量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及生存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及生存質量比較(±s)
生存質量(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tP 7.71±2.19 7.68±2.30 0.058 2 0.983 0 4.21±1.02 2.08±1.04 9.013 6 0.000 0 12.46±1.79 12.41±1.45 0.133 7 0.894 0 7.43±1.10 5.30±1.07 8.556 2 0.000 0 59.46±8.70 59.35±8.15 0.056 8 0.957 0 70.86±6.98 82.30±7.10 7.082 9 0.000 0
尿毒癥血透患者出現貧血的主要原因包括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鐵代謝紊亂、透析相關溶血、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甲亢等,其中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鐵代謝紊亂為主要的關鍵性因素。促紅細胞生成素由165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由腎皮質和腎小管周圍的纖維母細胞產生,通過與紅細胞形成集落和祖細胞表面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結合調節紅細胞的生成,而成人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85%左右由腎臟合成,因此尿毒癥患者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貧血持續進展,嚴重者可誘發心腦血管等不良事件,影響患者生存質量[4~6]。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為主要的西醫治療方法,隨著臨床研究地不斷深入,發現部分患者存在促紅細胞生成素抵抗現象,單一用藥綜合療效欠佳。
左卡尼汀主要功能為促進脂類代謝,通過將長鏈脂肪酸進行β- 氧化,產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刺激肝內酮體生成,參與酰化解毒作用、調節乙酰輔酶A 與輔酶A 的比率等,若機體內左卡尼汀缺乏,可嚴重影響紅細胞線粒體內游離脂肪酸的氧化,使胞漿內出現脂類聚集,無法進入三羧酸循環,致乙酰輔酶A 降解障礙,對紅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增加紅細胞脆性,縮短紅細胞壽命,故須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藥物的使用劑量。此外,左卡尼汀為左旋肉毒堿,主要通過食物攝取,尿毒癥血液透析治療患者需要進行一定的飲食限制,且患者多存在食欲下降等現象,加上透析清除增加等原因,可進一步影響機體血液及組織中的左卡尼汀濃度,加重促紅細胞生成素抵抗現象及貧血癥狀,甚至繼發微炎癥狀態[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b、RBC、Hct、SF 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hs-CRP、IL-6 水平均明顯降低,生存質量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外源性補充左卡尼汀,可增加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紅細胞生成和鐵代謝,提高鐵利用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尿毒癥血透患者伴貧血患者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紅細胞生成和鐵代謝,提高鐵利用率,促進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