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峰
(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滎陽450100)
分水嶺腦梗死指相鄰血管供血區之間分水嶺區或邊緣帶的局部缺血,近年來發生率居高不下,占所有腦梗死11%左右[1]。患者常于靜息或睡眠時急性發作,出現頭痛、頭暈、暈厥、耳鳴、四肢活動障礙及言語不清等癥狀[2]。尤瑞克林是治療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常用藥品,雖具有一定腦保護作用,可促進患者中樞神經功能改善及肢體功能恢復,但整體臨床效果欠佳[3]。本研究探討尤瑞克林+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對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5月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44 例,男27 例,女17 例;年齡56~86 歲,平均(68.51±5.07)歲;合并病:高血壓3 例,糖尿病4 例。對照組44 例,男25 例,女19 例;年齡57~87 歲,平均(69.12±4.69)歲;合并病:高血壓2 例,糖尿病3例。兩組性別、合并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經腦CT 檢查確診為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2)不具有溶栓指征;(3)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腦部腫瘤患者;(2)合并顱腦外傷患者;(3)入組前4 周進行過大型手術患者;(4)精神或行為嚴重異常患者;(5)合并肝腎等臟器明顯病變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抗凝、抗腦水腫、抗栓及舒張血管等基礎性治療。
1.3.1 對照組 采用尤瑞克林(國藥準字H20052065)治療:劑量為0.15 PNA/次,與50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靜滴,1 次/d。連續治療2 周。
1.3.2 試驗組 于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041)治療:劑量為100 ml/次,靜滴,2 次/d。連續治療2 周。
1.4 檢測方法 采集3 ml 靜脈血,以深圳羅克盛世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HAAKE 型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
1.5 療效標準 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 評分下降<19%為未改善;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19%~46%為改善;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46%為顯著改善。將顯著改善、改善計入總有效率。
1.6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治療前、療程結束時以NIHSS 評估兩組神經功能,評分越高功能越差。(3)治療前、療程結束時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
1.7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45%較對照組的68.18%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療程結束時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全血黏度(mPa·s)治療前 療程結束時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紅細胞壓積(%)治療前 療程結束時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 療程結束時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 療程結束時44 44 tP 54.61±6.15 53.84±5.37 0.625 0.533 36.72±4.01 45.38±4.89 9.083<0.001 78.64±9.35 79.41±10.27 0.367 0.714 46.30±7.18 65.14±8.03 11.601<0.001 7.53±1.09 7.28±1.21 1.018 0.311 3.72±0.48 5.26±0.90 10.014<0.001 12.57±1.85 13.05±2.06 1.150 0.253 6.03±0.86 9.12±1.15 14.273<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療程結束時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試驗組對照組44 44 33.284 29.501<0.001<0.001 tP治療前 療程結束時 t P 20.17±2.90 19.78±2.49 0.676 0.500 4.81±0.98 6.92±1.47 7.922<0.001
急性腦梗死由多種因素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從而致使局部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損傷,引發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及多種病理環節,從而對患者腦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大多數患者可并發肢體功能障礙,極大影響了生活質量。急性分水嶺腦梗死屬于一種常見急性腦梗死類型,溶栓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但由于時間窗限制,大多患者送至醫院時已錯過溶栓最佳時機。
研究指出,對不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可從抗氧化、神經保護等方面入手治療[4~5]。尤瑞克林是從人類尿液中所提取的蛋白水解酶,能將激肽原轉化成激肽及血管舒張素,亦能有效舒張離體動脈,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氧解離能力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繼而達到改善梗死病灶內供血、舒張梗死區小動脈的目的,但單純應用于急性分水嶺腦梗死患者的整體效果欠佳。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屬由人工合成的消旋體,不僅能有效改善腦能量代謝、梗死區血流量及微循環,抑制神經細胞壞死,減輕中樞神經功能損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還可有效阻斷腦梗死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節,抑制腦缺血,縮小梗死病灶面積,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腦血栓形成[6~7]。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為多靶點抗腦缺血藥物,能通過降低花生四烯酸水平,升高腦血管內皮中一氧化氮及前列環素水平,減少谷氨酸分泌,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過多的自由基,從而有利于改善腦水腫[8]。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的68.18%(P<0.05),療程結束時NIHSS 評分低于較對照組(P<0.05)。說明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血液流變學改變與急性分水嶺腦梗死發病密切相關,紅細胞比容、血液黏度增高能減少腦部血流量,對腦血栓形成影響較大。試驗組療程結束時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能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
綜上所述,急性中重度分水嶺腦梗死患者采用尤瑞克林+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