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高 陳松濤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 鄭州450000)
胸腰椎骨折為常見脊柱損傷,臨床癥狀以局部疼痛、損傷部位壓痛為主。單節段胸腰椎骨折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傳統后正中入路開放手術雖可恢復脊柱序列、糾正畸形、解除對神經系統的壓迫,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易引發強烈疼痛,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2]。隨著脊柱外科技術、微創治療理念發展,椎旁肌間隙入路術因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本研究探討采用椎旁肌間隙入路術治療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各41 例。試驗組男29 例,女12 例;年齡24~61 歲,平均(37.54±5.31)歲;車禍31 例,高處墜落5 例,其他5例。參照組男28 例,女13 例;年齡25~62 歲,平均(38.16±6.05)歲;車禍30 例,高處墜落5 例,其他6例。兩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致傷原因)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CT、X 線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為單節段胸腰椎骨折;(2)符合手術指征;(3)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脊髓、神經損傷;(2)陳舊性骨折;(3)病理性骨折;(4)病例資料不完整;(5)患有嚴重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予以傳統后正中入路開放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墊高胸部、髂嵴部,C 臂透視,定位目標節段椎體;作后正中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腰背肌筋膜;于棘突兩側骨膜下剝離椎旁肌,充分顯露目標椎體和上下椎板、關節突關節;選擇合適置釘點,C 臂透視下置入椎弓根釘,透視確認椎弓根釘置入位置準確無誤,置入預彎連接棒,撐開矯正復位骨折椎體;止血沖洗,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
1.3.2 試驗組 予以椎旁肌間隙入路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俯臥位,于后正中作切口,切開淺肌膜層,胸椎切開胸背淺層肌,腰椎切開腰背筋膜顯露深層肌群;自棘突旁觸及橫突、關節突,切開肌膜,沿其下行鈍性分離多裂肌、外側最長肌間隙,電刀分離顯露腰椎“人”字嵴處;于骨折椎上下相鄰椎體置入椎弓根釘,預彎連接桿曲度,安置連接桿,依靠前后韌帶張力恢復椎體形態、前后緣高度;交替松開側連接桿,安置、固定傷椎椎弓根釘;兩側肌間隙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1.4 觀察指標 (1)置釘優良率。優:螺釘未突破椎弓根皮質;良:螺釘突破椎弓根皮質,椎弓根皮質膨脹≤2 mm;差:螺釘突破椎弓根皮質,椎弓根皮質膨脹>2 mm。(2)對比兩組圍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3)對比兩組術前,術后24 h、14 d Cobb 角。(4)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術前,術后24 h、14 d 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置釘情況比較 試驗組優23 例,良17例,差1 例;參照組優20 例,良15 例,差6 例。試驗組置釘優良率97.56%(40/41) 較參照組85.37%(35/41)高(χ2=3.905,P=0.048)。
2.2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參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試驗組參照組41 41 tP 83.16±4.28 81.94±4.91 1.199 0.234 101.64±8.37 175.19±9.52 37.152<0.001 36.97±2.15 128.64±7.52 75.048<0.001
2.3 兩組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 術前,術后24h、14d 兩組Cobb 角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s)
組別 n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14 d試驗組參照組41 41 tP 20.49±3.16 21.38±2.97 1.314 0.193 5.87±1.01 6.24±1.13 1.563 0.122 6.19±1.07 6.45±1.20 1.036 0.304
2.4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VAS 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24 h、14 d,試驗組VAS 評分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14 d試驗組參照組41 41 tP 4.78±0.59 4.64±0.62 1.047 0.298 3.26±0.42 3.98±0.47 7.314<0.001 1.21±0.38 1.85±0.43 7.141<0.001
椎弓根釘內固定在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得到了廣泛認可,但對于最佳入路方式、置釘方法臨床尚無統一標準[4~5]。傳統后正中入路開放手術置釘準確度易受術者經驗、專業能力等主觀因素影響,且傳統后正中入路開放手術廣泛剝離、強力牽拉椎旁肌,易損傷椎旁肌肉,增加術中出血量和術后疼痛度[6]。與傳統后正中入路開放手術相比,椎旁肌間隙入路術具有以下優勢:(1)利用人體生理間隙完成微創治療,避免廣泛剝離、牽拉椎旁肌肉,可減輕手術創傷;(2)術中可明確術區關節橫突下方等附著血管,手術過程中可避開血管,減輕機體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3)可保護肌肉組織血管,完整保留肌肉組織,減輕術后疼痛,降低術后腰背痛發生風險[7~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置釘優良率97.56%較參照組的85.37%高,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參照組少,術后24 h、14 d VAS 評分較參照組低(P<0.05),表明椎旁肌間隙入路術治療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能提高置釘優良率,減少術中出血量、引流量,減輕術后疼痛。術前,術后24 h、14 d 兩組Cobb 角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椎旁肌間隙入路術也能達到促使Cobb 角恢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