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星 劉艷梅
(江西省萍鄉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 萍鄉337000)
腹瀉為兒科臨床常見病,尤以6 個月~2 歲的嬰幼兒多見,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水樣為主要特點[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高發,不同季節發生的腹瀉,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兒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死亡,長期腹瀉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減弱,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2],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障礙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醫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補液、調節腸道菌群、保護胃腸黏膜等。中醫治療小兒腹瀉具有悠久的歷史,方法多樣,既有內服中藥也有中醫外治療法,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臨床療效確切。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辨證予中藥顆粒劑口服聯合推拿治療脾虛型小兒腹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門診就診的脾虛型腹瀉患兒100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2.76±1.96)歲;平均病程(5.2±2.3)d。觀察組男2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2.96±1.89)歲;平均病程(4.9±3.8)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 版[3]中小兒腹瀉診斷標準。
1.3 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脾虛證。
1.4 納入標準 與西醫腹瀉診斷標準相符;屬于中醫泄瀉的脾虛證型;年齡0.5~6.0 歲;家屬接受中藥顆粒劑口服及小兒推拿治療。
1.5 排除標準 細菌或真菌等感染所致的腹瀉患兒;腹瀉并重度脫水患兒;合并肝、腎、心血管或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患兒。
1.6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西醫常規對癥止瀉治療:蒙脫石散混懸液口服,6 個月~1 歲10 ml,3 次/d;1~2 歲15 ml,3 次/d;2 歲以上20 ml,3 次/d。補液鹽Ⅲ口服,1 袋溶于250 ml 溫開水中,隨時頻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用溫水沖服,1 歲以下每次半袋,1~5 歲每次1 袋,3 次/d,服用3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辨證予中藥顆粒劑口服聯合小兒推拿治療。處方以四君子湯加減:人參3 g、炒白術6 g、茯苓6 g、甘草2 g、芡實6 g、山藥6 g、石榴皮5 g、薏苡仁10 g。汗出多者加黃芪6 g、五味子3 g,脾虛納差者酌加麥芽10 g、神曲10 g。每日2 次,每次1 盒,溶于50 ml 開水中,口服3 d。小兒推拿:補脾200 次,調大腸200 次,揉板門200 次,順運內八卦100 次,摩腹(逆時針)300 次,按揉足三里200 次,推上七節骨200 次,揉龜尾200 次,捏脊5 遍。每次推拿約15 min,每日1 次,連續3 d。
1.7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療效、止瀉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分為治愈、好轉和未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8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應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瀉時間比較 觀察組止瀉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瀉時間比較(d,x±s)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腹瀉是兒童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導致小兒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感染性因素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感染多見,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非感染性因素主要由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常因喂養不定時,突然改變食物品種,過早喂養大量淀粉類食品引起。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其次是過敏性腹瀉,如牛奶、大豆等過敏引起,另外也與藥物、氣候等因素等相關[5],一年四季都可出現。腹瀉屬于中醫學“泄瀉”范疇,中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功能尚不健全,更易受外界影響。《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所以小兒要注重脾胃的調養。泄瀉如果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會阻礙患兒的生長發育,影響免疫功能[6]。母病及子,病程長或經常腹瀉患兒多出現肺脾兩虛證,從而出現反復性肺系疾病。脾虛型泄瀉是中醫兒科常見證型,臨床上可見很多抗生素相關型腹瀉,原始病常見細菌感染所致的氣管支氣管炎、肺炎等,由于抗生素或其他寒涼藥物的影響,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引起大便稀,次數增多,引起脾虛型腹瀉。治療上不僅要健脾更要運脾,標本兼顧。中藥以四君子湯酌加滲濕止瀉之藥為主。其中人參益氣,健脾養胃為君藥;白術為臣,既能健脾,又能燥濕,配合人參增強運化之力;佐以茯苓甘淡健脾、滲濕;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加甘平之山藥,氣陰雙補,既能補脾止瀉,又能養陰生津;薏苡仁健脾滲濕;石榴皮、芡實澀腸止瀉。全方標本兼治,共奏健脾止瀉之功[7]。小兒推拿是中醫特色外治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按照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運用手法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調理臟腑、調和陰陽氣血、疏通經絡以達到防治兒童疾病的目的,從而促進小兒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對于小兒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效果良好。推拿方中通過先補脾、調大腸以健脾止瀉;揉板門、順運內八卦、逆時針摩腹重在運脾促消化;按揉足三里加強健脾之力,重在治本,也是小兒推拿中常用保健穴之一;推上七節骨、揉龜尾重在止瀉以治標,最后捏脊調脾胃,理氣血,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中醫治療中,小兒推拿治療腹瀉是一種常見方式,因其無痛苦、無副作用,越來越被廣大家長和患兒接受[8]。
本研究采用中藥口服聯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結果顯示觀察組止瀉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說明中藥口服聯合小兒推拿治療脾虛型小兒腹瀉臨床療效顯著,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