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進 丁辰 宋丙寅 劉慶軍
(山東省乳山市中醫院外3 科 乳山264500)
基底節區腦出血多以高血壓性腦出血居多,該病病情進展快,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高,發病率高達60%,死亡率達40%。患病后,患者神經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障礙,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降低,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因外側裂區動、靜脈血管較多,錯綜復雜,手術風險較高,經顳葉、額葉入路,若碰到動靜脈畸形、動脈瘤,很可能出現大出血,直接導致患者死亡[1]。近年來,神經外科顯微技術日漸成熟,并在神經外科微創開顱治療中得到廣泛推廣,借助顯微技術進行治療,可縮小手術創傷,降低手術風險,提升手術效果。本研究分析了應用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0 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19 例為女性,21 例為男性;年齡37~78 歲,平均年齡(57.5±2.6)歲;病程2~41 h,平均病程(21.5±4.6)h;12 例合并高血壓,9 例合并糖尿病,4 例合并冠心病。觀察組20 例為女性,20 例為男性;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6.5±3.2)歲;病程1~44 h,平均病程(22.5±4.0)h;10 例合并高血壓,8 例合并糖尿病,5 例合并冠心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頭顱CT 檢查符合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診斷標準;血腫量<80 ml;GCS 評分在6 分以上;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腫瘤卒中、顱腦損傷、腦動靜脈畸形等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腦出血;患有心、肺、肝、腎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妊娠、哺乳女性;呼吸衰竭;患有嚴重器官疾病;臨床資料不全;不配合研究。
1.3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取血腫側方位置作切口擴大翼點,進行骨瓣開顱,骨窗大小為9 cm×10 cm,將蝶骨嵴咬除。對照組通過經顳上回將皮層切開,根據實際情況清除血腫。觀察組采取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借助顯微鏡分離外側裂,并排出腦脊液,降低顱內壓;如患者側裂池分離難度較高,可通過水分離技術,取無血管部位,通過雙極電凝將島葉皮質切開,再在顯微鏡下將血腫清除;兩組均通過去骨瓣降低顱內壓,術后對硬膜進行減張縫合,待患者生命體位穩定后再將患者轉送至重癥監護病房(ICU),觀察兩組血壓情況,對電解質平衡進行糾正,并進行醒腦、止血、消炎、營養支持、胃黏膜保護等常規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分級法[2~3]對兩組治療后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1~2 級:患者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可完成一般性體力勞動;3 級:患者具備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語言、智力、運動存在輕微障礙;4 級:患者生活無法自理,智力障礙、偏癱,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死亡。(2)觀察兩組并發癥(再次出血、繼發性癲癇、感染、氣顱)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ADL 分級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ADL 分級表現更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DL 分級比較[例(%)]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學研究表明,高血壓腦出血半小時內出現血塊,出血1~2 h 達到出血峰值,6 h 后停止出血,造成患者顱內壓持續上升,血腫對周圍腦組織造成繼發性或原發性損傷。在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臨床治療中,主要以解除血腫占位,改善顱內壓升高及局部缺血情況,避免腦水腫加劇為主[4]。臨床主要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治療,但基底節區位于大腦皮質深處,屬于重要神經功能部位,選擇顳葉皮質作為入路,術中容易損傷正常腦組織(包括顳上回及顳中回皮質),損傷語言功能,術后患者可能出現神經功能障礙,且常規解剖入路無法清除深部血腫腔[5~6]。目前,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手術入路有經側裂-島葉入路和經顳葉皮質入路兩種,其中經顳葉皮質入路術中可能損傷顳中回、上回皮質,而經側裂-島葉入路主要通過顱腦外側裂天然間隙,進入島葉皮質,對血腫進行清除,可有效避免顳葉皮層功能區損傷,其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7]:(1)經側裂入路取顱腦內動脈分叉部位作切口,經島葉皮層進入血腫腔,可減輕顱腦結構損傷,避免術后出現精神障礙、癲癇及其他并發癥;(2)經側裂-島葉入路顱腦中動脈、頸內動脈暴露更清晰,方便責任血管止血,可避免術后出現再次出血;(3)經側裂-島葉入路距離基底節區血腫腔距離更短,便于清除半球血腫,避免皮層造瘺、腦組織損傷,且可縮短神經功能恢復時間;(4)通過經側裂-島葉入路在顯微鏡下對血腫中心血腫進行清除,血腫清除速度更快,血腫清除后患者顱腦結構塌陷,周圍腦組織將血腫擠壓到血腫腔,對周圍腦組織干擾更小,有助于神經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ADL分級表現更優,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優勢突出。但在手術操作中對臨床醫生技術要求較高,操作必須熟練輕柔,以免造成大腦中動脈、內外側豆紋動脈、側裂引流靜脈損傷,避免相應部位腦梗死,血腫清除時需控制好吸力,以免給血腫壁造成新損傷。如患者血腫較大,應避免牽拉腦壓板,待血腫清除后,需小心將吸引器、雙極撤出血腫腔,再對血腫腔進行反復沖洗[8~9]。
綜上所述,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采取經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