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曲丹菊 蘇吉利 張超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 洛陽471003)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為耳鼻喉科多發病、常見病,病因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有關,陣發性噴嚏、鼻癢鼻塞為常見表現,若未及時控制,可并發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哮喘等,嚴重危害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1]。目前臨床尚無根治手段,常予以遠離過敏原、激素噴劑、抗組胺藥等常規治療,以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長期臨床實踐指出,常規西藥治療僅能暫時性控制癥狀,復發風險較高[2]。通竅鼻炎顆粒為純中藥制劑,具有宣通鼻竅、散風消炎的作用。本研究選取我院AR 患者,旨在探討通竅鼻炎顆粒聯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8 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單一組、聯合組,各44 例。聯合組女18 例,男26 例;病程1~9 年,平均(5.06±1.85)年;年齡23~52 歲,平均(37.68±7.04)歲。單一組女16 例,男28 例;病程2~7 年,平均(4.82±0.96)年;年齡22~53 歲,平均(37.13±7.45)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天津)》[3]中AR 診斷標準;伴有不同程度鼻甲腫脹、鼻塞鼻癢、流涕、噴嚏等癥狀;近1 個月無激素、組胺類藥服用史;知情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有鼻中隔彎曲、化膿性鼻炎、鼻息肉等病史;伴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造血系統疾病、哮喘、精神障礙;妊娠期、哺乳期。
1.3 治療方法 單一組給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注冊證號H20140117)治療,鼻腔噴入,每個鼻孔100 μg/次,1 次/d。聯合組采用通竅鼻炎顆粒(國藥準字Z10970123)+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治療,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方法劑量同單一組;通竅鼻炎顆粒口服,2 g/次,3 次/d。一個療程為21 d,兩組均持續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癥狀積分。對鼻癢、鼻涕、鼻塞、噴嚏癥狀進行評分,單項評分0~3 分,總分12 分。無鼻癢、鼻涕、鼻塞、噴嚏癥狀記0 分;連續噴嚏3~5個/次、擤鼻次數≤4 次/d、鼻癢癥狀間斷性發生、吸氣時伴有鼻塞癥狀記1 分;連續噴嚏6~10 個/次、擤鼻次數5~9 次/d、鼻癢呈可耐受蟻行感、鼻塞癥狀呈交互性或間歇性記2 分;連續噴嚏≥11 個/次、擤鼻次數≥10 次/d、鼻癢呈難以耐受蟻行感、鼻塞嚴重需經口呼吸記3 分。總分0~12 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2)療效。以癥狀積分評定:癥狀積分0 分,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癥狀積分降低>65%為顯效;癥狀積分降低26%~65%為有效;癥狀積分降低<26%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治愈例數)/總例數×100%。(3)取3 ml 靜脈血,離心(3 000 r/min)15 min,分離,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一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4、IL-6、TNF-α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4、IL-6、TNF-α 水平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單一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單一組組別 n IL-4治療前 治療后IL-6治療前 治療后44 44 tP 28.14±5.25 29.32±5.63 1.017 0.312 16.22±2.81*22.97±3.56*9.872<0.001 14.86±2.18 14.23±2.45 1.274 0.206 5.34±0.55*8.51±0.62*25.371<0.001 3.57±0.68 3.49±0.72 0.536 0.594 1.18±0.20*2.41±0.33*21.144<0.001
2.3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單一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別 n聯合組單一組44 44 63.749 46.605<0.001<0.001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1.08±0.65 10.94±0.76 0.929 0.356 3.59±0.43 4.47±0.52 8.651<0.001
隨環境惡化、大氣污染加重,AR 發生率逐漸上升。有報道指出,全球總人口中AR 患者占比為20%~30%,而每年新增患者約為1%[4]。現代醫學雖發展迅速,然而針對AR 仍無根治方案,常規激素噴劑、抗組胺藥雖可一定程度減輕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癥狀難以緩解。故積極探討、改進AR 治療方案為目前耳鼻喉科關注重點。
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是一種糖皮質激素藥,用藥后能直接作用于鼻黏膜,抑制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等細胞活化,同時還可阻斷花生四烯酸合成、抑制磷酸酯酶A2 活性,減輕細胞因子所致炎癥反應,繼而從多方面抑制機體變態反應,發揮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但長時間使用易對下丘腦、骨骼、眼睛等產生不良影響,并且停藥后復發風險較高[5]。通竅鼻炎顆粒為中藥復方制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芪、白芷、白術、辛夷等,諸藥合用能拮抗炎癥介質表達,還可調節免疫功能,繼而能減輕鼻黏膜水腫,改善臨床癥狀[6~7]。另外藥理學證實,黃芪具有雙向免疫調節效果,可增強機體免疫力;白術可調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Th 通道、T 淋巴細胞功能,以減輕過敏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一組,治療后癥狀積分低于單一組(P<0.05),可見通竅鼻炎顆粒聯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對AR 患者療效顯著,能有效減輕臨床癥狀。
IL-4、IL-6、TNF-α 為 重 要 炎 癥 介 質,其 中TNF-α 可介導白細胞趨化激活,參與細胞外基質、纖維母細胞增生過程,其含量增加預示炎性反應較重,可反映AR 病情變化;而IL-4、IL-6 不僅是炎癥介質,還能參與免疫調控,其中IL-6 可促進免疫球蛋白E(IgE)表達,促使中性粒細胞于炎癥部位聚集,且還可促進氧自由基釋放,以加重炎性反應[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血清IL-4、IL-6、TNF-α 水平低于單一組(P<0.05),提示通竅鼻炎顆粒聯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可調控機體炎癥介質水平,以減輕炎性反應。綜上所述,AR 患者以通竅鼻炎顆粒、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聯合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減輕臨床癥狀,抑制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