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書華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周口永善醫院心血管內科 扶溝4613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簡稱冠心病,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發病率不斷升高,發病年齡不斷降低,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1~2]。早期CHD 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發展,但晚期CHD 患者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臨床多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聯合支架植入術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醫學地不斷發展和新型醫療器械地不斷推廣,臨床可供選擇的入路方式也在增多,但關于何種入路方式療效更佳、創傷更小目前尚無明確定論[3~4]。本研究對比不同入路冠狀動脈造影聯合支架植入術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老年CHD 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60~77 歲,平均(68.91±4.39)歲;病程2~8 年,平均(5.13±1.95)年。觀察組男26例,女22 例;年齡60~79 歲,平均(68.97±4.25)歲;病程3~10 年,平均(5.25±1.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臨床資料完整;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CHD[5];年齡60~80歲;對研究內容知情,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左心室射血分數<30%;其他類型心臟疾病;有心臟手術史;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合并惡性腫瘤;伴有免疫功能障礙;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有精神障礙疾病;存在認知障礙;過敏性體質。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經股動脈入路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局麻后在右股動脈處穿刺,置入6F 動脈鞘,經鞘給肝素(國藥準字H11020963)150 U/kg,取6F Judkins 導管完成造影,并根據造影結果選擇合適手術器械,完成支架植入術。術后拔出動脈鞘管,壓迫止血,加壓包扎。觀察組經橈動脈入路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外展右上肢,并將右手背固定于托架上,墊高手腕部。使用1%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44225)局部麻醉穿刺點(前臂橈骨莖突近心端10 mm 處),麻醉生效后使用Seldinger 技術進行橈動脈穿刺,置入6F 動脈鞘,經鞘給肝素150 U/kg,完成造影,并根據造影結果選擇合適手術器械,完成支架植入術。術后常規壓迫止血,加壓包扎。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造影時間、住院時間;統計兩組術后動靜脈瘺、血腫、感染、假性動脈瘤、反射性低血壓等并發癥發生率;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估兩組術前和術后1 周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與SF-36 評分呈正比。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穿刺時間、造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穿刺時間(min)手術時間(min)造影時間(min)48 48 tP 5.87±0.54 4.40±0.49 13.967 0.000 62.51±6.47 59.97±6.18 1.967 0.052 25.31±3.43 18.52±3.04 10.264 0.000 7.61±0.84 5.82±0.55 12.352 0.000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反射性低血壓、血腫、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25%,低于對照組的20.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SF-36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 周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SF-36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8 48 11.158 17.640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1 周 t P 52.31±5.48 52.45±5.29 0.127 0.899 65.77±6.31 75.86±7.52 7.121 0.000
CHD 是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中指出我國現存CHD 患者已經超過千萬,且受到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CHD 發病率仍在不斷增加,每年因CHD 死亡患者數量占我國因病死亡人群的40%左右,遠高于癌癥和其他疾病[6]。CHD 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已經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病理學研究顯示,CHD 的發病實質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栓塞引發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和心肌組織壞死,其發病原因極為復雜,年齡、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病史、CHD 家族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水平過高等因素均與CHD 的發生和病情進展存在密切聯系[7~8]。目前臨床治療CHD主要以常規抗凝、抗血小板、調脂為主,但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臨床療效并不理想。
隨著近些年介入醫學的快速發展,支架植入術已經成為臨床治療CHD 的常用方案,支架植入術治療可快速恢復心肌供血、供氧,從而抑制病情進一步惡化,對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重要作用[9]。但關于手術入路方式目前尚無明確定論,經股動脈入路是一種常用的入路方式,股動脈直徑較大,可有效降低手術操作難度,但術中容易損傷周圍血管和神經,且患者術中不適感較強,臨床應用上仍具有一定局限性[10]。隨著介入學和解剖學地不斷發展,近些年經橈動脈入路手術也被越來越多臨床醫師認可。此次研究進一步對比兩種入路方式臨床療效的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經橈動脈入路手術治療的觀察組穿刺時間、造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接受經股動脈入路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術后SF-36 評分較高,表明經橈動脈入路手術效果更佳,且手術安全性較高。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經橈動脈入路可直接將導管置入冠狀動脈開口處,造影后可迅速判定患者病變情況;橈動脈周圍無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可有效降低術中操作對周圍血管、神經的損傷,從而大大提高手術安全性[11];橈動脈入路對術后體位擺放無嚴格要求,有利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鍛煉。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入路冠狀動脈造影聯合支架植入術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且可較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